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人相處:一些思緒的碎片(一)
「無友不如己者」?
《論語》《學而》篇中,有一句「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我記得的,大概有兩個意思(或許還有第三個第四個意思,這裡暫且不提)。其一,是「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其二,是「不要與志趣不同的人結交」。
我這人,常常帶著兩種奇奇怪怪的目的跑去找人聊天。一個,是與人分享自己各種各樣的奇怪想法(經常是有關社會、人生,有時也關於情緒和心境)。一個,是獲取某些方面的知識(例如有關外國的社會現狀與民情,或者法律等等)。
為了這些目的,上述的兩個意思好像都說得沒錯。像是當我想和人聊政治時,對方要是覺得「政治好骯髒啊」或者「政治狂熱者好討厭,(所以我要遠離政治)」,就未必會願意聽我講。又或者,雖然大部分時候我是張口就來,隨便亂講,但有時也想分享一些在書上讀到的內容(例如哲學)。這時,自身已經瞭解相關知識的人,當然會更好理解我所表達的意味。
後一個目的更是如此。有幾次,我在網路群組與論壇上,看見網友們泛泛而談,自己對古今政治的看法。你來我往談論了半個多小時,最後得出來結論(?):「嗯,果然極左和極右都不好!」這就好比我去尋求營養師的體態建議,然後營養師跟我說:「先生,太肥或者太瘦都不好哦!」姑勿論他們舉例是否準確,論證是否恰當;這整件事在我看來,實在有點過於缺乏productivity。極左與極右能夠聚眾,多少也有個「所以然之故」(朱熹語);你們至少講講,極左極右為何對民眾如此有吸引力,又或者,社會/制度環境如何讓它們得以發展——這樣整場討論會變得有意義很多嘛。看到上面這類風格的討論,我會下意識抗拒將這些人當作潛在的知識來源。
不過這樣繼續說下去,上文的兩種標準其實都多少有些問題。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不是一個可以普遍化的(道德?)規則。兩個人見面,一看,你的戰鬥力是53萬,我的戰鬥力是40萬,你就不能與我結交;或者反過來,我的戰鬥力是53萬,你的戰鬥力是40萬,我也不能與你結交。如果推而廣之,全世界的任何人都不能與任何其他人結交做朋友了!(暫且設定「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樣)。
現實中,我有時感到自己是上述交友處境下的某種「弱勢方」(好啦,這樣說其實太誇張)。有兩三次,我去找學養深厚、見識廣闊的先生、同學交流,詢問他們對不同議題的見解。不過,通常簡單聊完幾句後,他們與我都不會有更深入的交集。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相比起來,他們始終沒有特別的理由要與我結交。
其次,把知識、理論深入淺出梳理、表達出來、並與人溝通,對我而言,是一項極為必要的能力。我有一種很強的信念:深刻的哲理、事理,不應該拒絕每個個體的人生與現實社會(拒絕對它們產生影響)。作為寫作者,我期望能向公眾傳達我的思考、我的心境。為了公共空間的維繫和發展,對普通大眾的溝通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回到交友方面,如同上文所說,我其實不介意把結交朋友,也看成學習和自我培養的過程。由此出現的一個問題便是:如果我只結交優於自己,或是符合自己偏好、期望的人,會不會在語言使用的習慣中,慢慢喪失「公共寫作」、向其他的一般民眾傳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呢?
最後,與我不是同一類人,或者說我不中意的人們——他們的心態、思考、生活方式,其本身亦是這世界不可忽略的一面。作為求學與求知的人,將他們提前排除在外(各種意義上),會阻礙我們更為廣泛地接觸與觀照這個世界(雖然這樣說或許太理想化,不過人心總是逍遙無礙一些比較好啦~)。
本來應該寫個結論之類的,但懶得哈哈~
下一篇可能會寫關於我評判(測試?)一個人的標準,那邊或許有一些更值得商榷之處,不過也未必會寫就是了......
不過非常歡迎,不如說非常希望大家留下評論,或是找我聊天!我超級缺乏朋友,尤其缺乏能夠交心的人...... 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