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张倩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马哈蒂尔的中国观

张倩烨
·
·

(首发于《凤凰周刊》第653期)

摘要: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日渐攀升,中国是否会成为马哈蒂尔眼中的“新美国”,也是摆在中马关系面前的一个悬念。
-----------------------------------------------------------------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92岁的马哈蒂尔再次登上马来西亚总理宝座都是一个极大的意外。当选至正式上班之间这几天,马哈蒂尔委任包括华裔首富郭鹤年在内的五人“精英顾问团”,为经济和财政献策,并表态将重新审视与外国缔结的经济合同——言下之意包括中国。
竞选期间,马哈蒂尔多次发表针对在马中资的言论,声称上台后要严审中资,还将重启南海问题谈判,引发中国舆论关切。尽管马哈蒂尔明确表示会在总理位置上留任一两年,之后交给赢得大选的反对阵营实权领袖安瓦尔,但这一权力移交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仍存疑问。虽然马哈蒂尔年事已高,从他与前总理纳吉布的政治斗争历程看,只要他对时局有影响力,其理念就将或多或少影响马来西亚的发展。中资之外更大的变数,可能来自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马关系。
钦佩“中国模式”背后的逻辑
“我很钦佩中国领导人,他们比俄国人聪明。”马哈蒂尔曾在其回忆录中如此写道,“中国领导人保持了中央集中的政府体系,只进行了经济改革,而俄国人同时改革经济和政治体系。”他认为,中国的体制比俄罗斯更有“优越性”,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马哈蒂尔相信,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而在过去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印没有侵略过马来半岛,这与欧洲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美国强势干涉马来西亚内政完全不同。2015年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马哈蒂尔还表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来都不是妥当的说法,“我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威胁,我们和其他大国打交道、受到他们的威胁,但几百年来中国从没威胁过我们”。
对于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马哈蒂尔对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稳健作风和治国方略印象深刻。“我觉得他(习近平)希望确保中国的发展和管理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而非成为一个泡沫、那种膨胀后爆裂的泡沫。我觉得他在尽力确保一切事情都稳妥进展。”
虽然马哈蒂尔对中国的发展模式颇有好感,但这种好感基于两个前提:一是这种模式能够支持中国经济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并成为马亚西亚的学习对象;二是这种模式在整个地区内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不构成威胁。
若把马哈蒂尔对中国模式的赞美放在马来西亚曾经“向东看”、发展产业政策的框架内分析,会发现他是一个极为务实的首脑。在日本、韩国经济腾飞的上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着力模仿日韩的现代化产业政策。在他看来,支撑日韩产业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包括:敬业、对产品的自豪感、民族主义。而在打造吉隆坡的旅游景点时,他则指示应当模仿西班牙等国。因此,只有当中国经济不出现大波动时,中国模式才对他具有吸引力。
“马哈蒂尔的立场不是亲中、亲美,而是亲马来西亚,所以只要中国投资对马来西亚有利的话,马哈蒂尔绝对不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槟州研究所研究员黄进发博士在接受BBC采访时说:“马哈蒂尔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所以他过去对西方的很多看法都非常尖锐,很多时候都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反中资”无法持久
“中国向马来西亚投资,建立企业,雇用当地人,如果能带来资本和技术的话,是值得欢迎的事。但是,现在我们从(中国的)投资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不欢迎这样的投资。”今年4月,马哈蒂尔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抛出强硬言论。
仔细回顾马哈蒂尔近几年对中国乃至中资的公开言论,会发现他的态度在2016年前后发生过明显变化,这也是他决定退出巫统、加入反对党阵营希望联盟(下称希盟)的时间段。
2015年接受本港《明报》专访时,马哈蒂尔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促进地区繁荣,不应被视为威胁。“例如,吉隆坡要完善地铁线路,但我们不够钱,若有一个银行基金来投资,在建设过程中,市民工作机会增加;建好以后,因为基础设施完善了,市内经贸机会也增加了,最终整个国家发展得更快了。”
但到了竞选期间,马哈蒂尔放出狠话说,若赢得选举,将会对中资重新审查,并批评时任政府向中方出售能源企业埃德拉是“卖国”行为。
谈论上述言论时,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是前任执政阵营国民阵线的竞选策略。竞选宣传中,国阵将过去五年内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合作成果当作政绩来宣传,马华公会(国阵内部的华人政党)的某些成员甚至打出了“投国阵,等于支持中国”的竞选标语,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马哈蒂尔在竞选期间用英文、马来文发表反对中资、严审中资的言论,但他在希盟内部的政治盟友、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却在投票前释放出对华友好的信号。
5月6日,林吉祥在接受华文媒体联合采访时称,“希盟若执政,将尽量确保马中关系保持在最好状态,当然也必须顾及我国人民的利益。”针对马哈蒂尔称“若胜选将重新检视马新高铁项目(中国被视为有力竞标国之一)”,他回应说,希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破坏与中国和新加坡的友好关系,其余课题待胜选后再议。
对于希盟内部表态的不一致,外界有着两种解读:一是希盟内部对中资采取的态度还没能达成一致;二是针对不同语种的读者,希盟有着不同的竞选策略。比如华文媒体的受众主要为本国华人乃至中方,马来人并不会看。
不过在胜选记者会上,马哈蒂尔态度放软称“对于‘一带一路’,我们没有问题。我们只是不想看见这个区域有太多战舰,不想看见这个国家有可能陷入战争。不过,我们支持‘一带一路’。”
5月17日,在回答当地媒体提出的关于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的问题时,马哈蒂尔回应称,“我们已经明确表示,将再次审视所有这些合同。”“但我们会遵守所有的协议。”他补充说。
新政府上台后,短期内,部分被马哈蒂尔点过名的中资项目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在柔佛州、马六甲等地的房地产项目,以及被他批为“卖国”的、有中资参与融资的东海岸铁路计划。
但长期来看,中马经贸关系不会受到明显阻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项目同时需要中央与地方两层政府的支持,中央层面的影响鞭长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者梅雷迪斯·韦斯接受本港《亚洲时报》采访时说,中国在马来西亚投资得到部分州属的皇室支持——尤其是柔佛州苏丹伊布拉欣。“马哈蒂尔和他的团队不会想跟各苏丹再次较劲,尤其这一位(伊布拉欣苏丹)。他很受欢迎,政治想法也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另一方面,中马经贸往来也在不断加深。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经商参赞处网站显示,近年来,中马在水电站、轨道装备、港口、产业园等诸多领域都有合作。据中方统计,2017年中马双边贸易额960亿美元,增长10.5%,其中中方出口417亿美元,进口543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
单从中马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来看,任何破坏这个关系的行动对马来西亚来说都是不明智的。对新政府而言,稳定政局后,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马哈蒂尔早年提出的“2020宏愿”才是未来的施政着力点,而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符合新政府利益的。

中国应避免成为“新美国”
以“亚洲政治强人”著称的马哈蒂尔,在其首度担任马来西亚总理的22年间,是立场坚定的反美人士。他的上一个总理任期内,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忠实追随者。
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马来西亚内政的干涉,马哈蒂尔深恶痛绝。1998年,马来西亚同时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与“烈火莫熄”(马来语,意为“改革”)社会运动。当时“烈火莫熄”分子通过一系列的群众示威及集会,向国阵政府宣泄不满。在吉隆坡举行的APEC峰会上,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当着马哈蒂尔的面,公开表达对“烈火莫熄”运动的支持。马哈蒂尔之后在回忆录中评价说,戈尔的演讲是现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最粗野无礼”的一个。
由于过去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差异,美国与当时的马来西亚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随着马来西亚由半威权国家向民主国家迈进,民主、自由等概念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与美国的分歧也逐渐减少。
与美国不同,中国外交一向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有一条,叫做“互不干涉内政”。这条原则,受到马哈蒂尔的支持与称道。但在这个背后,也反映出马来西亚作为小国的危机感。马哈蒂尔曾在著作中写到,担心马来人从地球上消失。谈到巴以问题时,除却宗教因素外,他从巴勒斯坦身上看到自己,担心马来西亚有一天会像巴勒斯坦人一样被驱逐出自己的土地。因此,对马哈蒂尔来说,干涉内政不仅仅是关乎国家颜面的问题,更是可能威胁马来西亚生存的行为。
马来亚大学学者Khadijah Md Khalid认为,上世纪80年代马哈蒂尔主导的“向东看”政策与他的反美、反西方立场密不可分。当时的美国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主导地位令马哈蒂尔不满。
前总理纳吉布时期,经济因素成为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首要考虑。但从个人风格来看,纳吉布在应对外交问题时更加灵活,措辞也没有马哈蒂尔那么激烈。因此,尽管中国与马来西亚不太存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矛盾,在面对马哈蒂尔2.0时代的马来西亚时,仍应谨慎行事。
目前来看,影响未来中马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马哈蒂尔个人对大马外交政策、发展道路的影响;马来西亚内政的变化及其与民族主义情绪的互动;中马经济依存度、中国对马行为方式;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行为方式、国家形象等。近年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愈发鲜明,加上经济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个在国家硬实力层面上越来越接近美国的中国,是否会成为马哈蒂尔眼中的“新美国”?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取决于马来西亚的国内情况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行为方式。如果马来西亚政局稳定,民族主义不再是竞选时必打的一张牌,中资的存在也不至于总被拿出来指责。
同理,在马哈蒂尔尚有政治影响力的时间内,中国在处理与马来西亚的关系时也应更加谨慎。除了尊重东盟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企业在经贸交往中也应注重创造本地就业、向本地技术转移,帮助马来西亚提升特定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
以往有中国外交官在马来西亚发表过诸如“中国是海外华人的娘家”之类的“娘家论”,结果影响较为负面。类似言论不仅会影响华裔在马来西亚的生存状况、导致部分人利用族群问题煽动民族对立,更涉嫌“干涉内政”,并对新加坡、印尼等其他有大量华裔人口的东南亚国家产生负面冲击。考虑到马来西亚有逾20%的人口是华裔,中国在与马来西亚的交往中应当避免这类不当措辞。
(部分内容为《凤凰周刊》编辑修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