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公民的 40 堂思辨課》讀後心得:公民之國,在花之中

Syl Review
·
·
IPFS
·
民主最大的挑戰,終究仍在民主社會的公民自身的民主素養,其能否真正體認到公民自由的維護,仍須靠自身的公共審議與參與。

📖 摘要

《寫給公民的 40 堂思辨課》是由一群對社會議題既有熱忱又專業的作者們(合稱公民不下課)合著。內容針對影響國內外的 40 項重要社會議題,分為「社會與文化」、「國家政策與個人利益」、「全球化與自由不平等」、「政治與法律制度」 四面向,用邏輯清晰的文字、縝密嚴謹的資料,與讀者一同進行 40 堂思辨課。


📝 精選佳句

  • 民主體制,不僅是化解衝突或保障平等自由的政治體制,其開放與多元化之民主互動,如杜威所指出,更帶有教育和學習成長的意涵;公民面對眾多的政經、社會、文化等議題,涉身於公共領域的討論,更從容面對他者的過程,汲取更多面向的養分,而更能包容與多元地互動參與,因而使社會不斷地凝聚與自我改進;公民唯有在如此的公共審議的過程,不斷地發展自身的獨立與自主性,才能形成民主的公民素養,「人民」的投票才可能真正地「做主」。

📚 讀書筆記

經濟振興與紓困 ── 危難下的國家經濟與財政政策

即使在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當代社會下,多數國家的政府仍會在天災人禍發生時介入市場與經濟活動。以台灣為例,2020 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且多面向地衝擊了經濟,因此「民生經濟的振興」與「事業體的財務紓困」成為了防疫之外的重點之一。疫情影響的範圍主要為容易受病毒傳播影響的觀光、餐飲、運輸、藝文、運動休閒等產業,政府針對受到經濟衝擊的商家,不只進行現金、貸款方案、利息補助、緩徵稅等救急補貼措施,也在疫情減緩之際,提出了「振興券」,期待透過增加消費誘因,進而重振經濟。

💡延伸思考
你覺得振興券是一筆「意外之財」嗎?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振興券政策限定與受衝擊的特定產業,你還會願意消費嗎?全國各地各產業受疫情影響程度不一,也有產業如電商、數位內容逆勢成長,在哪些情況下,我們會需要針對性或廣泛性的紓困與振興政策?
稅賦制度背後的貧富差距掀起革命? ── 法國黃背心運動啟示錄

2018 年 11 月,許多法國人穿著螢光黃背心走上巴黎街頭,抗議政府在油價飆升時仍決議調高燃油稅,這就是「法國黃背心運動」(movement des gilets jaunes)。黃背心運動主要透過網路號召民眾上街示威,且隨著憤怒日益高漲,這場運動從巴黎擴散至其他城市,焦點也由調高燃油税,放大為對「政府偏袒富人階級」的憤怒。

將視角轉回台灣,台灣的稅制改革、貧富差距同樣也是千古難解題。

社會中的貧富差距衡量可以使用「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來進行。吉尼係數介於 0 至 100 間(也有部分採用 0 至 1 間統計),數值越高,代表貧富差距越嚴重。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21 年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台灣 2020 年的吉尼係數高達 70.8,與中國(70.4)相若,且遠超過東亞的韓國(67.6)與日本(64.4)。此外,台灣前 1 % 富豪所擁有的財富占全國人口的 28 %,比起韓國(24 %)與日本(18 %)也來得更高。

此外,台灣 2020 年的百萬美元富豪占總人口的 3.1 %,比起 2015 年的 2.2 % 多出 0.9 個百分比,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稅制上的不公無法再被忽視。目前台灣的稅制中隱含著許多不公平,舉「不動產交易」、「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為例:

  • 不動產交易:2021 年 7 月 1 日上路的「房地合一稅 2.0」儘管增加了不動產交易的交易成本,但仍難以改變房地產交易的暴利本質,因為政府所採用的稅賦計算基礎是稽徵機關為房地產計算出的「評定現值」,而非交易中的「市價」。
  • 資本利得稅:台灣證券交易不徵收資本利得稅,亦即人們在股票市場中獲利再多也無須繳稅。
  • 遺產稅:馬英九總統任職期間,基於 2008 年金融海嘯等理由進行修法,讓稅率由 50% 降至 10%,這使得市場資金大幅增加,甚至有部分富人將財產移回國內。當市場上無適合投資標的時,資金就會流向房地產,這也是 2008 年後國內房地產價格飆升的原因之一。

經濟體系中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不只政府須提供完善的福利政策,公平且具永續性的稅制也同樣不可或缺。台灣若想解決貧富差距議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全盤合作。

💡延伸思考
你心目中理想的公平稅賦有著什麼樣的特色?
「貧窮」與「脫貧」── 如何思考貧富不均的本質?

「貧窮不僅是經濟條件,還是一種社會性、心理性的生活狀態。」

以下為《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一書所提出的眾多可能導致貧窮並「遺傳」給下一代的因素:

  • 缺乏足夠盈餘與時間發展長期技能或投資
  • 缺乏儲蓄而傾向滿足短期慾望
  • 缺乏足夠資訊做出有益的判斷
  • 傾向於忽略生活中的風險
  • 缺乏承擔意外的能力
  • 無法獲得可靠的金融服務、信用體系與保險

簡言之,貧窮除了經濟匱乏外,還會進一步創造出幾乎不可能制定長期計畫的環境。貧窮階級光處理時時刻刻的緊急狀態並應對危機,就已足夠耗費心力,長期下來也會嚴重影響心態、失去為未來做規劃的能力。

💡延伸思考
你認為窮人在台灣社會中脫貧是可能的嗎?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幫助,或是怎樣的社會文化有助於脫貧呢?

💬 結語:從社會的旁觀者,真正成為參與者

解決貧窮問題,除了金錢與健全的社會支持、福利網絡外,更需要從整個經濟體重新思考起。在資本主義走向極端化的當代,各種社會議題層出不窮,不只複雜性極高,更是社會的當務之急,需由第一到第三部門協力合作(政府、企業、社會部門)。由於網路資訊氾濫且碎片化,若身為不知道該從何了解社會議題的公民,極推薦從這本《寫給公民的 40 堂思辨課》開始。內容深入淺出,且有具體資料來源進行論證,最特別的是,每章末作者都會向讀者提出思考題,讓我們不只被動地接收資訊,也能進行思辨能力的訓練。

思辨能讓我們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更了解自己。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權表述自己的意見,大家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讓我們一起嘗試從社會的「旁觀者」,真正成為社會的「參與者」,也讓這個世界,成為我們更喜歡的世界。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an0477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reurl.cc/j1MvaZ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vd36Xj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