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行者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行者
·
·

「佛陀」有兩個堂弟,名字只差一個「阿」字,一個是「阿難陀」,一個是同父異母的「難陀」,「阿難陀」就是佛弟子普遍知道的,被譽為〔多聞第一〕的「阿難」,而「難陀」則被譽為〔調和諸根第一〕,這篇我們來轉述資料不多的兩個故事。

〔難陀尊者〕

「難陀」跟隨「佛陀」出家不久後,仍然一心想回家與愛妻聚首,因為難陀的妻子美若天仙,是迦毗羅衛國十六城中最漂亮的美人,而「難陀」是在古印度僅次於「佛陀」的第一美男子,俱足三十相,是準備接替王位的未來國王。

於是因緣成熟,「佛陀」便用神通力帶他到忉利天上,只見忉利天女純潔艷麗、光彩照人!

佛問:『你的妻子能比得上這些天女嗎?』

難陀答道:『不可為比。』

「佛陀」帶「難陀」遍遊天界,忽然發現一座宮殿有很多天女,卻無天子,

難陀就問:『為什麼宮中沒有天子?』

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難陀因出家功德,命終生此天宮,我們正在等待他的到來,相伴同樂。』

鑑於天上之樂,「難陀」不再留戀人間榮華,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陀」為使「難陀」生起出離六道之心,又帶他到鑊湯地獄。鑊湯地獄裡沸湯煮人,慘不忍睹。其中有一鍋湯熱氣騰騰,卻沒煮人,難陀奇怪,詢問獄卒。

獄卒道:『佛弟難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貪戀五欲,天福享盡之後,墮此地獄,我們燒開了鍋正等著他呢。』

「難陀」這才明白,不了生死終不得究竟安樂,於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出離六道。

「難陀」最後努力調和心性,終證得阿羅漢道果位,解脫六道輪迴。


〔阿難尊者〕

「佛陀」滅度之後,「迦葉尊者」即召集過去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出家弟子,在七葉窟準備整合過去「佛陀」所說過的法語,將它集成經典。而結集經典需要時間精力,又六、七百人聚集在一處專心結集經典,無法分心再出去托缽,而當時的護法就是「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當時曾是欲加害「佛陀」的惡王,經「佛陀」慈心悲願感動發心,悔過之後已經成為佛教的大護法。

當時由「阿闍世王」供養結集經典時的一切所需物資,所以,「阿闍世王」也是佛教中的大菩薩。

當時,隨「佛陀」出家的弟子大都已去除煩惱,證得四果羅漢,而阿難卻還煩惱未斷。在佛教中,煩惱未斷表示心還不是清淨,還有染污,然而,要結集佛所說法,沒有「阿難」也不能集成,因為他每天都跟隨在佛的身邊,所聽到的法最為完整。

於是,「阿難」受邀參加結集經典,當時由「迦葉尊者」主持;「迦葉尊者」等大家坐定後,開始用神通力觀察每一個人的心境。這就是所謂的「他心通」。

過了一會兒,「迦葉尊者」站起來走到「阿難」的身邊,在數百弟子的面前,將「阿難」從座位上拉起來,責備他:『你還不夠資格結集經典!因為你尚未證得羅漢果位,心念未澄淨,煩惱也未盡除。』

隨即將阿難請出山門外,並把門關了起來。

「阿難」並沒有因此而生氣,他慚愧地自責;為什麼幾百個弟子,個個心地清淨,唯獨我有煩惱呢?於是他回到住處,提起精神專心用功。當晚,他打坐、思惟佛的教法,整晚不斷地參究;直到非常疲憊想躺下來休息時,突然間開悟了,一夜之間證得四果羅漢,神通顯現了。

他法喜充滿地來到七葉窟敲門,

迦葉尊者問:『是誰?』

阿難回答:『是我,阿難。』

迦葉尊者說:『你還沒有資格進來!』

阿難回答:『我煩惱已盡,此刻澄清寂靜。』

迦葉尊者說:『你的心既然已經清淨,證得四果,那就不必我來開門,你用神通力進來吧!』


「阿難尊者」顯神通,穿過七葉窟的石壁進到裡面,證實自己是個四果羅漢。他一進到裡面,立刻五體投地向迦葉尊者頂禮,「迦葉尊者」感動得扶起阿難說:『阿難,我並非故意給你難堪,是結集「世尊」法語豈可染污,希望你早日去除煩惱,證得聖果。羅漢的心境如手畫虛空、畫過無痕,相信你不會記恨。』

「阿難尊者」已是心地清淨的大阿羅漢,已有資格來結集經典,於是「迦葉尊者」就請「阿難」上台,重述佛陀所講過的經。「阿難尊者」一上講台,他心中立刻浮現過去「佛陀」講法時的慈容及音聲,他虔誠而懇切地重述,因佛法己深烙在他的心中。

「佛陀」俱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俱有三十相,本就十分莊嚴,此刻他全神貫注、慈光滿面;在座的人耳朵聽到他的聲音,眼睛看到莊嚴的「阿難尊者」,大家心中頓時彷彿:是不是,「阿難尊者」成佛了?或者是「世尊」重新再來?或是他方世界的佛來了呢?

阿難尊者見大家心中生疑,便開口說道:「如是我聞……」意思是:並非我「阿難」成佛了,是當初聽聞「佛陀」的說法,現在又依法而宣說。大家聽到「阿難尊者」如此說,知道並非他已成佛,也不是「佛陀」再來,更非他方世界的佛來了,而是「阿難尊者」要轉述「佛陀」所說的法。

後末世有經可讀,更要感激「阿難尊者」,所有的經典都是由「阿難尊者」憶起,再次復講,經眾弟子印證而結集;若非「阿難尊者」的忍辱力,及超凡的記憶力,我們今天也無法讀到「佛陀」的法語經典。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兩句偈都在華嚴經及維摩詰經裡出現過,古印度原始佛教,在佛陀度化人心的演繹中,是經常運用的善巧方便,也為後世修行人開啟方便之門。

但現世裡,我們經常耳聞所見的卻是善巧之後的歛財騙色,某些披著靈性靈學的神秘面紗,運用靈學淨化人心改變命運的話術,享受著莊嚴的奢華,卻不見人間真正的疾苦,誘來的福報享盡,還是難逃一死!

難怪「佛陀」涅槃前,深知後末世群魔毀道,除了經典深意之外,亦以「三法印」來印證是否與佛陀本意相左,第二個就是「以戒為師」。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所講的道理跟三法印無法通達相印,那就不是真理了,佛弟子就要注意了。

以戒為師;『如果民智未開不明究竟,謹守戒律為修行指標,也能證的果位』。

後末世打幫助道的神祇也很多,龍天護法大羅金仙等等,無處不在!都在護持佛法。意念清明淤泥不染,你就不會落入旁門左道。

「世尊」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段話的深意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意思是「心要無所染住而生起菩提心,不須著莊嚴的道場相、不須眼界的一切迷惑執著相,不須注入福報的誘因相,不須注入所有的名相,若所見相都知道那不是真如本然,則那個心就是開悟了!萬法在此」。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合十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