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的姿態|為何而讀?

Jing
·
去年原本目標50本書,實際看了102本書。這基期太高了,今年下半年太忙,可是我還是有試著要達標。
本篇分別寫於2024/12/30、2024/10/31、2023/03/21。怎麼樣都要在今年最後一天發出來,即使我還沒找到答案。

距離2024年結束還有三天,我的讀書目標仍落後16本,距去年的實績還差19本。

以上來自我昨天的統計,今天是到數第二天,我只又多看完一本,那本書是電子書,我用手機零零散散看了好幾天,要換作是紙本書我應該一下,咻的就看完了。

我還想要試著達標,我覺得這並不難,如果挑幾本食譜、簡單小書應該可以完成閱讀數字,甚至昨天我讀了兩本政府出版的小書,也讓我的進度條很快地往前,即使這個月中才只有75%的完成度。

這是一場沒有意義的趕工,比起完成目標,也許更需要我在意的是:我為什麼而讀?


求學時期看的書就不細說了,閱讀是我的文青印記。

直到前兩份工作,我會選一天晚上來到信義誠品看完一本書再走,翻開文學小說的時候,每一頁都是一個新的世界。後來,生活加速了,工作的壓力像無形的潮水,一本本書不再是詩與遠方,而成了解答問題的工具。成功學、效率技巧、心理學研究——它們成了我手邊的常客。

封城期間,為了找到卡住現況的解方,我又開始大量閱讀,那段時間,像是急病亂投醫一樣瘋狂的在電子圖書館裡面應證自己的對錯,還有沾沾自喜我的所有策略都是對的。那些從書頁中湧出的觀點,只是一種佐證,可能是我還不放棄的掙扎,爭的一種對錯,我豁出去了,一本又一本的暢銷書讀的是我的困獸之鬥。

終於在無限賽局裡,我像是頓悟般的果斷找到新的位置。

功利與浪漫的閱讀矛盾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的選書開始變得功利而庸俗。一切都圍繞著實用性,筆記本上的字句都是可執行的觀點,甚至連翻閱小說,也像是在尋找工作中的靈感。書架上的文學作品逐漸被成功學和方法論取代,我反思,這樣的閱讀真的能滿足我的心嗎?

重新檢視自己的讀書方式。抄寫筆記、默背觀點、用電子工具記錄,這些技巧的確讓學習變得高效,其實時間拉得更長,讀書的壓力也很大,我想要把書中的知識實踐出來,而不是將它們簡單地紀錄在筆記裡。當時我認為,閱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吸收,還在於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於對成功的渴望,我想活成一種模板,我又急了。

正能量的來源

越是著急、就越找不到答案。

當答案不能從外在或是做甚麼努力改變的時候,轉而尋求內在。書本彷彿是心靈的救贖,總是在不順的時候,讀完之後某些書就變得很幸運,對文字的熱愛和對未來的野心交織著。


為什麼而讀?

我問自己:閱讀究竟為了什麼?答案是連結。

日本人探討讀書這件事情很深入「讀書其實是讀著自己的心、內心的資料庫」連結過去的經驗,連結當下的心情,也連結對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我讀書,是為了找到那份靈感;是為了在村上春樹的平凡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是為了在巴菲特的哲學中,學會時間的價值。閱讀,是一場對話,對話的對象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過去的自己。

我可以為了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而讀,我可以單純為了當下而讀(短暫的逃避對未來的焦慮與過去的憤怒),我也可以單純就是在通勤期間沒事做而讀 ,都可以對不同的世界重新建立不同的連結。

不完美的閱讀,不完美的我

今年,我或許看不到100本書了,但我仍然喜歡這樣的自己,仍然熱愛閱讀,仍然擁抱書中的世界。今年我開始認真寫了幾篇很長的書評,過去我認為我沒資格做的事情

不因未完成的目標苛責自己,而是感激每一本書帶給我的成長。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