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教育执念
爷爷和姥爷是高中同学。
高中时,爷爷突发眼病,因此放弃学业,错失了考大学的机会。
成绩优异的姥爷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但因为成分不好,不具备报考大学的资格。他想要去当兵,却因为平足未通过体检。于是回到了农村老家。
爷爷在镇上的文化部门得了份正式工作,可不久后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爷爷丢了工作,义愤填膺地将关系证明烧掉,回乡种地。直到那十年过去,他却因为无从证明工作关系失去了恢复原职的机会,终生被困在农村。
八十年代是杂志的巅峰时期,酷爱看书的爷爷找到了自己的副业,写戏词并给杂志投稿。他因此成名,所写的戏词屡次在杂志发表,还去省城领过奖。
再后来,武侠小说兴起,爷爷在家里开了个小型图书馆,靠租书赚钱,直到我小学时期,他仍坚守着这份生计。每日看书,便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那个年代有“斜杠青年”,那一定是指姥爷这种人。回乡后,姥爷没有被农民的身份限制,开始折腾起自己的事业。他在村小教过书,后来又去参加了培训,做了几十年的村医。他做过村长。改革开放后,他又和人合伙开过化工厂。他曾有过走出农村的机会,80年代有人邀请他去市里一所医院做院长,可是他最终因为收入微薄,无法养活家人而放弃。
爷爷和姥爷最终把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机会寄托在了子女身上,而他们心目中改变命运的方式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的父母,便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在那个学习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靠着刻苦努力,在竞争激烈程度比现在高出许多的中考与高考中脱颖而出,最终来到了城市。
我妈的考试运似乎蛮差。第一年中考,她与市区的重点高中无缘,不甘心,选择了复读,可是第二年却又没考上,只得去了镇上的普通高中。第一年高考,她与本科无缘,被录取到了专科的师范学校,觉得不合预期,选择复读。第二年高考,不幸将一道会的题改错,又一次与本科无缘,去读了专科的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进了一家国企。
多年以后,曾经当了老师的同学收入很高,又靠着补课赚了不少外快,可是她在国企里做着螺丝钉,赚着不多的死工资。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爸可以选择留在东北的省会城市,也可以选择去支援山东,可是他最终选择了最规矩的路,回到家乡这个五线城市,分配进了一家国营工厂。在时代的浪潮下,他的工厂几度濒临倒闭,最后转为私有,他未成为裁员浪潮中的一员,却收入始终不高。
90年代是机遇众多的年代。父母的同学里,有人在那个考研人数与今天相差甚远的年代选择了考研,最后留在高校教书。有人在体制内混得如鱼得水,最后成为了级别不低的领导。有人依然退出体制,迎着时代的浪潮创业,最后也闯出一番成就。
而我的父母,一路循规蹈矩做着他们那份工作,似乎成了同学中最失意的人。他们将自己人生的意义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希望我考上好大学,希望我继续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那些年间,作为技术人员,我爸有过几次离开工厂,去外地探索更好出路的机会。但每次他这个想法刚一冒头,便被我妈打回去,理由是,我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他必须要留下来辅导我。
为了让我上更好的学校,他们选择在市中心买了老破小学区房,并一直住到现在。为了让我上重点班,他们想方设法找关系。为了照顾我中午回家吃饭,我妈特意从轮休的工作岗位调离。他们在生活上节俭,却让我上着二三百一节课的补课班。
他们为我考虑了很多,他们让我上了全市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可是压抑的教育体制让我并不开心。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妈就开始担心起我初中的学习,早早让我开始上补课班学习初中英语,理由是现在学好了,等到初中就轻松了。可是我万分痛苦地上了几年英语补课班,到初中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现,当初学的东西全忘了。六年级时,我想订杂志,可是我妈却以马上上初中了,学习更重要,少看课外书为理由拒绝。后来高中写作文,看着那些积累很多的同学写出优秀的内容,我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我最终考上了一所211大学。可是我妈并不满意,她遗憾我没有考上985。“你要是努力你也能考清华。”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口头禅。我说,“那你当年怎么没考上呢?”“我那时学习条件不好。”这是她的回答。
我也对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满,于是选择了考研,我报考了一所南方的知名985。爷爷对我的考研有很高的期待,他希望我成为家族第一个研究生,光宗耀祖。可惜他没有等到我的考研结果,最终在我考研那一年的秋天去世。
我最终还是没考上。考研题目很难,我应付不来。最后英语和政治成绩在我考的那所985排名靠前,自主命题的专业课却连国家线都没过。我妈说是我不努力,我不服,因为再怎么努力,我也答不出那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的题目。就算是一场开卷考试,我都不知道去哪找答案。
疫情后的经济形势下滑是我对学历祛魅的开始。社会好像一夜之间卷得很激烈,硕士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名校毕业也进不了大厂。拼尽全力挤着学历的独木桥,最后又获得了什么呢?
我的职场生涯并不顺利,可是我发现,影响我职业发展的并不是学历,而恰恰是这些年来一直被忽视的综合素质。
我和我的室友专业能力相当,成绩相当,毕业就业时,她一周面试四家公司得了四份offer,我一个月时间辗转面试了10家公司,最后只有一家小破公司给了我offer。
工作后,我面临了更多的迷茫。不擅长社交,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拉垮,考虑事情不周到,为复杂的沟通头疼不已。我缺少“网感”,共情能力差,新媒体运营对于我来说常常是一场自嗨······成绩再好又如何呢?我最终还是成为了不被认可的社会差生,浑浑噩噩,找不到人生方向,悲观沮丧,批判着现实,却找不到任何出路。
回首曾经的经历,我在想,学历到底带给了我什么呢?我见过太多比我优秀得多的二本同学,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而我呢?就算考上了还不错的学校又怎样呢?我好像被困住了,一面厌倦着我父母的生活方式,一面又很难迈出和他们相似的,那个被应试教育包裹着的圈子。
我羡慕起爷爷和姥爷,他们虽然一辈子没有走出农村,心里却拥有着一个很广阔的世界,虽然最终也没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但探索过,追逐过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便没有遗憾吧。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可被应试教育固化的思维让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