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梓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和理非”真的存在于内地生中吗? 就薄扶林学社内地生政治立场调查的分析

梓湉
·
·

一  引言


薄扶林学社于7月下旬在微信公众号上展开的内地生political stance网络问卷调查于7月31日公布结果。笔者对该调查结果显示的在港内地生(主要是港大内地生)政治光谱的呈现,既感欣慰,亦感疑惑。欣慰的是,调查所显示出来的内地生就香港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意见的复杂性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光谱的多元化,显示出来内地生或并非如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论述的“铁板一块”的拓殖者群体。相反,调查所呈现出的多数内地生,并不盲目地背书中国官方所灌输的立场,能够理解香港在protest过程中的诉求,并反对中国对这一事件的过度干预(1.03-1.05,2.04-2.06),唯有在“反暴力”问题上,内地生的选择几近一致——超过90%的内地生支持“和平理性”的protest(1.06,2.07),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2.09)。


也因此,笔者亦在疑惑:在匿名民调中表现得如此“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内地生群体,缘何在切实的政治表述与实践的过程中,却自然而然地走到了香港人的对立面,成为了一个对香港带有极大敌意且同质化的“中国人”或“内地生”身份群体中的一部分?内地生基于个人民调与基于群体性政治声音所呈现出的政治光谱的畸变,又在当下的香港局势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久居香港,却又很大程度上“心系祖国”的“内地生”真的是一群值得香港人“团结”的对象吗?据此,本文将围绕着笔者上述的这些困惑,对该份调查与内地生在最近的香港局势的表现所反映出来的有关在港内地生个体的“智性判断”与群体意义上的“身份认同”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  样本偏差与同温层效应的不可避免


首先,我们将目光放回到薄扶林学社的这份调查中。


薄扶林学社的这份调查,是以网络问卷的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与朋友圈的转载在以微信为主要社交媒介的内地生群体中传播的。问卷的发放与有效回收,主要依赖于学社公众号与学社成员个人在微信社群中的影响力,而问卷无偿自愿填写的回收方式,则使得问卷的有效填写者与调查机构或调查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强化,并由此产生了问卷结果在呈现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机构效应”。


换句话说,愿意填写该问卷的,绝大多数或是本身对问卷调查的问题和近日局势颇有兴趣,或是学社公众号的活跃关注者或是学社成员的友人,而更多的或不关心时局,或不关注学社,抑或是与学社成员陌生的内地生,可能根本无从知晓,也无意愿填写一份很可能有害于自身“去政治化”生活状态,并暴露自己政治立场的无偿的调查问卷。也因此,问卷发放过程中本身传播对象的相对封闭性,也使得调查对象很可能就是一群共享政治价值观的“同温层”。


悲观地说,这种不可避免的样本偏差与“同温层”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透过这样一份调查很难整体地把握多数内地生在个人层面上的政治立场,而调查结果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性”,在这种悲观的视角下,也可以被仅仅视为同温层效应下“相互取暖”的“假象”,是一群特定且小众的共情于香港局势的内地生为香港发出的应援声音。在没有更加精细化的抽样和比例加权等统计方法的支撑下,上述对该调查结果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仅从问卷有效结果中所呈现出的被问卷人的分布就可以看出(1.02),以港大为例,在港大的内地本科生由于每年学额的固定(300名),总量一直维持在1200人左右,在港大本科生的整体比例中占比不超过10%,相对应的,则是港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内地生占比超过了80%,根据2017-2018年港大学生数量统计显示,研究生(包括授课型与研究型)总数为12092人,以最为保守的80%计算,内地的研究生数量亦超过了9600名,是本科生的8倍之多,但在表1.02中我们发现,接受问卷调查的内地生占全体调查问卷的75.2%,而研究生则只有10.5%,问卷学生身份分布与港大实际内地生分布的这种差距,显示出了这份问卷调查样本偏差的存在。


此外,与内地研究生占绝对优势的比例相关的,亦是港大的内地研究生组织在相关政治话语与组织号召力上的强大能量,特别是在前段时间的中港学生的校内冲突中,这种政治能量便得以化为实际的政治行为,在包括“撕毁民主墙”与网络舆论战的角力过程中,与本地生呛声。


从组织层面上看,港大现存的内地本科生组织,以“港大内地本科生联合会”(CSSAUD)为代表,该会并未在港大学生会(HKUSU)旗下注册(与之不同的,则是以国际生为主要受众的HKU International Society是一个在HKUSU旗下的注册社团),其会纲亦以“非政治性”为主要原则,主要开办的亦是内地生的联谊、新生营与运动竞赛活动,除去年HKUSU选举中,为争议性“亲中”内阁“苍傲”刊登竞选广告之外,较少参与到本港的学生政治与社会政治活动中。而在港的内地研究生,一方面以人数的优势宰制了“港大研究生会”(PGSA,HKU),另一方面亦有被外界广泛质疑为中国“官方学生会”的HKUCSSA(香港大学内地本科学生学者联会,简称学联)加以支持,政治能量与“亲中”姿态都较本科生与本科生联合会更为明显和突出。7月份,港大学生会会刊《学苑》(Undergrad)曾大篇幅揭露PGSA在宪制、财务和亲中问题上所存在的大量弊端,而PGSA亦并未对相关报道作出任何正面意义上的回应。而笔者亦相信,由于内地在港研究生数量的绝对优势,相关的丑闻亦并不能将PGSA受内地生宰制的问题消除,PGSA亦会是一个在内地生中“代代相传”,并持续介入本港事务的存在。


回到问卷本身,受访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样本数量分布上的不匹配,亦导致了该问卷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或只是本科生内部乐于“反思中国”,或“支持香港”的少数派同温层声音的体现。内地生中多数且顽固的“亲中”声音,或根本没有参加问卷,或是持续地在其内认同属性极为强大的内地生社团之中,维持自身强大的对抗声音,仅凭问卷呈现的结果就认定在港内地生的“个人意见”相较于内地生作为一种身份群体的“群体意见”更为“和理非”,未免显得过于乐观。


三  认同政治与“拓殖者身份”的难消


另一方面,既然在内地本科生中,存在着一群抱持“和理非”观念,对相关的抗争有所了解,且能够表示同情与支持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缘何在前段时间强烈的中港矛盾中难以传出,反而是被更为仇恨性的“对抗话语”所掩盖呢?


就笔者个人的经验与观察来看,类似的声音之所以在中港矛盾,特别是在校内中港冲突之中遭到消解,一方面当然与特定政治组织的操纵有关,但也确实是与内地生与本地生在校园政治之中分属不同的“身份群体”紧密关联。内地生个体意见的表达难以突破其作为“拓殖者”的特定身份群体的桎梏,在群体政治的抗争中,“身份话语”会迅速地取代“个人话语”,成为内地生寻求群体内部认同的途径。也就是说,个人层面上“和理非”的内地生,在群体话语的论述过程中,很难获得自己的场域,而群体意义上的“内地生”,既是香港人的“他者”,又是试图在香港攫取利益的“拓殖者”,因而在群体话语之中,也就很难再对香港报以同情,反而走向了本土话语的对立面,成为了亲中论述的拥趸。


除了受群体身份话语的操纵,被动地由个人话语转向群体话语之外,在港内地生的话语选择亦有着在认同政治之中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主动选择”。这种“利益选择”亦与特定政治组织对在港内地生“弱裔化”(minorization)的身份操纵有关。


前段时间如火如荼的港大校内“中港冲突”中,内地生出于对出生于中国的美籍华人校长张翔的保护,展开了一系列与本地生的校内对抗。在一系列的冲突之中,内地生宣称自己遭到本地生的“歧视”与“暴力威胁”,并相应地以“反歧视”和“捍卫言论自由”为理据,进行对本地生包括“撕毁海报”在内的一系列反抗争。


在这一反抗争运动中,对“歧视”一词的普遍性运用,使得港大的校内冲突从单纯的就校长失言的“究责”问题,激化成为了在港内地生与本地普罗大众的族群冲突的问题。在有关政治势力的操纵下,内地生或是有内地身份的人被“弱裔化”为居港的弱势群体,这一“弱裔化”的操作,将一个遭致歧视的“离散中国人”(Chinese Diaspora)群体与居大多数的本地生和本地香港人形塑为认同政治与族群政治中对立的二元,并以此获得抗争的正当性。校园内的反抗争所要捍卫的群体,亦并非仅仅是宣称遭致“歧视”的内地生自身,亦包括了生于内地,同为“离散中国人”的校长张翔。在港的“离散中国人”,就好像是在美国的华裔一样,是一个被主流社会长期边缘化、压迫与歧视的对象。尽管如此,香港的实际情况,恰恰是“离散中国人”逐步取代本地人,成为政治与经济上的“当权派”,连被内地生“拼死保护”的美籍华裔校长张翔,亦在就职港大的短短一年内,就已被港府加封为“太平绅士”,吸纳入建制之中,而成为“当权派”的一份子。

内地生在内地与香港族群冲突上话语操弄过程中的“弱裔化”取向与香港社会现实的不匹配,恰恰反映出了这样的一种基于身份认同的二元对抗的虚伪性。但这种“虚伪的对抗”,却在个人政治立场上或趋于理性平和的内地生中获得极大共鸣,以至于“和理非”的内地生声音,尽管至少广泛存在于在港的内地本科生群体中,却在中港校园斗争中消失殆尽。其原因,我想,正如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所提及的“拓殖者身份”密切相关——在港的内地生,是“预期的当权派”,“想象中的殖民者”,但实际生活中,却是在政治经济领域都还未获得宰制权的“弱势”,在当下的时空环境中,即时的“弱势”很容易地就被引申成为永恒的“弱势”,这种引申既是对内地生拓殖者当下生存状况的呈现,亦是对“未来事暗如漆”的忧虑——如若香港在公民抗争中真的得到了彻底地“解殖”,这些预定的“殖民接班人”的处境又会是如何呢?出于切实与想象的双重殖民利益的考量,“内地生”自然也会在身份抗争中回归自己的“母国”,以捍卫自己作为拓殖者的殖民利益。


四  政治化“身份话语”对去政治“普世话语”的挪用


    那么,在实际的身份抗争中,内地生的“群体话语”又是怎样与作为身份群体的“香港人”的“本土话语”进行对抗?而在这样的对抗性话语的论述中,内地生个人政治立场上的“和理非”表述,又是否与其极具立场性的“身份话语”形成共谋?


     仔细分析,内地生“和理非”的“普世话语”声音,在内地生与本地生“身份对抗”的过程中,可被极为政治性的“身份话语”所挪用。这是因为,内地生于香港的日常生活中,倾向于以去政治化的“社会原子”形态生活,他们对包括“言论自由”,“公民抗争”之类的普世价值的术语纵使熟稔,大多也会远离政治实践,从而对这一类政治术语背后所体现的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理念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内地生对“普世价值”的掌握,大多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术语的认知,而不能转换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理念的践行。也因此,这样的认知亦往往会在特定政治势力的操弄下,成为特定政治势力的应声筒和可被挪用的“协商性话语”。


     在港大的内地生与本地生发生的历次冲突中,“言论自由”作为一个典型的被“身份政治话语”挪用的“普世价值话语”,常常出现在内地生声讨本地生的“檄文”之中——在两年前内地生所发起的“学生会不代表我”的运动中,内地生声称自己的政治立场遭到本地生所主导的港大学生会(HKUSU)所霸凌,并以“捍卫言论自由”为理由,呼吁内地生抵制缴交HKUSU会费。本次校长失言风波中,内地生亦以相同的“言论自由”为理据,支持港大校长张翔亲港府的言论,并要求学校“禁止本地生继续在校园内威胁他人”,以捍卫包括校长和内地生的言论自由与安全。


     从这两次港大校内“中港矛盾”中不难看出,话语的挪用作为一种惯常的政治手段,已经熟稔地被运用到内地生政治团体的身份政治对抗运作之中。言论自由一词在这样的政治操弄中被挪用为“保护特定群体的言论,同时抵制或禁止其他言论”的身份政治话语,而言论自由本身所依赖的“开放社会”或“公共空间”等现代公民政治的基本要素就被这样的身份政治的话语挪用自然而然地抹杀。可以想见,一个要求“抵制”,甚至“禁止”异议言论的身份政治团体,本身便已与“言论自由”相去甚远。


然而,内地生对这一话语挪用的屡试不爽,本质上就是多数内地生对“言论自由”这一政治概念的误读所创造出来的“话语协商”的空间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异化物。内地生基于个人立场所作的“和理非”的政治表态,会否也是一种“普世话语”政治概念误读下,可被协商的话语表述呢?内地生去政治化的偏好让我们很难从个人层面的政治实践中窥见他们对普世政治话语的理解,但群体性的身份政治实践中,话语挪用的暧昧性与可协商性的存在,却又给“误读”的推测留下了非常充分的理由。


五  “反离散”(Against Diaspora)作为一种和解途径


     回到文初提到的问题,既然薄扶林学社所进行的调查存在样本偏差和机构效应,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出占主流的在港内地生的保守政治态度,同时,问卷本身所体现出的内地生“和理非”的意见,亦很大程度上会在身份政治的对抗性话语冲突中被淹没或被挪用,成为内地生个人在去政治化生活状态下一种毫无实践支撑的意见表达,那么表露出“和理非”意见的内地生,在当下的香港,是否是本土运动者值得和解与团结的对象呢?


     笔者认为,内地生“离散中国人”的身份特性,加之处在香港这个再殖民社会下内地生乃至内地“新移民”本身的“拓殖者/殖民者”优越性,使得作为一个身份群体的内地生在其身份话语的操弄下,很难成为是次运动的支持者。更有甚者,在身份群体的集体政治操弄下,他们会和在“高墙之内”的当权派一样,成为敌对与仇视香港的一方。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如果借以史书美教授“反离散”的后殖民主义概念,作为一种话语的协商途径,将顽固的内地“离散中国人-拓殖者”的身份群体逐步解构,则和解与团结便成为可能。“反离散”强调以“在地认同”解构“离散认同”,并最终将“离散”消解,这恰恰适切于当下尽管倾向“和理非”,但却难以脱离身份集体政治挣扎的小众的内地生。


事实上,这种“反离散”的解构已然在发生,当作为内地生的笔者,愿意以笔为刀为本港的运动作出一点贡献,当有内地生甚至冲上前线被捕,甚至被以“暴动罪起诉,“反离散”的“和解”途径就已然发挥了作用。对内地生群体而言,“反离散”应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是内地生自识政治性极强的身份话语与自身理性平和的政治意见格格不入之后逐渐跳脱集体约束的觉醒,“和理非”的内地生尽管在当下显得过于不真实,但这种“和理非”的意见,却是内地生以个人姿态冲破身份群体约束的重要的内在动力。



参考阅读:

史书美:《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台北:联经,2017年)。

2017—2018年香港大学学生数量统计:见www.cpao.hku.hk/qstats/student-profiles

《学苑》杂志有关PGSA丑闻的相关报道:

《研究生會修憲未足七天通知 涉私下修改修憲大會日期》,见https://www.undergrad.hk/17566

《研究生會辯稱改期後會議合憲遭會員擬提出不信任投票》,见https://www.undergrad.hk/17582

《研究生會疑淪中國生學生會潛在問題越揭越多》,见https://www.undergrad.hk/17581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