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昆特薩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年節裡媽媽的味道之一 ~~初二十六拜牙祭

昆特薩斯
·
·

印象中,小時候家裡經常拜拜。不是每天早晚那種清香奉茶式的拜拜,而是要準備「菁藻」宴席式的拜拜。雖然還不至於到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但每個月平均至少三次隆重的拜拜應該跑不掉。除了各大傳統節日,祖先的生、忌典,還有每個月固定初二十六的拜地基主和土地公做牙日(牙祭)。

為什麼說是隆重呢?因為祭拜時一定要張羅一桌料理,而且一定要是上得了台面的「大菜」才能擺上貢桌。煎蛋、炒時蔬、蚵仔煎、煨紅魚、皮蛋豆腐⋯⋯這些平常的下飯菜,都是小打小鬧,不能端上來拜拜,否則「不敬」。所以家裡有拜拜的時候,也是打牙祭的時機,是很令孩子們期待的。

菜式一定要六道以上呈雙數,不過媽媽經常會準備到十二道。所謂大菜,其實就是平日較少吃到的大魚大肉。一定要有大塊的滷五花肉、蹄膀、大尾煎鯧魚、酥煎大魚膾、烤全雞、整盤炸香腸、整鍋滷蛋。再加上獅子頭、炒豬肝、嗆蝦、燒蟹、蒸鳳螺、肉捲、炸丸子、大隻透抽或花枝料理、章魚乾燉肉、金瓜十錦炒米粉、排骨湯、蝦仁肉丸、各式豆干料理(由於取諧音“官”,豆干是傳統拜拜時最受歡迎的食材之一)⋯⋯。媽媽在悶熱的廚房裏忙得汗流夾背,我們則幫媽媽把一道道煮好的菜餚端出來,擺上貢桌。

每次拜拜時媽媽幾乎一定會準備的菜式是炸丸子和肉捲。媽媽把剁碎的各式菜蔬、蝦仁和絞肉和在一起,撒上麵粉、地瓜粉或太白粉,加進調味料後,擠出一顆顆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圓狀物入油鍋炸,即成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炸丸子。肉捲則是用豬網油包上以絞肉為主食材的內餡,捲緊成長條狀,下鍋煎後切塊淋上醬汁或再料理。現在市面上似乎較少看見豬網油了。

澎湃的十二道菜,通常一頓是吃不完的。那時侯,學校中午後就放學。我最愛做的事,就是在媽媽午後小憩時,帶著尚未入學的妹妹、弟弟爬上餐桌。對著滿桌媽媽已加熱或再重製過前晚沒吃完的「大菜」,模仿武俠片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邁的江湖大俠們,拿出瓷杯注滿白開水,一雙雙小手捧起「酒杯」,互相乾杯。一口菜,一口「酒」,硻硻鏘鏘,觥籌交錯,頓時眼花撩亂起來。

突然,遠處傳來數聲雞啼,劃破我們正在互相「乾杯」的喧鬧。這是我家那隻老母雞下蛋後正在奮力昭告天下。安靜對望數秒後,我和妹妹、弟弟不約而同跳下椅子衝出大門,拔腿直往雞棚狂奔,大家爭相兢逐誰能先撿到那一顆熱乎乎的蛋。

 回想兒時這些歡樂畫面,嘴角不禁上揚。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