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須好性》創作班底首度剖析作品 無性戀者阿康:從第二角度認識自己
撰文:proxlogue
文字編輯:Mo、Henry
網站編輯:Natalie
香港樂壇一直都被標籤為「盛產情歌」。甜甜的熱戀歌、酸酸的兵仔歌、苦苦的失戀歌、辣辣的情慾歌,相信隨口都能唱出幾首。但你又有否發現,這些情歌一直欠缺了性/別小眾的聲音?
最近,一首以「無性戀」為主題的情歌逐漸吸引了社會大眾的目光。社會企劃《面對面 Face to Face》的學員顧曉瑩KU(作曲人)、黃凱逸Zelos(作詞人)、甘尉璇Chloe(MV 導演)就以無性戀者康的故事作為藍本,創作了情歌《我並不須好性》。以非異性戀主導、非建基於情慾的姿態進軍樂壇,究竟這首有關無性戀者的情歌是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無性中有性:既是康的故事,也是「觀眾濾鏡」
一點進MV,映入眼簾的是主角與伴侶卿卿我我的鏡頭。身穿小背心的二人時而擁抱再愛撫彼此,時而把對方撲倒再熱吻。配上「碰撞身體」、「粗壯身體」、「進出」、「佔領」、「交接」等充滿性意味的歌詞用字,想必大家都瞬間滿腦疑問。不是說無性戀故事嗎?怎麼這麼多情慾的元素?
「康認為自己不是完全感受不到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所以一直都懷疑自己只是半無性戀(demisexual)(編按:即在形成緊密情感連結後才感受到次要的性吸引)。由於他不是完全對『性』反感,我希望加入主角與伴侶帶點纏綿、互相挑逗的情節,令故事更加貼近康。」執導MV的Chloe拆解自己為何設計充斥情慾的MV畫面。作詞的Zelos對此感到認同,亦表示自己之所以加插較為情慾的歌詞字眼,都是想展現康與性愛世界之間的互動。他補充:「其實獨白部分的歌詞『I don’t need your kiss』原本是『I don’t want your kiss』。但考慮到康不是對『性』反感(sex repulsed),只是對『性』無感(sex indifferent),所以就把『don’t want』(不想要)改成了『don’t need』(不需要)。」
不過,在進行以上創作時,班底一直都有兼顧聽眾對「半無性戀」的認識程度。雖然「半無性戀」最能貼切地形容康,但班底始終擔心大眾連「無性戀」這雨傘術語(umbrella term)都認識不多,若然把作品主題進一步收窄至「半無性戀」,未免會太過複雜、太難入口。Chloe解釋指:「主流普遍對無性戀的認知是完全拒絕『性』、抗拒『性』,所以我還是有順應『觀眾濾鏡』,拍出他們預料之中的畫面——主角推開伴侶的性暗示。我認為這樣能平衡一下無性戀和半無性戀的演繹。」Zelos也解釋道:「以『有性』對比『無性』最能輕易地讓觀眾理解無性戀,繼而了解半無性戀。歌詞『碰撞身體也沒有激情』、『粗壯身體誘惑我不明』正正是在體現這個對比。」
曲詞MV循環反覆:康的自我叩問與身份流動
歌曲末段的旋律不斷地重複,一句一句,像是在誘惑,亦像是在催眠。重複的,除了有末段旋律,還有滲透整個作品的 hookline,以及隱藏在編曲的分解和弦(broken chord)。既刻意地重複,又默默地重複,難免令觀眾開始猜測「重複」這個元素對作品的重要性、對作品的象徵性。那究竟為甚麼,「重複」要不斷在作品中重複?
原來,KU留意到,在和康在交流的過程中,康不斷質疑自己是無性戀,還是半無性戀。「我是這樣的嗎?」、「我往後的性向會不會有所改變呢?」、「這樣定義自己好嗎?」等的反問,就是最常出自他口中的話。KU笑著說:「康的思考模式給我一種 loop(循環)的感覺。而康提及自己喜歡的一部同志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其中一首原創歌曲《Visions of Gideon》也有一些循環的元素,例如不斷重複歌詞『Is it a video?』,甚至其旋律都是重複的。」因此,KU特意參考了《Visions》的特色,讓作品末段一直重複著一樣的旋律。Chloe不約而同地表示, MV中主角與伴侶拉扯糾纏的鏡頭、反覆穿插的彩色濾光,都是她建基於康循環地思考、流動地定義自己這些特質而作出的設計。
MV選角與性感歌詞:配合康的陰柔氣質
「明明康是一位男生、一位男同性戀者,為甚麼你不找兩位男生,反而找兩位女生出任今次 MV 的主演?」Chloe直言,這是她收過最多次的留言。她解釋:「我認為康有一種陰柔的氣質,而氣質不應該與原生性別掛勾,因此我想以女角的演繹來突出他的陰柔。」除了「女女」選角,偏重形體表達、以演員自己的身體扭動來取代外物(道具、佈景等)和對白的運用,也是Chloe進一步呈現康的陰柔、寡言這些特質的心思。
說起康的陰柔,Zelos亦有同感:「剛聽到獨白部分的demo時,我已經幻想到有人聲在說話,特別是以耳語(whispering)的語調在說話。為了令獨白更個人化,我選擇了用英文填詞。相比起廣東話,英文比較溫柔,而且某些情況下比較性感、誘惑,例如把歌詞『need your kiss』、『need your soul』連起來讀的時候。我覺得這些語言藝術都很吻合康的陰柔。」
貪婪的作品:創作人的窩心與私心
在跟隨班底拆解作品的過程中,不難感受到他們的「窩心」。除了Chloe的選角、Zelos的填詞特意配合康的氣質,一向創作流行音樂(pop music)KU更表示:「其實我所參考的《Call Me by Your Name》是康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至於選擇獨立音樂(indie music)作為曲風,也是因為我想配合康的音樂口味。」除了個人特質,原來 KU 連康的個人喜好都融入了歌曲之中。她補充:「雖然我自己習慣寫流行音樂,但分段不明確、正歌(verse)副歌(chorus)之間界線模糊的非傳統音樂,能間接地表達一種『小眾感』。這很符合無性戀的小眾題材呢!」
另外,三位創作人為康量身訂這首歌時,亦不忘融入個人喜好和風格。Chloe承認,MV中「女女」的選角,其實也是在滿足她在女性倡議方面的「私心」。Chloe進一步解釋道:「主流媒體甚少展現賣弄性感、追求情慾的女角,我想透過這作品告訴大眾女性面貌的可能性,甚至打破女同志情侶『一陰一柔』的固有形象。」Zelos亦興奮地分享:「加入情慾歌詞也是我的私心。作為獨立唱作人,我都發佈過不少以性和愛為主題的作品。比較露骨的歌詞或多或少都是我的風格,所以我都想把配合到的個人元素注進作品。」而歌詞中Whispering的特色,也是Zelos結合自己欽佩的樂壇前輩的風格而設計:「Whispering的設計來自我人生中遇到的大師,例如是關淑怡、黃耀明等前輩的作品使用過的技法,他們的歌也很性感。」
「我不須好性」的三個詮釋 康:從第二個角度認識自己
雖然三位創作人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作品,但「半無性戀」對他們而言始終是比較陌生的概念,會否出現無法確切地形容康的情況呢?康回憶起自己剛收到作品的那刻:「這個作品很『我』—— 我感受到班底花了很多心思去緊扣我的故事。我很欣賞他們除了把我分享的想法和經歷演化成音樂、影像,還把自己觀察到的、其他與我有關的元素加入在作品之中。記得第一次觀看時,我像是在以第二個角度認識自己。」另外,問及康最喜歡的作品部分,一向含蓄的康更稱讚道:「『我不須逼你聽』是我最喜歡的歌詞。於我而言,一段關係裏不應該有『我逼你』或者『你逼我』,因為對錯贏輸的概念根本不存在。」
正如歌名《我並不須好性》中,「好性」與「好勝」有語帶雙關的意味。在感情世界中,無性戀者的「不好性」,似乎會成為他們與伴侶的衝突位:在親密關係中要「好勝」地保存自我,還是「不好勝」地互相磨合?當面對社會主流價值時,這種「好勝」又意味著什麼呢?康提及過去自己曾因堅持無性戀者身份而失去一段關係時,強調自己不看重贏、輸:「那時的我有輸有贏,同時亦無贏無輸。」而同為性小眾的Zelos,在創作歌詞時,對「好勝」的看法卻帶點無奈:「同為性小眾、男同性戀者,曾經我是很想贏的。想贏所指的不是得到全世界的認同,只是不用經常向『主流』解釋自己。但我深知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尚未得到太多關注的無性戀者,所以我們只可以無奈地安慰自己『不須好勝』,令自己更解脫、更自由。」
有別於康的不重視贏、輸與Zelos的自我解脱,Chloe亦加入了「好性」與「好勝」的討論:「『我並不須好性』這句象徵著一種逞強。」她繼續解釋:「這句強勢的句子背後,定必有著很多黑暗的經歷,例如被人因為『不好性』而拋棄、自己因為『不好性』而傷害或勉強了他人等。所以與其說是一句自豪、堅定的宣言,我更認為它至是一句掩飾自卑、掩飾卑微的好勝。」
一句宣言式的hookline,各人有不同的詮釋。事實上,創作班底一方面想說好阿康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想融入自己的喜好與風格,創作人與被書寫對象之間必然會有分歧。下集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四人在創作《我並不須好性》的過程中,如何互相碰撞、理解與磨合。
延伸閱讀:《我並不須好性》一首歌引發四個人對無性戀者、男同志與性關係的探索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