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
[水巷葦編]略讀過《存在與時間》的朋友,會知海德格欲重振存在論,其哲學旨在探究存在的意義。而人因為與存在的關係特殊,會關心自身的存在,甚至探究存在的意義,故他主張借人作切入點,問何謂存在之前,先問何謂人。《存在與時間》大體上就以分析人的處境作主軸,其中諸如關心、怖慄、死亡等課題,皆人之方方面面。
存在論是新的哲學部門嗎?當然不是。傳統以來,存在論就隷屬形上學,幾近神聖不可分割。《存在與時間》緒論首段,海德格卻下了兩道耐人尋味的判語。一,存在問題已遭時人遺忘了。二,古希臘以降,存在問題雖仍頻頻引出新論,但淪為瑣碎久矣。換言之,過往隸屬形上學的存在論早就偏離正軌,變得徒具虛名了。在他心目中,只有古希臘的存在論才畢竟純粹,尚未遭形上學「除根」(entwurzelt),與後世的存在論不應混為一談。
於此背景下,我認為讀《何謂形上學》這本小書,有兩大重點值得留意。一,看海德格如何鋪陳存在問題。二,看他如何理解形上學。
雖則中文可籠統譯作「存在」,但海德格分析存在時,好調遣不同德文字眼,以突顯細微差異。有俗稱「細存在」的「Seiende」,指存在物,與「大存在」的「Sein」,指存在本身。正如我在另一篇文〈聊到海德格論本真〉提過,他稱人做「此在」(Dasein),賴以突顯人與存在的特殊關係,人即化身於此處或彼處(da)的存在(Sein)。於《存在與時間》中,他說「此在的『本質』繫乎其存在。」(Das »Wesen« des Daseins liegt in seiner Existenz.),這句提及的存在卻是「Existenz」。
沒錯,若想特指人的存在,他會用「Existenz」。「Existenz」一字源自拉丁文「existere」,又可拆成「ex」及「sistere」兩部份,前綴「ex」指出,「sistere」指穩站,故「existere」就指站出,引伸為現身。若想了解人的存在與站出何干,就牽涉海德格哲學的樞紐:時間。人只要活著,未來就不斷向其打開新的存在可能(Seinkönnen),故人亦不斷踰出當下,步向未來。海德格亦借另一德文字「Ausstand」去形容人的存在,指「有所『歸屬』卻仍缺如之物」(Der Ausdruck meint das, was zu einem Seienden zwar »gehört«, aber noch fehlt.),亦即人的未來。而若照字面硬譯,「Aus-stand」即解站出。
人一旦存在,就不斷向未來綻放新的可能,由此獨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