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Greenteapart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和《星球大战》的故事

Greenteaparty
·
星战里面救赎的故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故事,依然在感动和激励着我。我写下自己跟星球大战的故事,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份成长的记忆。

比较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星球大战(Star Wars)粉。但是我在星战上花的钱其实很有限,远远比不上在星际迷航上花的钱(因为专门去过美国的影迷会)。我也并没有看完所有的星战剧,《克隆战争》就比较长,我看到第3季就暂停了。但是最近看新的星战有很多新的更复杂感受。一方面很感恩,能不断看到新的星球大战,另一方面,新的星球大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种自己在跟星战系列一起成长的感觉。所以想写一写自己自少年时代开始的星战粉丝之旅。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都是先知道星球大战计划,再知道星球大战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当时的美国搞的战略导弹反导计划,我们在电视上会常常听到这个名词,直到有一天是1988年的春节,香烟品牌万宝路赞助在中国电视上播出星球大战第2集《帝国反击战》,当然我不知道是第2集。由于是万宝路赞助的,影片在电视上播映之前都会放万宝路的广告。是的,当时电视上是可以放香烟广告的,万宝路的广告就是一群西部牛仔加上西部风光,最后加上句广告词“这里就是万宝路的世界”。

万宝路广告

我不记得当时看星球大战的电视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当时我才9岁,剧情也没看懂,但是。里面的细节,包括雪地空战,包括宇宙追逐,包括激光剑,还有帝国进行曲(黑武士的BGM)的音乐,彻底把我的震晕了。那时候没有电影原声的磁带可以买,广播里也不会有这个音乐,一九八八年以后,我再次听到星球大战的音乐是95还是96年高中同学借给我一张科幻电影的主题曲的CD,我在我表弟家的586电脑上听的。我1988年看片的时候是硬把帝国进行曲的主旋律背下来的。因为这个电影在电视上就是还有一次重播,所以看了两遍,因此也就背下来了,没事就自己哼唱着。但是人名什么都没记住,有一次和同学的家长聊起来,那个家长也记不住名字,管尤达大师就叫“猪猡面孔”。

我就是这么上钩了。从此以后只要是有宇宙题材的内容,我都是一看到就扑上去。包括变形金刚,包括木偶动画片星星战队,到我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日漫,高中时代看的星际迷航动画版和战神金刚,大学时候开始看高达和《银河英雄传说》。现在想想,好像1988年的星战体验是这一切的起点。

1988年《帝国反击战》看完之后,在学校里有海外关系的同学告诉我这是第二集,其实一共有三集。家里一直没有买录像机,初中我是住校的,因此也没有怎么逛过外面的录像带租赁店。但是初中的时候某出版社出版过一系列的科幻小说,其中就有这本帝国反击战。我通过读这本书,大致把电影的剧情搞清楚了。但是当时星球大战的专有名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翻译规范,因此里面Tie fighter翻译成泰式战船,插图更是一塌糊涂,跟电影里完全不一样。然后就继续等啊等,什么时候能看到第1集和第3集呢?高中时候开始出现关于电子游戏的杂志,通过读PC游戏《杰迪王归来》(其实就是Return of the Jedi)的攻略,我大概知道了第3集的剧情。但是等我真正看到第1集和第3集要等到VCD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电子游戏杂志,后来不许叫集中营了

大学时候,同寝室的有一个同学因为也是电影迷,星战粉,星际迷航粉,后来就成了死党,2010年一起去星际迷航的影迷会也是他组织的。大学的时候,我终于买齐了三部曲的VCD,然后主动借给了自己喜欢的女生。但是那位女生还给我的时候说,其实没怎么看。我觉得那可能就是没有缘分了。那时候的VCD是台湾版翻译, Skywalker翻译成任天行,所以当里面人说There is another Skywalker的时候,字幕显示是“还有一个姓任的”。

在正传的传奇中,最吸引我的有这么几点:首先是星际空战的战斗场景,几乎就是二战空战的翻版,巨型的三角战舰也很震撼,我就不知道哪个直男会不喜欢。第二是关于原力的设定,帝国反击战里面尤达大师对原力的解释,非常耐人寻味,能体会到里面东方文化的印记。而在第三集里面Luke通过放弃战斗来战胜皇帝,则可以映射到耶稣十字架上舍身战胜死亡的故事。第三是音乐,虽然当时视觉特效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但是音乐的渲染还是非常重要。在星球大战的电影原声音乐正式出版之前,星球大战的电脑游戏的光盘都是有CD音轨的,所以可以拿来当CD听。星球大战的音乐我死党结婚时没用上,我结婚时可能用了一小段。第四是黑武士,自带BGM。第一次见到真人比例的模型是在柏林的电影博物馆,德国毕业回国的时候还专门带了个黑武士半身像的纸模型。有一次,在波士顿的Best Buy 里面买了个Han Solo的手办,我跟店员说要是有的选,我还是想要一个黑武士的,店员笑着反问说”Who would not want a Darth Vader?”。学了德语之后,我才明白Vader可能就带着father 的意思。

柏林电影博物馆,摄于2003年

大学的时候传出消息说星战要拍前传,那个时候已经有拨号上网的网络了。我们下载了非常不清楚的quicktime格式的预告片,看第一遍的时候真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一直看到看到把所有的台词都背下来。我现在都能背下来。 You refer to the prophecy of the one who brings balance to the force, you believe it’s this boy? …Fear leads to anger, anger leads to hate, hate … leads to suffering. …At last, we reveal ourselves to the Jedis, at last we will revenge.

99年星战前传1的预告片

前传的第一集第二集都是在安福路永乐宫看的,永乐宫是我们当时看片的优选地点,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吃喝的地方,不过仍然保留了一个电影主题的咖啡馆。前传第一集是第一次在影院里面看星战。一方面音效和特效很炫,另一方面风格有点和正传有点不一样,所以花了一点时间适应。前传的特点是在神话传奇之外加上了政治元素,把皇帝怎么从议员的位子上爬上来讲得比较合乎逻辑。前传里的Obi-Wan Kenobi真的是豪气云天,配得上神雕侠侣里面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剧情怎么说呢,二刷第二集的时候,当克隆战争正式开打的时候,我坐在影院里睡着了。。。

安福路永乐宫原址,摄于2021年

前传第三集是在德国看德语版,我德语其实不咋地但是片子还是基本看懂了。第三集开场的时候两位绝地武士驾机穿越太空战场配上Skywalker的BGM炫到爆炸! 以至于之后常常用这一段测试新的视听系统(当然还有拯救大兵雷恩那段抢滩)。前传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受到很多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在后传出来就基本上消失了。我觉得前传和正传以及后传相比最大的改进是加入了世俗政治的元素,为后来一些电视剧中比方说反叛军,比方说安多里面具体描述帝国的暴虐为后来一些电视剧中比方说反叛军,比方说安多里面,具体描述帝国的暴虐埋下了伏笔。里面也有一些经典的台词,比方说皇帝上台的时候,阿米达拉女王说So this is how liberty dies...with thunderous applause. (我第一遍看德语版,这句确实没听出来。)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前传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出来的时候家用电脑已经普及了,所以我在第一时间玩上了星战相关的电脑游戏。我记得是按照前传第一集的情节里面设计的那个赛车游戏,这个对我的来说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IMAX 的广告词 Watch a movie or be a part of one 就是这个意思。

前传3的开场
So this is how liberty dies...with thunderous applause. (十九大既视感)

我跟死党做的比较疯狂的事之一是有一天他老婆出差,我去他家两个人来了个星战马拉松,从早上九点一致看到晚上十点,按照故事的时间序列来看前传和正传。当时外卖也不发达,我们可能吃的是肯德基。他家里音响比较好,所以看到晚上八点多我已经有点吃不消想撤了,最后还是被他劝住留下看完,算是打掉一张卡。

后传出来的时候一开始感觉还是不错的,首先我挺喜欢女主角Ray,感觉很阳光,然后有新的英雄,新的x翼战机,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当我看到新的死星的时候就觉得不是吧,为什么又要来一遍,太没有创意了。整个后传一起看,就是既没有创意,又胡编乱造的感觉。就是一方面每一集后传在情节上都映射正传三部曲,另一方面,帕尔帕丁的政治家加老妖怪的双重角色,被剥离得只剩下老妖怪。正传英雄重现荧幕,当然让粉丝很激动,但是剧情真的是没法看。我想用“传奇故事不必太较真”来说服自己,但是没有成功。

后传是迪士尼把星战的IP买下来以后拍的,迪士尼在传播上做足功夫,同时大爆炸理论那个电视剧也有不少星战的元素,所以星球大战在中国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元素也开始热起来。(我在朋友圈里发的星战Memes得到的回应很少,说明可能在中国也没有多热门。)淘宝上的周边产品越来越多。我也买过不少T恤,徽章和玩具。但其实我在线上在线下跟星战的粉丝都很少有接触,更不要说互动。2015年左右,在上海的会一个会议上认识了一个研究海洋的专家,也是有名的军迷,后来才知道他也是星战粉。是一位非常绅士非常可爱的大哥。他曾经深入研究第1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历史写下了一本关于日德兰海战的巨著。但是很可惜,认识没多久他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年仅48岁。后来在他去世一年后的一本遗作的发布会上,见到了他的一位好朋友徐老师,也是写过一些中文的星战书的资深粉丝。除此之外跟我有互动的星战粉就是大学里的死党了。他2013年搬到加州就在迪斯尼乐园旁边,所以一直去迪士尼的星战馆。我有一年去看他,他还带我去了那边迪斯尼小镇里的一个星球大战的vR游戏场。这是我第1次体验沉浸式的VR游戏。

徐老师写的书
这个Meme没有发朋友圈

从正传看到前传都是我的学生时代,看后传的时候我已经不仅工作,而且是做了父亲。所以我利用父亲的职务之便,也买了不少星战的儿童书给孩子看。但是现在不少书又收起来了,因为怕书中有剧透。网上有很多人拍摄自己孩子看到正传第2集中大反转的表情,特别好玩,我也想看看有没有这个机会。孩子小时候看一本百科全书的时候里面讲到星球大战的音乐,我就用音响把音乐放出来给她听。后来她上了小学以后参加了学校的交响乐团,居然还排练了星球大战中的音乐。我记得2004年7月在日内瓦和一个美国女生聊天聊到了当时Jerry Goldsmith去世的消息,她说她小时候时候就在学校里也排练过星际迷航的音乐。

不知道什么百科全书

除了上文到提到的游戏,我还在Wii上面玩过《星球大战原力释放》,是第一次体验挥舞光剑的感觉。后来通过女儿的幼儿园同学,我还借到了星球大战绝地挑战者的VR游戏,那个挥舞光剑的感觉就更真实了。 我在PSP上面玩过乐高星球大战,现在在XBox上面玩《星球大战:战场》和《星球大战:飞行中队》。2020年新买了笔记本的时候我特别膨胀,马上装了《飞行中队》,结果根本跑不动。

迪士尼收购了新战之后拍的外传,出人意料都很不错。《Solo》和《Boba Fett之书》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我都很喜欢。最喜欢的是《侠盗1号》和《安多》。这两部里面没有什么神话元素,拍的是比较世俗的场面。《侠盗1号》里面的战斗场面是所有的星战场面里面最震撼的。因为他拍的是正传的时代,而在拍摄正传的时候很多特效技术和镜头的使用方式都还不存在,(比方说现在拍爆炸时镜头会故意抖一抖,显示比较真实)把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应用在正传时代的故事中,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星战体验。

《侠盗1号》里的斯卡里夫之战片段

《安多》对于我来说是令人窒息地真实。帝国作恶的层层加码,底层人员的平庸之恶,都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水中监狱的那一段,也让人想起上海的封城。很多里面帝都的设计。看得出来是参照了很多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元素。2010年代我去了两次捷克,而19年还专门去了一次柏林,参观了两个秘密警察的博物馆,《安多》里面Syril的母亲的住处和帝国安全局的装修就是类似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既有未来感,但是非常不人性。《安多》里女参议员为革命筹钱遇到的困难,《境外非政府组织法》生效后的中国民间组织大概可以感同身受。《安多》最后一集里,为了悼念刚刚去世的老人,群众上街,开始是转变成示威,最后军队开枪,这是多么熟悉的故事线啊。看《安多》的时候,我正好也在听一个关于民主转型的播客,播客里的秦老师在回答听众问题的时候,被问到至暗时刻应该怎么办?他就说到1930年代。很多人来说就是至暗时刻,斯蒂芬茨威格就在那个时候自杀了。但是人们不能放弃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点滴行为去争取更好的未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圣徒,但是每个人在小事上的选择都很重要。而《安多》、《侠盗1号》、《索罗》都是关于至暗时刻的小人物的选择。

2022年封城时让K2SO汇报我的抗原测试结果

《曼达洛人》是一个奇葩,用一个支线人物把主线人物穿起来,一个卖萌的西部片,老少咸宜,男女通吃。娱乐性是不错的,除了有些集之间情节重复有点严重。Vision 把星战和日漫结合起来,也非常惊艳。

Obi-Wan Kenobi 和 Ahsoka是正传主要人物的番外篇。真的很开心,还能看到Kenobi在 Luke长大以前的故事。然而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不爽:为什么侠之大者变得这么软弱。想想也是剧情所需,因为故事需要一个起伏,英雄也需要有一个救赎的过程,所以也就接受了。Kenobi是在上海封城的时候看的,那几乎也是我的至暗时刻。最后一集Kenobi向所有Jedi发出信息,要大家韬光养晦保持信心等待新希望,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已经在浦东机场等候登上离开中国的飞机。

离开上海时空空的候机楼

除了正版的星球大战之外,我还看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例如Space Balls是一个模仿星球大战的搞笑片, 在里面饰演公主的是在有我们小时候看的《成长的烦恼》里演Carol的Tracey Gold. 有一个用大拇指表演的电影系列,里面有一个Thumb Wars, 也是搞笑片。最喜欢的是动画片Family Guys里,由Peter一家出演的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情节和音乐高度致敬原作,也因为高度致敬所以特别好笑。以上这些都是喜剧片。还有一个电影叫Fan Boys,讲的是几个十几岁的的星战粉中有一个男生得绝症快要死了,但是新拍的星战前传即将上映,朋友们觉得这个男生可能赶不上看新的星战,所以就开着车带着这个男生一起去Lucas的Skywalker Farm,希望能让他先睹为快,也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一个温暖的故事。其中他们还误打误撞冲进了拉斯维加斯的星际迷航影迷会,饰演Captain Kirk的William Shatner还给了他们去Skywalker Farm的特别信息。(TBBT里面Shelden和Leonard也闯过这个Skywalker Farm, 也见到了William Shatner) 我大学死党说,其实我们小时候看的日本片恐龙特急克赛号里面那个公主和机器人的设定也是从星球大战里抄来的。

恐龙特急克赛号里的公主和圆筒机器人

我跟星球大战的还有一个联系跟我的工作相关。我的工作是环保,做过几年气候变化的工作,现在的工作跟气候变化也相关。在正传中扮演Han Solo的演员Harrison Ford也是一位热心环保的名人,他好像是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重要的支持者。有一年在加州的气候变化行动大会上,不少同事都在现场,他做了主题发言,说到破坏环境的人,他气哼哼的说 They know who they are. We know who they are…. Let’s go kick some ass!

关于星球大战的音乐,上面也说到在特效越来越好的情况下,配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我最喜欢的星球大战的配乐(除了黑武士的BGM)还是主要在正传里面第一集离开死星的追逐,死星空战和发奖牌那三段,以及第二集里面小行星带追逐那一段。后传第1集里面反抗军空军出场那一段也很赞,完全是二战风格的战争配乐。现在这些音乐只要打开音乐APP都可以听到,想起以前挖空心思找各种资源,真是恍若隔世。

逃离死星的追逐
发奖牌
小行星带的追逐
后传里的反抗军进行曲

网上有星战粉在感叹,现在能看到非常多新的星战的内容,真的是赶上了一个做星战粉的好时代。我同意他的这种说法。以前有人批评星战,因为跟星际迷航所展示的面向未来的社会政治伦理讨论相比,星战好像就是脸谱化的神话故事。但是随着星战内容的越来越多,每个角色的心路历程和不同的时代背景都刻画得越来越详细。星战里面救赎的故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故事,依然在感动和激励着我。我写下自己跟星球大战的故事,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份成长的记忆。

最后希望自己能有时间把克隆战争和冠军叛军这两部动画片看完,好像新的剧里面很多背景是从那里面来的。还要去一次洛杉矶迪士尼的星战馆,本来计划时2020年3月去的,票都买好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