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译名大比拼
缘起是@fide 的文章 《我不知道的鴉片戰爭(上)》中评论歪了楼,歪成了比萨斜塔。
彼此(@无法 @魔鬼小編 @Viner @Alex @橄欖泥 @凌于深渊 )讨论到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译名的异同,感觉非常有意思。
文题叫大比评绝不是要引战的意思,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译名的不同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能看出两岸三地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的差异,电影属性的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是,作为影迷,译名的差异所带来的有趣之处。
三地的译名各有千秋,我大致总结一下各自的特点:
大陆
大陆电影工业起步比较晚,在译名上一是沿袭了民国时期“信达雅”的良好传统,有些译名颇有些古香古色,如《廊桥遗梦》、《魂断蓝桥》,皆是留史的佳译,二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体制原因,大陆电影不仅仅是以娱乐为导向,所以在翻译上以直译为主,严谨慎重,译好了平实隽永,信达雅兼备,但这也造就了不少中规中矩,生搬硬套的译名,比如《Double Life of Veronique》,大陆直译为《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又臭又长,而香港译为《两生花》,完美。另外,大陆的直译经常导致剧透, 比如《逃出绝命镇》(WTF!)。。。我就翻了一万个白眼吧。。。香港译为《访·吓》,「吓」在粤语里与「客」同音。一语双关,且保留了惊悚片性质的悬念。
但近年随着大陆电影商业化的深入,各种奇葩译名也多了起来。
香港
提到香港的译名,一大直观感受就是(哈哈哈我先笑几下)——奇葩(并非贬义)。香港独特的文化气质加上香港电影曾经的独树一帜,可以说造就了独特的香港电影译名文化。
我想概因如下几点:
1 香港的高度资本主义和电影的工业性质,导致电影非常偏重娱乐属性。所以译名也好,香港本地电影也好,都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基本上电影译名的最直接作用就是吸引你进电影院。
2 俚语,粤语音译和本地化梗的使用频繁
3 香港电影的cult文化
这三个主要特征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电影译名,不拘一格,轻松写意,生活化市井化,亲民,但过度自由也会导致烂译,甚至恶俗。
找几个有争议的译名大家品品(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1 《史密斯夫妇》,港译《史密夫决战史密妻》,这个争论也好多年了,有人吐槽有人点赞,粤语发音里,Smith可以音译为史密夫,th和s读法有别,所以“史密妻”与之对应。脑洞大开是香港译名的特色。
2 大陆译《洛丽塔》,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香港的译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赞誉。但有趣的是,随着这两年女权运动的发展,这个译名被吐槽直男癌,散发着男权主义的恶臭。(苏轼否认三连:不是我说的,不是我写的,我不赞同该类言论)。类似的还有大陆译《我唾弃你的坟墓》,港译《X你老墓》。
3 最近的译名风波则要提到《Lady Bird》,大陆译《伯德小姐》(中规中矩),香港译为《不得鸟小姐》,吐槽者嫌其低俗,赞美者也有其原因,因为真的很妙:一是谐音,bird跟‘不得’音近,又是鸟的意思,二是‘不得鸟’小姐的确‘不得了’, 复合女主气质,三是,剧作的确有不得‘鸟’的剧情。。。(哈哈)
4 就我个人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科恩兄弟的译名,作为科恩粉我真是被雷到了:
老无所依——2百万夺命奇案
冰血暴——雪花高离奇命案
阅后即焚——CIA光碟离奇失窃案
大地惊雷——离奇复仇事件
严肃的男人——非常憨男离奇失婚
谋杀绿脚趾——大保龄离奇绑架
5 但最惊世骇俗的,非《刺激1995》莫属。。。简单粗暴言简意赅(刺激表情包加持)
台湾
台湾和香港有些类似,中和了大陆和香港的部分特点,但都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在本土化上也有些自身的特色。译名有些时候颇有神经刀的意思。
《I,Tonya》就是个很好的栗子:
大陆《我,花样女王》,还算不错,花样二字一语双关,形似
香港《冰之娇女》,一般般,无特色
台湾《老娘叫谭雅》,直击女主的精神内核,神似。台湾的译名完胜。(而且,私以为颇有台湾女声的气势哈哈)
说到台湾的译名不得不提被标签化的《神鬼xx》系列,大陆后来居上的《xx总动员》有的一拼。
另外一个想到闽南台湾文化的译名是《Coco》,大陆译《寻梦环游记》,香港《玩转极乐园》,而台版译为《可可夜总会》,咳咳。。。。嗯,emm。。。我还是觉得豆瓣网友译为《冥冥之中》最贴切。
定片名也是大讲究,三地也有所不同,我了解到,大陆多为资深的老法师定夺,香港是选出ABCD,大家投票,台湾听说是奖金放桌子上,译名谁起的好,谁拿走奖金。这能侧面说明某些东西吗?
三地的不同译名,并无高下,译得好,大家拍手,译得烂,图一乐子。挺好。
还有非常多值得玩味的译名,这既是艺术,也是生活方式,更是影迷文化。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有意思的译名,欢迎补充,吐槽,品鉴。
PS:本文标题三个版本:
大陆 :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译名分析
香港:起底陆港台电影译名秘闻
台湾: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译名大比拼
台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