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情况
一、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预测
在2024年之前,专家们对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有着不同的预测。部分专家较为乐观,认为基于多种因素影响,2024年出生人口可能会反弹至1000万。这些乐观因素包括:
疫情积压效应:在疫情期间,许多家庭出于对疫情影响生育质量的担忧,推迟了生育计划,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和防控措施的优化,这部分被积压的生育需求有望在2024年得到释放。
结婚人数回升:2023年结婚登记数有所增长,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结婚登记569万对,同比增加24.5万对;2023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为768万对,比上一年增加84.5万对,为2024年的出生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按照生育规律,结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后续生育人数的增加可能。
龙年效应: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许多家庭希望能在龙年生育孩子,也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在以往的龙年中也曾出现生育高峰,比如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达到14.57‰,全年出生人口1973万人,所以一些专家基于此认为2024年也将出现生育小高峰,刺激部分家庭选择在2024年生育。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较为悲观,认为2024年出生人口可能继续下滑,甚至跌破800万大关。其依据主要是:
生育意愿低迷:尽管政策鼓励生育,但当下高昂的育儿成本、职场竞争压力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提升,使得许多年轻家庭对生育持谨慎态度。育儿费用涵盖从孩子出生后的吃穿用度,到日后的教育投入等多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一个孩子所需的经济成本不断攀升;职场上女性生育后面临回归困难等问题,也影响积极性;并且当代年轻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孩子不再被认为是人生必然选择。
育龄妇女规模减少:自十三五时期以来,20 - 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数百万,这一趋势在十四五时期仍在继续,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直接削弱了出生人口的基础,生育基数的缩小会严重影响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按照正常生育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育龄妇女少意味着潜在生育人口少。
经济压力增大: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教育费用等经济压力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以房价来说,许多家庭需要为了购房背上沉重的债务,并且限购政策等也限制了家庭的发展和规划,再加上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项费用,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负担过重,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意愿。
但根据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相比于2023年的902万人增加了52万人,出生人口出现了反弹。
二、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相关统计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
整体人口情况:2024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这是我国人口总量连续第三年减少。之前2022年我国人口较上年减少了85万人,2023年人口总量又减少了208万人。
出生人口情况: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较2023年增加了52万人,这一数据打断了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数持续7年下降的趋势。在2022年以前,我国出生人数始终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2022年降至约956万人,2023年进一步降至902万人。
死亡人口情况:2024年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0.99‰。对比之前的2023年,死亡人口数量较多,当时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1.48‰。
性别构成情况:男性人口71909万人,女性人口6891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
年龄构成情况:16 - 59岁人口8579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9%;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城乡构成情况: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三、影响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的因素
(一)短期积极影响因素
疫情后的生育补偿
由于疫情因素,2020 - 2022年期间,一部分家庭推迟了生育计划,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秩序,这部分被抑制的生育需求集中在2023年备孕,并在2024年出生,使得2024年出生人口增加。
结婚人数增加的影响
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为768万对,比上一年增加84.5万对。结婚登记数量的增加为2024年的出生人口增长奠定了潜在的基础,一般而言,结婚是生育的前提条件,新组建家庭数量增多会带来出生人口增长的可能性。
龙年生育偏好
2024年是龙年,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着祥瑞与吉兆、智慧与威严,许多家庭受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望子成龙”的生育期待,因而偏好于龙年生育子女,使得生育意愿在2024年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在之前的龙年也有体现,如2012年出生人口数量较多。
部分政策激励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生育相关政策。包括提供生育补贴、鼓励延长婚育假期以及保障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提高了家庭的生育意愿。并且部分地区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辅助生殖服务原本的高昂费用令许多患者难以承受,医保的纳入为部分有生育困难家庭的生育提供了助力,从而推动出生人口上升。
(二)中期消极影响因素
育龄妇女人口下降
自十三五时期以来,20 - 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数百万,这种趋势在2024年仍然对出生人口有着重要影响。生育人口基础数量的减少会直接限制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潜力,尽管在2024年出现了出生人口反弹的情况,但育龄妇女人口下降这一趋势暗示着中长期来看出生人口仍然面临压力。
生育观念变化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等个人因素,传统的生育观念受到冲击。现代年轻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生育作为人生众多选项中的一项,而非必然选择。许多年轻人为了避免生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选择延缓生育甚至放弃生育。丁克家庭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就反映了这一现象,大家庭观念逐渐被小型家庭结构所取代,使得夫妇的生育意愿在整体水平上降低。
(三)长期根本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压力与生育意愿的矛盾:现代社会生活成本高昂,尤其是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高房价要求家庭背负巨额债务,而且许多城市的限购政策让年轻人难以顺利购房;孩子的教育成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居高不下,私立学校、课外辅导等费用让普通家庭倍感压力;同时,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也是一大支出。这些经济压力的存在使得许多家庭,尤其是年轻家庭在考虑生育时望而却步,抑制了生育意愿。
就业竞争与职业发展的考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女性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生育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女性的职业生涯造成中断,产后回归职场面临诸如岗位被替代、晋升受阻等风险。这些现实因素使得女性和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更为谨慎,倾向于减少生育数量或者延迟生育。并且年轻人为了在职场立足,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也愿意更多地投入精力在工作上而不是生育后代。
四、2024年出生人口趋势分析
(一)当前的反弹趋势及特点
2024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出现了反弹,增加了52万人达到954万人,这一反弹打破了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数持续下降的纪录。此次反弹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如疫情后生育补偿效应、2023年结婚人数增加、龙年生育偏好以及政策激励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短期内刺激了生育数量的增长。
地区差异不明确性:虽然没有确切数据表明地区之间的差异情况,但根据以往情况推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育文化观念不同的地区在2024年出生人口的反弹幅度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观念浓厚且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的地区可能反弹幅度更大,而一线城市等生活成本高、生育观念现代性更强的地区可能反弹幅度相对较小。
(二)中长期的不确定性与波动
从中长期来看,2024年出生人口的反弹并不意味着整体形势的根本扭转,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呈现波动趋势:
生育意愿的波动根源未除:尽管在2024年各种积极因素促使了生育数量的上升,但影响生育意愿的根本因素如高昂的生活成本、职业竞争压力和生育观念转变等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例如,生活成本中的高房价、教育投入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职业市场上女性生育面临的困境依然未被改善,所以在未来如果没有根本解决措施,生育意愿仍可能下降,出生人口也可能再次减少。
人口结构变化的持续影响:育龄妇女人口的下降趋势是一个中长期影响出生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如果育龄妇女人口持续减少,即使生育意愿有所提高,出生人口数量也可能受到限制。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整体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决策,如养老负担加重等因素间接影响生育。
五、专家对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的看法
(一)孕前预期看法及理由
在2024年之前,专家们存在不同的预期。部分专家对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较为乐观。
乐观预期及理由:像中国人口学会翟振武会长就认为龙年或会出现生育小高峰;经济学家梁建章预测2024年将迎来人口出生率的小幅反弹,而且反弹的数量甚至会超过1000万。他们的依据主要是:龙年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会引发生育小高峰;2023年结婚人数相比2022年有所回升,这为2024年生育奠定基础;前两年因疫情推迟生育的需求在2024年可能释放出来。
悲观预期及理由:一些分析人士则持悲观态度,认为可能会低于800万。其依据是生育意愿持续低迷,现实生活中的育儿成本过高、职场竞争压力大以及育龄妇女规模减少等。每个家庭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当代社会下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提供温饱,还涉及到高品质的教育、优质的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这使得生育成本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增大;职场对于生育女性的不友好也影响生育决策;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这一客观情况也限制了出生人口的增长潜力。
(二)后统计结果看法及展望
在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后,专家们也有更多深入的看法。
肯定短期因素影响: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反弹与属相偏好(龙年)及政策激励等短期因素有关。龙年效应在此次出生人口反弹中起到了文化驱动的作用,许多家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选择在龙年生育;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的生育政策如各种补贴、休假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庭生育成本,提高了生育意愿,刺激了出生人口增加。
关注中长期发展:专家们还指出中长期来看出生人口数量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婚育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尽管2024年有短期性的增长,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就业竞争压力等对生育意愿仍然有抑制作用;同时婚育观念中年轻人更关注自我发展、对生育责任的重新审视等也会影响今后的生育决策。并且受育龄妇女人口下降的影响,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未来全国出生人口数量预计将呈现波动修复趋势,提升生育率将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多方面努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改善经济环境、完善生育政策、引导婚育观念等多种因素,来促进出生人口数量的稳定和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