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南灣水巷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周全教育與自由七藝

南灣水巷生
·
·

[水巷碑銘]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在《大學之理念》一書中談到:「在這裏,我們要指出,在教育界常常把『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混為一談。實則,二者在目的上是不同的,『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或實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培養『統一的人格』(unified personality);而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專業教育而言,其目的是達到『統一的知識』(unified body of knowledge)。 」

 他這說法不無道理,明顯採自近世美國學者的新見。只是若要釐清通識教育的淵源,則乖離史實,有誤導之嫌。首先,我不認為他所謂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可截然二分。實情早於希羅時期,兩組概念經已頻頻混用。

香港通識教育科若譯自英文「liberal studies」,那其字源直追拉丁文「studia liberalia」,又曰「artes liberales」、「disciplinae liberales」、「liberales scientiae」等,見載於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等古羅馬名家筆下。而古羅馬的通識教育將演變出歐洲中世紀大學所授的自由七藝,成為後世通識教育結合專上院校的楷模。今天香港有嶺南大學、浸會大學兩家,皆自命博雅大學(liberal arts university),即以之為濫觴。

但拉丁世界的通識教育乃古希臘學制之延伸,當無懸念。除理念植根於柏拉圖及艾蘇格拉底兩家之說外,中世紀的自由七藝也遞變自希羅時期的「周全教育」(ἐγκύκλιος παιδεία)。周全教育「ἐγκύκλιος παιδεία」一詞由「ἐγκύκλιος」及「παιδεία」兩部份組成。「ἐγκύκλιος」解圓形或盤旋,「παιδεία」則指教育,此亦後來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一字的由來。與自由七藝相異者,在周全教育的課程尚未嚴格劃一,各學科亦非由大學教授主理,更接近今天的中學課程,是為自由人投身專業前而設的預備教育,遙契金耀基所稱之通識教育理念。但兩組概念顯然承先啟後係,自由七藝是周全教育凝固成制度後的結果。中世紀有本精美畫冊《喜樂花園》(Hortus Deliciarum),其中就有一幅自由七藝圍住哲學女神圑圑轉的圖。相傳自由七藝之所為排成圓陣,靈感就來自「周全教育」的寓意。

教育與圓形或盤旋,到底又有何關係呢?史家尚莫衷一是。馬浩(Henri-Irénée Marrou)譯「周全教育」作法文的「la culture générale」,並強調那與百科全書追求的完整知識無關,而實指大家共同接受的日常教育,「周全」當採流行之意。阿多(Ilsetraut Hadot)卻認為周全教育決不能解作日常教育,其理念實脫胎自柏拉圖一脈的哲學反思,譯作「la culture complète」會更貼切,「周全」應作統一體系(un corpus unifié)解。似乎通識教育從來就擺脫不了精英與普及兩股力量的拉踞。(待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