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呆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電影】郵報:密戰

呆丸
·
·
最近媒體倫理議題炒得沸沸揚揚,想起了之前看的這部電影,新聞自由或許也要靠高標準道德規範維繫。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非常自由派的電影。或許每隔一陣子還是需要一些作品來提醒人們有些價值值得守護並一再傳承,就像這部電影想捍衛的新聞自由一樣。也許呈現過程不免有點煽情,導演所採取的角度多少以他的想法而偏重某些觀點,甚至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這只是一種精神鴉片,但使用得當,鴉片也是有冶療效果的。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一開始就是以 1970 年代初期,越戰接近尾聲時的美國內部為背景,當時的美國已經出現反戰聲浪,而由「紐約時報」爆料出來的政府內幕更加大了反戰的音量,電影藉由「華盛頓郵報」在這場風波中扮演的角色探討有關新聞身為第四權所應該為國家社會做的事情。

國防安全與新聞自由的衝突,剛好前陣子有些議題也涉及這個衝突,我很喜歡電影中詮釋的角度,的確國防上有些事情因為會危害國家利益與安全,所以必須保密而不為外人知道,但當今天這項所謂的「機密」只是為了掩蓋某些人錯誤的決策或是羞恥的糗態,甚至是為了隱藏基於一己私利的陰謀時,還試圖以國家安全作為保護傘是無法接受的。當然這涉及新聞記者在揭露這些事情時所採取的角度與判斷方式,更直接地說是涉及新聞倫理,但這並不是該以國防安全為由加以限制的事物。而且如何定義何為「國家安全」?正如電影中所說的,總統不能自己治理國家,那就是專制了,總統的決策應該交由國會審核或複核,而國會是基於民意而產生的機構,這樣的決策流程才是民主制度最大的意義,一個國家的決策必須有民意為基礎。

其實在看這部片之前,我一直很佩服美國對越戰的態度,至少在我所接觸的範圍裡,他們並不忌諱談到這場失敗,很認真地承認並接受這個錯誤,而且做為之後國防與參與國際事務的教材;但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還是很佩服美國,只是佩服的對象轉變了,從以前以為是政府往下宣揚的觀念,轉變為佩服人民經由新聞知道真相後真正改變了政府態度並促使政府反省的結果。沒辦法,我就是很愛這一味。

電影還有蠻大篇幅在描述當年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面對這起事件的角度,涉及的面向雖然複雜,但仔細想想也並不意外。新聞一直都不會憑空出現在記者面前,記者除了靠自己追查新聞以外,也永遠需要一些其他管道來獲知他們平常很難接觸的領域,而身為記者的頭頭,所接觸的層級自然也會更高一點,再加上幾十年前報紙與新聞媒體的重要性又比現今高上許多,所以凱瑟琳與政府高層相當熟悉是很正常的狀況,也凸顯出當她知道新聞內容將會影響許多過往好友的人生時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再加上電影前段一直有意無意的鋪陳她身為一個女性在滿是男人的董事會裡的處境,甚至董事們私下耳語談論的是她繼承公司的正當性,否決她身為女性能帶領華盛頓郵報成長的可能性。所以當總編輯班布萊德利高興的向妻子說他們將要刊登揭露越戰內幕的新聞,妻子回答凱瑟琳真的很有勇氣時,很容易就猜得到她指的是甚麼。在身邊人幾乎都看不起妳、輕視妳的環境下,還能堅決做出這個將會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要承受的壓力的確超過班布萊德利所能想像。只是電影中有些場景的塑造感覺有點刻意,向當凱瑟琳走進董事會、走進紐約證交所、從法院中走出來,導演都安排兩排女性以崇拜的眼光看著凱瑟琳走過,雖然明白導演的用意,但畫面呈現上感覺還是相當不自然。

這是 2017 年的電影,感覺上這個主題或許呼應了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假新聞大量地在各種平台上曝光,社會想要防止假新聞的傳播,但有時卻又不經意地採取過度激烈的手段,進而妨害新聞自由這個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權利。電影最後藉由當年大法官意見書重申第一修正案的內容,強調「新聞服務的是人民而不是政府」,除了強調新聞第四權的重要性,或許也試著警惕相關從業人員要記得當年有多少人犧牲或頑強的抵抗才爭取到,不要隨意地為了一己私利就踐踏破壞這項寶貴的權利。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