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熊猫凯西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抵达真相对疗愈之必要

熊猫凯西
·
真相如此稀少,以至于,当我想起王小波“我讨厌装傻,而渴望变聪明”,我认为他说的不止是智力和学习这件事,而是“其他人在试图管理一个人的预期”。

我们是否过分习惯一个事情,即,成年人的世界就是由谎言建构的?我不是仅仅在谈论教育,商业,政治或其他单个的领域,而是包括家庭和亲密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真相如此稀少,以至于,当我想起王小波“我讨厌装傻,而渴望变聪明”,我认为他说的不止是智力和学习这件事,而是“其他人在试图管理一个人的预期”。

还从王小波的话谈起。什么情况下需要装傻?一是不想让知道的骗子知道自己知道,二是不想让其他不知道的被骗的人知道自己知道。这是因为利益,也因为不这样做就有风险。毕竟,名家续写的每一个版本的童话故事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从来都没有完满的结局。

但这是精神上的阉割—放弃追问,放弃探询真相,如果是常态且在很大很根本的问题上也这么做,人会失去后半句所渴望的“变聪明”,而变成一个活得不彻底,半半拉拉的人。也许这也是“单向度的人”其中一个含义吧。失去和外界真相的链接,失去和自己内心深处的链接,即使偶尔探究一下也会很快被信息茧房的甜美短视频所滋养,得到短期的情绪价值—也可以说,被哄好。

活在谎言和欺骗里的人,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层面甚至会得到广泛的羡慕。但很少有人提及,这样的人几乎是失去了整个世界,而过着与缸中之脑无异的小日子。缘此我始终无法共情之前小红书上对江浙沪独生女的热捧和羡慕。且不说这个虚幻的群体人设是否都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也不谈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高枕无忧,这背后大抵是“想被宠爱”“不想承担责任”。那么,何苦还要做人,做个猫猫狗狗似乎更能达到这一目的。

当然,无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和时代似乎纵容甚至滋养着此种幻觉。让自己获得自我发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交往,这些哪有直接兜售幻觉更短平快,也很可能有更多的商业利益,至少是流量价值。

真实—不仅是所有客观因素的叠加,还包括怎样理解它—是疗愈的必要条件。当然有时候它必须配合其他因素。也无怪于心理病病歪歪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对真实的呼唤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大概如同说真话的小孩的喊叫,只能抵达愿意听的近处吧。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