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體內住著人類學家 06》那些年,我走過的中國清真寺
本來想做前篇補記,但圖片貼著貼著,長度已近一篇文章,索性另立為獨立一篇。
不知從哪一年起,我開始對清真寺提起興趣,現在聯想起的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在印度參觀了錫克教的金廟卻錯過清真寺,二來在馬來西亞旅遊期間,聽著早晚喚拜聲生活,卻沒能一睹清真寺內部,內心可能藏有遺憾;最後一種可能,是我的老師把她的田野經歷講的太精彩,因此讓人很難不心生嚮往。
而我就是會慢慢實踐潛意識的人,2016,17年左右,我每到一個城市旅行,想不到去哪時就會查一查當地有沒有清真寺,也就當了幾回觀光客、不上進的田野工作者。但沒有真正去整理過到底走過多少寺門前,一直到今年初某次以下標籤的方式做自我介紹,突然有了靈感,稱自己是「喜歡清真寺的人」。
稍早為了書寫臨夏,整理了這些年的軌跡。
嗯,應該不算辱沒了這個標籤。
01 喀什 艾提尕爾清真寺
首先登場的是 2017 年造訪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非穆斯林的訪客入內須購買 45 RMB 的門票,且或因其在宗教上的地位,其禮拜主殿(可參觀處)入口高懸著「各民族要向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標語。
在大殿外走廊的中央,甚至懸掛著習近平參訪的照片,想來主張禁止偶像崇拜的宗教必須這般陳設,令人無奈又莫名。
但坦白說,喀什是我當年新疆自助時最失望的城市,內向的我不擅與人攀談,即使身在現實裡,還是覺得跟整座城市間隔著一種舞台的距離,像大型實境秀那樣,走到哪都懷疑,眼前文化景觀是不是雕琢過後的展演。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7c159d91-e939-4b38-b497-24a1ac536f7e.jpeg)
02 烏魯木齊
烏市的寺規模多不大,不過中式風格、洋蔥、半圓頂俱有,惟不一定向外人開放。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febf634d-59bd-4a47-a9b0-31476a66a4b6.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efd1d96-68ea-4e65-ae8d-0dee365e90cf.jpeg)
03 臨夏
臨夏的各家清真寺,百家爭鳴。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60edf297-0ee7-4494-82fe-921ba88c2115.pn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28d7e7a1-1bfb-4d2d-9d62-7c4c115b4ca3.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92f0af2-d7d6-49b2-97b7-00655ea15628.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5b711de-7ae0-4819-869e-0c97aee3057d.jpeg)
04 大同 清真大寺
與這座的相遇是個意外,因為我是為了想見紀錄片「大同」的場景而去的,沒想到在街坊裡遇見了這座古色古香的清真寺,整座磚石結構的立面很有民初建築風格,與他地見過的寺相比,顯得古樸而莊重。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26a55b05-61b3-494b-b9e9-84f4fc321694.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a0475aa-6583-4776-ab65-b82c3abca791.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59753f3-b81e-403e-bafe-d2f651f60532.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a66525c2-ab34-4507-92ed-0def71e3e94d.jpeg)
在下過雪後的春日,寺內外倒也無人,只有其他路過隨著我們入寺的遊客兩三隻,但其他人看了看院落就覺得無趣而離開了,我跟旅伴倒是很有閒情逸致地慢慢研究它的一些碑文解說,也對它精緻的院落安排感到驚艷。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803c4b4c-8a57-4942-aef4-ec518f6078cf.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e0d9ef6-efdc-4d38-aeb8-4714619dfaf6.jpeg)
對上面簡短介紹不滿足的朋友,請見更深入的介紹。
05 北京 牛街清真寺
就著某種地利之便,北京牛街清真寺我來來回回去過大約3趟,大抵是像我這樣的觀光客不少,清真寺在入內參觀等標示做得挺顯目的,甚至2018年還在門口提供了二維碼( QRcode)導覽,前兩次去,我接觸到的都還只是建築,和他對面的聚寶盆,跟隔壁商場的吃食。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d71b731-a3d7-4553-ad61-6aef85be0206.jpeg)
專業遊客做久了,總會有熬出頭的一天。
一日,我受印度朋友之託,幫他接在北京短暫轉機的朋友在此轉轉,因為對方也是穆斯林,又在齋戒月中,我便與他相約牛街禮拜寺。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5f08794b-d941-4151-a1d4-c279d609affb.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eb0481f-90e1-424c-b500-796b2462338f.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dfbafe90-d6e8-4c03-b503-3aca9c8929e3.jpeg)
因著這個緣故,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在齋戒月的平日夜晚,阿訇向其他穆斯林們宣講,也是首次看見清真寺為守了一日齋戒的穆斯林們供餐。在那裡的大哥大姐們十分親切,我們因為朋友拍照拍得晚了,去到後庭時已經無飯可打,他們硬是省下自己還沒吃的飯,或是食堂廚工們端出留給自己的水果給我們做晚餐,不讓我們餓著。
這些微小但熱切的舉動讓人從重複又平凡的生活中活了過來,也讓牛街在我的記憶裡烙下了印記。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aa542c6-fda2-41c1-8b77-667ab76bd2fb.jpeg)
06 哈爾濱 韃靼清真寺與道外清真寺
哈爾濱的清真寺說起來算是奇遇,我在號稱最美書店的果戈里書店閒晃時,一本地圖手札突然撞進眼底,書裡不只寫哈爾濱與松花江的故事,也把周遭幾條街仔有些什麼仔細地說了,其中提到這座韃靼清真寺。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ac109fc-af0a-4699-a4c3-c9ac7782546f.pn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478263b3-f065-40c3-9652-08c4a4b423e8.jpeg)
這裡容我引述一下網路資料:
在俄國,韃靼人是指有著黑色的卷髮的俄國依特爾人和居住在東亞的土耳其人。韃靼人是伴隨中東鐵路建設最早到達哈爾濱的俄國少數民族之一。
俄國十月革命後,大批身為白匪(?)軍官和士兵的韃靼人來到哈爾濱。哈爾濱成為整個東亞地區韃靼人的領導中心。1922年為紀念韃靼人祖先信奉伊斯蘭教1000周年,東亞地區的韃靼人捐款重建了這個清真寺,並於1937年10月15日落成。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fb293bcd-c783-45df-889d-de46973f1b34.jpeg)
07 濟南 清真大寺
一次去青島路上,我特地在濟南下車,繞進市區看看網上介紹的清真女寺,但時間還早,只好順道打包一旁的南大寺,跟附近回民小區的早點。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5ceb7bf7-749e-4ffe-a07d-e66197c77f2b.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1a0014c7-dfdb-4839-8d91-2f695e44f6b3.jpeg)
08 別人發來的清真寺
我喜歡清真寺到朋友有次在杭州等轉機,中途去了趟西湖散步之餘,居然不忘給我發了當地鳳凰寺的照片。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674cf16-e519-4d98-a231-d91b205b4bc2.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d308747-aa78-4a81-9503-3e408aafce2e.jpeg)
在疫情爆發前,我想過存個幾年錢,等著去伊朗、土耳其繼續追清真寺,現在看來計畫需要暫緩,我會繼續存錢。看過幾年,本文會否有個續集。
大家敬請期待,也歡迎介紹我更多清真寺。
謝謝你閱讀到此。
後記
〈也許我體內住著人類學家〉系列記錄了我近年來四處流浪的軌跡,因為這些記憶一直背在肩上,有點過重了,我想放下來,讓自己輕盈一點。目前已寫到預定系列文的一半,開始覺得自己言語貧乏,面目可憎了,但也有「既然沒什麼了不起,為什麼早幾年不能寫」感覺。
書寫本文的過程,繼續挖掘自己喜歡清真寺的思緒仍在運作,近尾聲時,我又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觸「清真寺」這個概念,是在李安的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主角 Pi 青少年時期曾對印度各宗教感興趣,在不同機運下也先後成為印度教徒、穆斯林、天主教徒。不曉得小說作者這樣的情節安排是否試圖與印度的種族衝突對話,如果是的話,願他得償所願,換成真主的話就是「Inshallah」。
今年的開齋節就要到來了,雖然台灣因為疫情緣故,讓清真寺聚會成了防疫焦點,但如果大家身邊有穆斯林朋友,別忘了向他祝賀一聲:「Eid Mubarak !」
也祝大家出入平安。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1532bc9-50de-472e-bae3-0ca67ec5d0d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