[Matters 72] 記憶中的 Zakynthos (12)

離開海灘後,我們便前往海龜園區。

屋頂上的海龜很醒目,不過更醒目的是一入園的這隻海龜雕像。
圍繞在這隻海龜雕像的建築全部都是園區範圍,一部分是開放式的水族箱,一部分是類似魚塭的設施。然而大部分的水族箱和魚塭都沒有在使用,因為這裡本是海龜來島時期,需要被救援的海龜才會使用到的區域。

不過妙的是,也許園區擔心一堆空魚塭遊客會太無聊,所以在部分水族箱中放了些魚,和一隻名叫 Zantos 的巴西烏龜來代表海龜迎接遊客...

園區內除了水族箱和魚塭設施,最重點的大約就是這棟生態資訊小屋了。
在入口處掛著一張關於海龜的傳說,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指海龜是世界的中心,而當海龜消失的那天這個世界也消失了。而瑪雅文字中 (Mayan symbol,應該是黑板下方綠色曲線不過我實在找不到根據...) 描繪了海龜游到無限之海 (infinite sea) 後將天地分隔。

再進入資訊屋之前,還有一塊黑板記錄了近期海龜巢數量。

此外還有海龜壁畫迎接著來客。

然而入室後,一股並不太好聞的味道傳來。我們當時在想,那股氣味應是來自處理骨架所用之化學藥劑所散發出的。

看到這些龜甲,不知為何竟讓我想起甲骨文...

想到甲骨文又想起過去聽說龜甲是有神經的,因此如果烏龜還活著時在殼上刻痕或是繪畫,牠們其實會很痛苦...

在龜殼展示桌的對側是入場介紹。
這個資訊館其實更是一個海龜救援中心,由 Yiannis Vardakastanis 成立於 2012 年。
資料來源
該館的主要目標為海龜救援、數量監控還有提供資訊給遊客。

提供資訊給遊客這一塊,就是先讓遊客了解海龜的種類。其中下方 Olive Ridley 這種海龜,其殼後方是尖的,可以對應到第二張骨骼展示照片中間那個殼。

這裡指出不少種類的海龜是屬於 CR (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EN(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和 VU(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

海龜為什麼瀕危,除了全球暖化使海龜性別嚴重失衡外(澳洲海龜雌雄比 116:1)海龜本身生得慢、幼年海龜易成為食物,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人類對海洋的破壞,包括漁網、塑膠垃圾、獵捕行為等等。更多資料 from Greenpeace

在資料館的前半部,主要是介紹海龜的種類,而殼的形狀和排列是辨別的方法之一。

除了背殼可以辨別種類,嘴部還有牙齒構造也是觀察點。

其中 Leatherback 這種海龜的口腔構造實在太驚人了。老公說很像異形。

透過口腔構造也能辨別海龜的飲食習慣。

不過當時逛資料館時,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救援,還有那些因為人造物受困導致整個殼變形、或是嚴重受傷的海龜。

在 Zakynthos 島,是 Loggerhead turtles 的產卵地。Loggerhead turtles 是屬於瀕危物種,而在上方的照片裡也有提到旅遊建設破壞了牠們的棲地,而遊船容易讓他們受到驚嚇等等。

除了看板,現場也有數個小電視播放追蹤海龜狀態和救援的紀錄片(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看影片)透過那些紀錄片畫面,身為遊客的我們可以很快速地了解到到海龜是怎麼樣被漁網纏住,而其身體(鼻子、口腔居多)又是為何被海洋垃圾穿刺,而海龜救援者會用什麼方式嘗試將那些穿刺物取出。
當時觀看紀錄片,越看心情越沈重。

不過,光有難受的情緒是沒用的。(大學時去因緣際會去蘭嶼更認識核廢料議題,當時許多老師講述他們如何一步步推動讓議題受關注,在講到終於有點進步時大家聽得很感動,但這時他們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光有感動,沒有行為,只是證明感動是廉價的。」的確是。)
幸好在這裡有志工活動可以讓人參加,雖然仍難以扭轉海龜瀕危的情況,可是至少還有那麼一小塊地方,可以稍微施點力。然而要成為海龜救援志工其實並不容易,如果沒有獸醫背景其實能做的還是頗有限(很多救援都是需要幫海龜開刀的...)

在海龜救援館淺淺認識海龜生態,粗粗了解海龜遭遇,最後雖然了解到志工們的行動,以及人人可以成為志工(只是要受訓)這件事可略施點力,然而最後,海龜議題還是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小洞。這個小洞來自於無力。

海龜救援館並不大,資料說多也不是完全看不完。最後我們總共在此待了大約一個小時。然而對海龜的議題卻是長存的,當下第一反應是打開自己的人生清單,將研究海龜救援志工一事列入,可是當冷靜下來後,這一件事也只是眾多讓人感到難受、可卻難以真正做些什麼的其中一樣事情。世界上許多讓人感到難受的事,還是和人有關的...

我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
尤其在多災多難的2020年,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一些國家的政治動盪、戰爭與暴力等等,太多傷害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太多的議題需要被關注,甚至出點力讓它們有所轉圜。
離開海龜救援館,屋外太陽極烈。然而心中又多了一個小洞,再也無法被太陽照進了。
**
感謝閱讀到這裡的妳/你~
正因為有你們的閱讀,這篇文章才一次次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