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司湜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輕聞書香——《少,但是更好》《努力,但不費力》

司湜
·
·

再兩天,似長若短的年假就要過去了。

以前,每遇空檔,總是強迫症發作似的,抓緊機會以各種工作任務或行程把時間表排滿,仿佛落下空閑就是極大罪孽,也只有這樣才能跨過自己良心的那個關口,過得稍微心安理得一點。那時候給自己的指標是:拼到最後一刻,累到癱倒為止。然而到最後,這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滿足感或安慰,完成的事情亦不如預估中的理想和完整;尤其在假期結束前夕,莫名的錯落感令人不想睡、不敢睡,也睡不安穩,於是疲憊的精神與疲憊的身軀共同迎來隔天重返崗位後的種種出錯。


我們總是被工作和生活上忙不盡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也總是為了成就社會和自己的慣性期望而疲於奔命,其實有沒有可能讓生活化繁為簡,把不必要的旁枝末節除掉,僅完成自己認為最值得且最重要的事情,繼而忠於自己的感受而生活呢?那樣,即使未達可退休年紀或環境條件,也可以過上猶如退休一樣輕散但富有意義的日子。

近日看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 的著作《少,但是更好》,被他提及的「專準主義」(Essentialism)吸引了。我們其實可以做更少、而活更好,處事可以更「精.簡.準」(精挑、簡化、準確執行),摒棄「必須得這麼做」、「全部都很重要」、「我可以完成所有事情」等頑固想法。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不如我們想象的多,懂得取捨即至關緊要。「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不是每件事情」,在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對瑣碎次要的事情優雅地說「不」。這也算是一記當頭棒喝。想起自己過往那來者不拒、不托工作不推請求不記優劣的壞性格,工作到手必得完成,做不來也得硬幹;書本翻開必得看完,不好看也得耐著看下去;做著看似必須進行但瑣碎得毫不顯眼的日常事情,花掉光陰,吃力而不討好。後來我發現,只要有意識開始精挑簡化事情,便能更專注於重要及最終的目標上,也才能找回走失的時間以及慢調的生活。


接著我翻閱了上述作者的另一部書《努力,但不費力》。它指出,想成功不必耗盡全力,而是要懂得如何不費力。傳統教育一直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進展就代表需要更加努力,投入更多的時間,然而努力至超過臨界點後,績效卻不進反退,「在社交場合太用力攀交情,反而很難跟人建立真正的友誼;在職場上太努力爭取升遷機會,反而顯得飢渴猴急而不討喜;太努力想要睡著,反而放鬆不下來」;相反,最好的表現,往往出現於毫不費力的當下。跟道家所提倡的「無為」很相似,順應自然、不妄為,從而達到「無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只要用不費力的方法做重要的事,就能減輕生活和工作的重擔。專注做最重要的事,其實也沒有想像中困難,只需要跟隨三個步驟:第一個是「回復不費力的狀態」:去除雜念和情緒,獲得充足的心理能量,在對的時間集中做對的事。第二個是「採取不費力的行動」:簡化步驟,包容不完美,保持穩定前進的步調。第三個是「收穫不費力的成果」:把時間花在高槓桿的活動上、將重複的步驟自動化、預先防範錯誤,最後讓成果自然而然地流向自己。雖然感覺有點抽象,但說到平衡心理、學會包容、調整步伐、防範錯誤等,其實都很值得細緻參詳,慢慢感悟和實踐,即使沒有直接導向成功的結果,日後亦應有得著。


再出色的人,在有限的時間和生命裏,也不可能把所有與生活和職涯相關的大小事宜,統統穩妥完成或控馭。給自己強加一個有如巨星巡演一樣密集緊湊的行程,實在只是為難了「有限」的自己,努力過頭,往往迎來失敗。

再兩天,似長若短的年假就要過去了。但如今的我學乖了,放假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專注於放假,放身體的假,放精神的假;既是自己的假,就集中而有序地做自己認為有價值且滿足的事情,不耗分心神去計較完成的事情的多與寡。今天晨七,難得酣睡到自然醒和早起的鳥兒一起找蟲吃,精神颯爽。假期完結前的晚上,我也會作好心理建設輕鬆安枕的做夢去。想想,這樣才是假期,真正的假期。不徐不疾,過得剛好。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