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張惠菁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本書的背後

張惠菁
·
·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改版側記

(這篇是我回應出版社同事陳詠薇在完成改版《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後,寫的一篇文章。其中透露了出版社編輯的思慮,或許有些對出版社好奇的讀者,會有興趣。)

新版《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的編輯詠薇寫了一篇臉書,談在這次改版背後的思考。

看過前版封面和文案的讀者,應該會看出兩版之間非常大的不同(特別是在文案、封面設計上)。這正是一個好例子,說明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人做、看見了這本書不同的面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與讀者對話,可能會為這本書做出不同的「定位」。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這本書,既是關於緬甸,也是關於喬治.歐威爾;有喬治.歐威爾親身經歷過的緬甸,與經歷了緬甸之後改變的喬治.歐威爾;一個被殖民的國家、與一個反威權的作家,他們之間的互文是複雜的,令人感懷萬千。倘若上一版在文案和封面設計上更重緬甸,新版則是往歐威爾靠一些。因為喬治.歐威爾對極權的反思,在今天的世界看來,益發刻骨。相信我們大家(在近一兩年看過了來自緬甸、泰國、香港、維吾爾、白俄羅斯......的新聞)都會對歐威爾筆下那種體制對人的威脅感到共鳴,而從人性的共同面上更加理解緬甸。因為沒有緬甸,就沒有喬治.歐威爾。歐威爾的故事,寫的是緬甸,也是世界。

今年才進入出版社的詠薇,寫出了她編輯《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過程的一些回顧。其中有我和她一起對書籍定位、封面走向的斟酌討論。由此來到最後的完成品。

詠薇今年加入我們後,完成《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兩本書,以及和我一起責編,十月即將出版的新書----皮凱提的《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她剛進出版社不久,就遇到疫情居家辦公,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遠距溝通,對於新手編輯應該很不容易。最終能穿越一切細節,把條條絲線拉在一起,完成為一本書,這都多虧她的主動和努力。

偶爾會遇到有人不太知道出版社編輯在做些什麼(當然這沒關係)。有時我們自己百忙中也忘記,自己的工作當然不只是無盡的校對、改書稿、與各種各樣的資料準備和聯繫。為了使一本書立體地出現,當中牽動的,是知識的,美感的,與此刻洞察的種種平衡。我的好友絲言曾說,我們是在做「知識的策展」(curator of knowledge)。不過,一本書存在的時間通常會比一場展覽更久,因此思慮也要更深遠,加上是文字的媒材,因此製作過程要更安靜一點。

(圖片攝影:陳詠薇)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