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第八章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相信人有天赋达到某一杰出的高度,而不是通过努力学习能获取。
经常听人辩解说「因为我不聪明,所以就没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因为不努力」。也经常在工作中听说「这件事他做不好的,因为他反应有点慢。」
如果我们一直标榜自己做不好这件事,是因为没天赋,那我们还有可能成功么?
想到前几天读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算对比普通人,他也是很不聪明的,光秀才考了7次,还被公开批评他的文章没有深度,但凭借最终的勤奋和持之以恒让他成为了一代圣人。
所以我们平常不用妄自菲薄,如果能保持持续的刻意练习,你也会成为你最开始羡慕的的那个人。
本章帕格尼尼的案例,通过在一次演奏,帕格尼尼演奏的琴弦在三次的断裂中,他能继续保持演奏的节奏,并顺利完成演出,其实作者调研后,发现帕格尼尼在演奏前,其实就在刻意练习用三根、二根以及一根琴弦弹奏。他是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在演出中为了制造惊喜而刻意安排的一次演出。而对于这种炫技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外界所赞叹,而人们也更愿意传播看到他们所看到的事实,而忽略背后的付出。
一、“天才”只是抢赢起跑线:
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每个人在一开始由于好奇心,兴趣,以及聪明才智所表现的不一样,对于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表现出的能力也不一样。而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大部分人会归因为天赋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一是很少人会承认自己是因为懒而掉队的;二是评价他人会忽视他人的付出(归因理论),而片面认为是智商高的原因。
作者在观察中,也承认智商高的孩子在学习新的技能时,会由于记忆力和学习方法等优势,在初级阶段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优势会在后期阶段逐渐的被弱化,通过观察40多个学习国际象棋的孩子,也发先智商高的孩子最终在技能上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反而智商低的孩子成绩会比智商高的要好。
二、刻意练习能实现平凡到“天才”的转换:
普通人如果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征,最终会在相应的领域里成为杰出的“天才”。在本书的案例中我们也大量的发现,所有杰出的人都离不开长期的练习,没有案例提及到任何的「生而知之」的人,包括我们熟知的莫扎特,富兰克林等,都是有长期的刻意练习,而不是天生就能弹奏和写作能力。反而天才如果不学习,会变为平庸。想到《伤仲永》这篇文章,在小时候显现出非常厉害的作诗能力,但是由于后期的懈怠,最后变为了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意味着,“天才”也离不开学习和练习,就算有天赋,如果不加以好好锻炼,也会落于平庸。
三、不要陷于“天才”误区陷阱:
「他很聪明,所以比我厉害」的话不要经常挂在嘴上,次数一多,真的就陷入了自我否定。这不仅仅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也是让自己去接受现实。同时对于“天才”也不要经常去贴标签,对方也易陷入天生有才,有何必努力的自我麻痹当中。正确的看待自己,也正确的看待他人。最近新朋友小桃也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人光鲜的背后其实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挑战,没有人能天然品尝到咖啡的好与坏,也没有人能轻易的获取到积攒第一的奖励,更没有人能在不维护关系的同时能收获别人的好感。
想到以前学习英语的经验,最开始在准备上初中前的那个暑假,妈妈特点请表哥来我家,每天辅助我学英语,当时其实觉得学英语很是痛苦,每天背单词,每天也再忘记,但是一个暑假的不断重复的练习,再进入初一的时候,对于刚开始的英语课文其实很熟悉了,都能默背下来,当时还获得老师的表扬。但是后来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自驱力其实不够,同时也觉得学习英语很痛苦,每次记住了又忘,忘记了又去记忆,来来回回让自己觉得很精疲力尽。最终自己也给自己标签,看来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一直到高考,英语都是很差劲,记得高考150分的试题,最终成绩一半都不到,只有70分左右。但还好其他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也顺利的上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也需要学习英语,同时也会有英语等级考试,因为连续2次没有考过后,自己也暗自下决心,下一次必须得通过,所以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跑到学校的后山上大声朗读英语。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或许之前给自己埋下「就是学不好」的种子,虽然一个学期的阅读,最终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还是没有通过,而且成绩比原来更差。从那时候起就彻底放弃了学习英语,但奇怪的是每次没有放弃交钱去参加考试的机会,当时可能是有侥幸心理,因为英语基本上是选择题,如果哪一次蒙对的概率比较高,或许就可以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但哪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后面几次都是陪跑,而且分数都是越考越低,再毕业季的时候,还剩下最后一次考试机会,那已经是第七次了,当时听和我一起陪跑的同学说,由于等级考试没过也会涉及无法拿到毕业证书的问题,他考虑最后搏一搏,去买试题答案。我也担心怕由于没有考过等级考试而无法毕业的问题,当时也是问了他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费用等。不过由于之前的性格还是觉得比较胆小,觉得作弊的风险系数太高,最终理性获胜,没有再去考虑作弊的事情,不过最后考试结果其实还是再意料之中,当然没有过。所幸学校当时也考虑毕业比例的问题,英语等级考试的分数线并不是要求一定要及格,所以我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书。
从此就以为和英语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好像越排斥的东西,他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事件中出现。毕业工作后,我顺利的进入一家企业,安安稳稳的度过了几年没有英语的日子。不过再第二次换工作中,和英语又来了一次狭路相逢,但是谁会最终胜利呢?当时这家公司代理的很多产品和资料都是英文的,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不过刚好在居住的地方有看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时心一横,既然这次又遇到了,那就再战一次吧,当时花了将近8个月的工资报了培训班,还是贷款方式来支付的,想着这次无论如何都能赢吧。当时除了工作时间,只要有空就去培训班去学习,每天晚上学习到机构关门,后来再公司公司楼下也有一家连锁店,中午吃完饭就直奔那家店继续学习。当时其实在读写听方面还是有一些加强的,参加英语角活动的时候也能大概听得懂外教的意思,完全沉浸在那种体验中。但是在到了一定的阶段,发现一直停滞不前,学习的激情满满退却,也发现工作中除了英文资料之外,其他方面对于英语要求也不是太高。所以当时有几次课程没那么积极了,每当有一两次没有过去之后,就会一直想着不用去了,当时其实每个月都还在还贷款,但是那是觉得这钱已经花费了掉了,不心疼了,各种自我安慰加上懒惰,最终被英语又一次打败,这一次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在工作中除了查看资料之外,尽量的都不会再去碰英语了。但是越是逃避,它越追着你不放,一次公司在美国有业务,需要派遣同事出差,因为算是第一次的出海项目,所以对于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我和公司另外一个同事被作为候选人去支持该项目。当时公司让我们尽快去办理签证——面签,听说面签被拒绝的概率很高,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觉得恐惧的时候,恐惧免签过不了,所以也在临时抱佛脚背诵了几句英语。当时在面签排队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空气都凝固了,只听见“嘣、嘣、嘣”的声音,当时第一次感受到那么强大的压迫感竟然是来自自己。终于到和一位女面签官交流的时候,看着对方一双蓝色的眼睛,我不是被吸引,二是已经懵掉了。不过微笑的跟问候了一句“你好”把我拉回了现实。什么,竟然用的中文,我当时愣了一下后马上回复“你好”,最后的问题我已经不记得了,结果是我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但是最后没去成美国,但没没有觉得可惜,却还有点沾沾自喜。
第二次是老挝出差,这次终于没有逃脱掉,当时买票的时候不敢买海外航空公司,选择国内的航空公司来往返。主要担心语言不通,飞机落地之后,采用蹩脚的英语其实没办法和出租车司机交流,找了几个人都没办法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他也不懂英语还是我说的不清楚,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最后客户那边安排车,把我带到了之前预定好的酒店。在酒店其实还好,不需要和前台交流太多,偶尔简单的续租单词和手势,基本上她也能理解我的意思。几天的吃饭和闲逛,其实都觉得没有遇到太多的不适,自认为在语言交流不畅的情况下,能够活下去的。
回想这些经历,还有时候莫名会觉得有一种自豪感,对于这种想法自己都觉得有点害怕。但通过本次的《刻意练习》我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意思,如果真的想学好英语,持续以恒的刻意练习就行。前几天还和小桃在交流,希望能再次去尝试学习好英语。所以也希望在她的见证下,这次真的能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