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精致利己主义”

小记者老油子
·
·
IPFS
·

“精致利己主义”这个词近年来突然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别人或自称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这一似乎不怎么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也在慢慢赢得自己的市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老口号倒是显得有些魔幻与愚钝。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争论历来属于哲学或社会思想范畴,注定了它们很难界定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倒是反观社会对于这些思潮的接受程度,或许能对当今时代有些新的认知,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何为“精致利己主义”

2012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 “‘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按照钱理群教授的提法,精致利己主义者参照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性论,实质是利用现实条件达到利己以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教养,其所做的一切事情在表面上看来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和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有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潜在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由此观来,精致利己主义更像是利己主义的隐藏表现形式,在单纯的利己过程中,更追求一个较好的名声。

上述对精致利己主义者做出的描绘,比较贴合现实环境。接下来我们试着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剖析一下“精致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由“精致”和 “利己主义”两个词组成。

先说“精致”。“精致”一词与“野蛮”“原始”相对,这是根据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界定的。随之变化的还有教养、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等,所以“精致”一词更多的表述一种时代特征,此乃现代化最优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

再说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作为人类的本能欲望之一,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利己主义是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思潮。功利主义政治思想的奠基人边沁就明确提出“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同时对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鲜明的批判立场。边沁还把社会利益当作个人利益的总和,进而得出“部分就是整体”这一论断。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该思潮实际代表的是英国资产阶级利益。边沁还提出,功利原则不应该考虑动机,动机道德与否无所谓,只需考虑结果,即要看是否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利益。

有人说单纯的利己势必导致公共利益缺失混乱与个人私利的美化。关于这个问题,18世纪苏格兰学派提出了一种假设:社会秩序是在个人丝毫不考虑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追求各自最大利益而无意识产生的。亚当·斯密进一步丰富了利己主义这一思潮,并提出了“自然秩序”“社会分工”“看不见的手”三个概念来支撑这一思潮。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自然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应该让他有按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假设他不受干预的话,他不仅会达到他的最高目的,而且还能有助于推动公共利益。虽然每一个个人都最关心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但他是社会的一员,他追求利益的活动只能沿着自然的社会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进。通过社会分工,一个人再也不能脱离别人而独立。人们必须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这也是出于人们互通有无、进行交易、满足各自需要的利己心。一个人几乎经常遇到别人给他帮助,他却不能期待这种帮助仅仅是出于别人的仁慈。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最好的做法是激起别人的利己心,而不是同情。至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为什么能自然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亚当·斯密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自然秩序中存在着一种自然平衡和调节的机制,使得人的各种动机和冲突的利益自然达到调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由此产生的行动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括了别人的意义。因此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利己主义何以实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可亚当·斯密的观点。在此先不讨论利己主义是对是错,笔者尝试从利己主义何以才能实现的角度,来解读利己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是否适用。

关注到亚当·斯密的论述中提到,由于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们的行动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括了别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爆胎对所有车主来说都算不上一件有利益的事情,但唯独对汽修工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汽车出现故障他们才有赚钱的机会。那么按照极端利己的说法来说,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汽修工人是不是应该去主动扎破车主的汽车轮胎呢?显然几乎没有汽修工人会选择这样做,原因乃是亚当·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与社会上种种约定俗成的限制,諸如道德、法律。

这就不难看出,利己主义思潮的内容中暗含了一个非常理性且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们高度被道德约束且考虑后果的行为准则;是强有力且执行到位一视同仁的法律保障;是健全有效的多方监督;是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对人本身、国家的执政、法律、监督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正是这样的高要求让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甚至诟病已久。英国社会学家埃里克·罗尔指出,“亚当·斯密所犯的错误是把他当时的社会特征看成是永恒有效的;他把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当代社会秩序中的现象看成是自然的人类动机,并且解释为普遍性原则。”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生产力急需得到解放,给予经济最大的自由度确实是当时英国社会最为合适的选择。

罗尔关注到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并敏感发现亚当·斯密试图把经济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上的可能谬误。换言之,资产阶级的功利结果顺势成为功利主义道德的准则,每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都可以打着“道德”的幌子招摇过市。由此,功利主义看似是将个人利益和谐融于社会利益的例证,实则为维护个人私利的美化。法国哲学家孔德指出,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不能在利己的个人间产生任何持久的社会团结的纽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社会整体利益不可简化为个人利益或特殊利益的加和,在充分了解国家所具有的社会整合、道德教化等复杂功能之后,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何为社会整体利益。黑格尔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国家决定论,但不可否认他对整体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精致利己主义缘何在我国盛行

在笔者看来,哲学观点、社会思潮历来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不同思潮观点之间的区别乃是在于是否适合这个时代,也往往是与某个时代契合的观点会在那个时代被推崇。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既不会放过普通人,也不会放过伟人。如果某个人物成为了历史中的杰出人物,这也许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是与众不同的“天纵英明”,而是他们的特殊利益在历史某一特定时期正好与历史潮流相重合而已。

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这几年在我国盛行,私以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现代化。现代化之下的经济发展势必伴随着越来越细的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是一个导致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里,无论人们如何标榜平等权利,少数人的成功必定意味着多数人的倒霉;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除了亲属和邻里联系外,对任何联系都失去了感觉;除了谈生意,再没有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交流。正是在经济行为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绝对主因时,利益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的首要关注点;其次,公共生活的缺失。参与公共生活是讨论公共话题,明确公共利益的最佳方法,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交换观点,对社会状态各抒己见,对所遇不公现象公然抱怨等等现象,都是形成公共利益意识的最佳途径。然而总体上说,我国目前公共空间不足,某些领域存在过于严格的规范,也许这样的做法在某方面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市民社会趋向于原子化,缺乏公共空间参与公共生活的原子化个人,当然没有能力去思考所谓的公共利益,个人利益成为其全部,原本对公共利益有所关注的个人也会在这样大环境中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最后,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对个人的展现趋向于尽善尽美,人們本能地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一种攀比之势,而个人遭遇的苦难、不公、烦恼较少见之。如此情形之下,人们为了在网络上获得表演性质的愉悦,在现实生活中也就趋向于争取所有可能美化自己的事物。

相比目前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更希望我们社会有一个正直的道德环境和公正的处世原则,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分庭抗礼,各有部分根植入市民的心里,实现有限度的利己主义,自觉的利他主义。

历史是人的激情、希望和利益的巨大坟场,但理性和自由始终在历史上胜利地前进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