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

小豆
·
·

一開始看這本書,就是帶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長大後時間過得過來越快呢

以下就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一些我的體會和想法

⬛時間

發生重大事件和變化的一年,看起來會比單調無聊的一年更長。回溯某段時間的表面長度,似乎是由該記憶事件的特殊程度所決定的,例如事件有多鮮明劇烈,這也是為什麼童年歲月看起來很漫長、老年時光卻很短暫的緣故

包含豐富記憶的一段時期,回頭再看時會感覺膨脹,比起實際長度相同、卻沒有什麼記憶內容的一段時期,感覺似乎長一些,當生命更多姿多彩時,記憶標記的數量也會更多,老年人比較容易產生的懷舊效應,也就是比較容易記住年輕的事,是由於回憶的那段時期有大量的時間標記

當一位七十多歲老者想知道,過去的五年是否比更早之前的歲月過得更快時,會傾向於與在中學讀書的五年,或童年、青春期的五年來作比較,這是一種極端比較,將最豐富多彩、充實完整的記憶,與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記憶進行比較。隨著眾多生理節拍的放緩,外部世界看上去就會加速了

美國統計學家格雷在問卷調查中發現一個現象,對於「過去兩年間你多久去一次全科醫生那裡看病?」這類問題,事後核對發現,被調查者傾向於高估發生的次數,因為他們把兩年前去看病的次數也算進去了。格雷發現一般人都會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向當下拉近。該現象被稱作望遠鏡現象

或者是犯人在監獄裡服三年勞役之後獲釋,但是在公眾看來,那個案件好像不久前才發生,雙筒望遠鏡作類比,細節依然清晰可見,讓你產生這種印象,覺得遠處的某個物體,比它實際所在的位置要近得多

體內生理時鐘方面,有實驗要受試者用數秒數的方法,估計一個實際長度為三分鐘的時間間隔有多長,青年組報出的時間非常精確,平均只比實際時間長三秒鐘;中年組平均長十六秒;而老年組卻長了四十秒之多

個人的碼尺也是因素,就如同在街道上,幼年時期看起來街道很長,但長大之後看起來就可能縮小到原來的一半了,不是因為街道本身變小,而是因為自己碼尺

而這個概念在時間,同樣時間區段在不同人眼中,比例並不相同,同樣是一年,小孩子眼中的一年已是一輩子的一大部份;同樣是十年,對於長者和二十歲的青少年眼中佔生命的比例也會有不同

⬛感想

這部分內容也給我很多體會,到大學之後,常常會覺得時間似乎越過越快,有時跟認識的人聊天,他們也會談到感覺長大後時間好像越過越快

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熟悉吧,一開始小孩時期很多事情對於自己來說都是新奇的,例如以前會在走廊上放食物看看地上的螞蟻怎麼搬運、看見書本上的恐龍照片、聞一聞校園裡面植物的味道等等

到了長大之後則會越來越適應,這點就是一體兩面吧,熟悉可以讓我更好的方式去適應環境,遇到相同的問題時比較能夠去自己處理,但是同時也長大之後,很多事情可能都逐漸重複化,導致日後去看待那段時間時,感覺童年似乎充滿很多新奇回憶,而長大後好像越變比較單調了

這也讓我想到入學的時候,例如剛剛到國中、到高中、到大學等等,這些時候常常都會有感覺有種嶄新體驗,這時候的記憶也通常很鮮明和充滿新奇,也同樣是一體兩面的,適應校園可以更容易找到校內辦公室、跟人相處時也較比較容易、很多事情都能更有效率,但同時也可能會讓人感覺變無趣

我印象中一次很深刻經驗是高中升大學,因為那時候還要看科系選學校、準備書審資料、準備口試,在那幾個月內真的發生好多事情,我事後回去回想的時候,感覺那段時間特別長 (不過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和緊張啊…)

⬛不同活動

所以上述內容帶給我的啟發是,生活中確實有些部分可能無法控制,會比較單調,但仍然可以在生活之中主動增添不同活動,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事後回想也會有更多記憶點,以我目前大學為例子,只有看課內書會乏味,因此可以有課外學習和寫文章,以及偶爾也會看些喜歡的動漫,以及看看回憶錄

而當然這也要依照個人偏好和情況調整,例如我有些朋友會喜歡用餐吃不同菜色,我則因為不想選太久、會考慮熱量和營養成分、對於新食物的不安感等因素,會將用餐固定吃那幾道;有些長輩喜歡到博物館看古典油畫,但對我來說這些畫比較難以激發情感、會感覺較為無趣,所以我就比較少去看;有些人喜歡到不同地方去旅行,我很討厭通勤和辦理的手續等,會更喜愛由閱讀或影音等方式認識世界,有時會玩些冒險類遊戲(例如小時候玩寶可夢漆黑的魅影),這也算是展開一種旅行;有些活動會怕日後花太多時間或金錢,就會考慮是否預先排除

同一件事情對不同人來說,意義和喜好本就會有所區別,例如一部動漫可能對於親戚來說,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他們可能比較喜歡看真人演出的電影,但對我來說就有很大的意義;一款遊戲可能對我來說能連結到童年時期遊玩回憶,但對他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遊戲;一幅圖畫可能對他人來說能激起情感,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就不會有很多感覺

曾經玩過的旅行青蛙

而在活動選擇上,即使是同一個活動,也可以有不同變化,例如看課外書的時候,有時長期看同一主題類的書,可能會感到稍微缺乏變化,因此可以不同主題內容交錯閱讀,或者是閱讀後可以進一步看些照片或影片;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同時有不同主題文章來寫,這樣可以新增變化程度;看回憶錄的時候,也可以多看看不同時期的,以及交錯使用不同管道,例如可以登陸以前玩過的遊戲、看看以前寫的日記、看以前拍的照片

而有些活動久了之後,也可能會變成厭倦了,例如有些社團性的聚會,可能一週聚會一次,一開始的時候會感覺很新奇,但是久了之後無法再提供更多有趣的話題,感覺開始變成一種例行公事,然後就慢慢變得無趣了,甚至會有些綑綁的感覺,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是否要繼續下去或是進行調整了,例如加長時間間隔或是考慮退出了

而有些活動可能別人會覺得有意義,或是以前曾經學過,但是否要進行或持續,就可以考慮了,例如我自己以前是有學過些樂器,但我目前個人情況是比較沒有時間去練習,練習可能就會增加太多壓力,而且目前也比較難和未來能力有所銜接,畢竟還有課業和課外學習要顧

而學校上課的時候,也可以評估是否要繼續聽下去,還是這段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很有價值的事情,例如寫習題、打報告、閱讀講義等等,看看哪個價值較高,這個技巧也能幫助自己節省時間,之後省下來的時間也可以投入更多事情,例如課外學習或者是一些體驗性質活動,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另個極端

不過在活動選擇上,也要注意不要陷入另一個極端,「人生四千個禮拜」書中將這稱為效率陷阱,很多事物都是需要有投入時間和注意力才能有更好的體驗,當每件活動過多的時候,反而每件事情都無法好好體驗,導致體驗的品質受到影響,畢竟世界上的體驗無窮無盡,真的不可能所有都嘗試

例如我看動漫的話,會選取幾部少數幾部細看,並且深入了解劇情,其餘的動漫則可以大概知道就好,或是有時看解說型影片大致了解主要內容,不論是看動漫本身或看解說影片也都是種體驗,畢竟時間真的有限,本來就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也需要考慮到學習和休閒的時間分配

當一次塞入過多活動時,反而就會造成每件事情都無法好好體驗,就像是在旅行時追求景點數量而不顧品質、看每部動漫時都三倍播放、吃東西時都很快速吃完,這時候這些活動反而都無法好好體驗,安排過多也就變成負擔;或者是同時間內吃東西和看動漫時,食物的味道也會減少,有時也可能因為這樣而吃太多,或者是看動漫過程也受到一些影響

避免陷入比較,而是珍惜自己體驗、擁抱錯過的喜悅,可以彼此交流,但不用過度比較。當他人又說他去過哪些國家時,我可以珍惜我看過的那些外國紀錄片和書;他人提到吃過很多類型的美食,我可以珍惜自己已經吃過的東西,而不用每件食物都緊張地嘗試。聽他人解說和分享,就把它當作一種體驗吧

最恐怖的比較是在自己讀書時,或者是在課外一些事情努力時,結果看到別人體驗而忌妒,結果打亂自己的原先進度,這時候我可能就會選擇少用點社群媒體,排除一下這些訊息,而當他人提這這些經驗時,也想想看努力的過程其實比較不會被公布,例如IG上大家比較常分享的事情裡面,就比較少提到讀書,很多事情需要現在努力,日後才有機會有更好的體驗,不要讓他人打亂自己的計畫吧

⬛紀錄

而上面對於記憶點,如果印象更加鮮明,事後也會有更多回憶點,不過很多事情可能久了後就會遺忘,也計太太清楚那時候的細節了

因此我想到的是可以留下一些紀錄,事後可以進行回顧,例如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做筆記和寫些想法、每天可以對生活寫些小日記、影音中特別有感的話就紀錄下來、遇到一些值得紀錄的時候時可以拍照(手機和電腦上的則可以截圖),這樣事後也再次回顧時,會感覺那段時光過得更加豐富的感覺,有時候看些以前寫的日記,也可以看見很多心境上的轉變等等,每次回憶都為這段時光賦予和增添新價值,而且回憶本身真的超級療育的

另外也可以在回憶時後也留下一些紀錄,例如我自己是依照年和月份區分照片,然後可以開一個文字紀錄檔案,在看到的時候如果有一些特別的想法可以記錄下來,然後每次看回憶錄時就可以看看在不同時期看回憶錄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可以看見不同時期的回憶,也相當有趣

不過最後,也讓我想到人生的話題,畢竟人生似乎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呢,怎樣的人生才算是豐富呢?有些人可能一生中花很多心力投入在一兩個主要事情上,缺少很多其他類型體驗,但說不定在他心中感到很豐富,這也算是種人生呀,不過至於哪些活動要分多少時間,以及要花多少時間在自己和他人,我想這是在人生每個階段都在思考的問題呢

以上的內容就提供大家參考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