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疫区,买菜成了我家的难题(旧文|存档|covid-18记忆)
在我家,一直是爸爸负责买菜。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食物一度成为爸爸最担忧的事情。
他的恐慌在 2 月 7 日小区完全封闭时达到顶峰。那几天,小区里先后确诊了 7 例新冠肺炎患者,还有多例疑似,救护车呜啦呜啦来了好几趟,前前后后拉走了病患和密切接触者。尖锐的警报声让住户们忐忑,小区也由此开始封闭管理 14 天。
那是元宵节的前一天。回到疫情刚刚在大众视野中浮出水面的时候,不断有媒体报道称,专家预测元宵节前后将出现拐点,疾病会得到控制。因为截止到元宵节,武汉封城之后的第一个潜伏期结束。正月十五悄然而至,我们却陷入了更深的隔离之中。
患病人数还在不断攀升。瘟疫爆发之后,我们一家养成了每天起床先看通报的习惯。进入二月份,即使是官方数据的涨幅也令人揪心。这一天,我所在的湖北省襄阳市 ——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人口大约为 500 万的城市 —— 通告本市有 838 位确诊病人。
爸爸已经想要出门买菜好几天了,因为无从得知确诊病人的行动路径,我和妈妈极力反对。家里还有食物,不如过几天再看。可疫情越来越严重,2 月 6 号惊慌的爸爸坚持去了菜市场,却发现已经停业。他回来生闷气,然后责备妈妈。谁知几小时之后,妈妈在小区群里看见物业经理说,那间菜市场被紧急关闭,是因为有位去过的老人回家之后感到不适,随后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
没有关于那位老人更多更确切的信息了,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相信。疫情之后,外面的世界在人们的话语中被描绘为一个危险的地方,小区门口的喇叭每天都在重复:“非必要,不出门。”
可爸爸将信将疑,他认为这是物业便于小区管理的一种策略,并准备第二天再去稍远一些的武商超市。毕竟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不能出门的生活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囤物资是必要之举。
然而 2 月 7 号一大早出门的爸爸失败得彻彻底底。他在小区门口被保安拦住,对方说小区已经完全封闭,且武商超市也歇业了。爸爸在家里急得团团转,妈妈倒很坦然:现在这个年代怎么会买不到东西吃?愤怒的爸爸大喊:“你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你觉得会有人管你饿死吗?”
妈妈觉得爸爸的担忧有些荒诞了。可它并不是没有来由。
2 月 1 号,初八,那天微信群中传言要开始封桥。襄阳由汉江一分为二,形成两个行政区,桥是连接两岸的唯一交通方式。奶奶家住在汉江的另一边。我和爸爸急忙动身去看望爷爷奶奶。街上人很少,有人摘下口罩抽烟,看到有人靠近又赶紧戴上。行人要么是出门采购,要么是在遛狗。我们给爷爷奶奶送了口罩,又拿了些水果和肉回家。当时,全市所有的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已经关闭,只留有 20 家大型超市营业,营业时间被限定在早上十点到下午五点。回来的路上,我们去了家乐福。
量过体温之后我们被允许入内,超市门外贴着承诺所有物品,尤其是防护消毒类用品不涨价的通知单,然而口罩、酒精、消毒液都早已售罄或者根本无货。超市里的人并不多,我和爸爸只戴了口罩(我戴的是医用防护口罩,爸爸戴的是 3m 防雾霾口罩)。许多人比我们戒备:有些人戴着两层口罩,有些戴上了护目镜,很多人都戴着塑料手套。我们打算买些新鲜的蔬菜、鸡蛋和零食回家。
也许是到了下午,蔬菜寥寥无几,胡萝卜裂了口,连土豆也没有了,很多货架被搬空。听见我们想要鸡蛋和肉,我从售货员的表情中读出这是痴心妄想。空空如也的鸡蛋货架,支着牌子写着限购两斤。我明显感受到爸爸变得紧张了,他也许没有想到在自己的人生快要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还会陷入到对物资匮乏的惊恐之中。让爸爸紧张的也许还有超市里的其他人,每个人都大把大把地疯狂购物,一个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拿了十几袋方便面。
在爸爸出门受阻之后,我加入了小区的业主群和若干个买菜群,通过微信开始订菜。很久没有为买菜劳神了。现代生活让一切变得容易,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多的是可以让蔬菜半个小时内到达家门口的 app。可时至今日,这些 app 无法派上任何用场。新冠肺炎把这些先进的线上购物方式和运送体系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在买菜群中买菜需要遵循另一套逻辑。
我先是加入了自己小区的买菜群,由物业公司和附近一家菜场直接对接,菜场派人把菜送到小区门口,由住户下去取货,然后手机支付。社区派的志愿者在群里发了 3 个表格,罗列了可以选择的食品,但同时也强调,并非每种都有。因为小区封闭的缘故,源源不断的住户加入进群聊。
群里疯狂采购的气氛感染了我。慌忙之中我在群里下了第一单。一直神隐的老板出现,许诺第二天一定可以送到。
第二天早上开始,爸爸就严阵以待,让我守着微信等消息,然而一直到傍晚,什么也没收到。群里有人说如今交通都断了,进不到货了,可能没有菜了。这加剧了爸爸的恐慌 —— 看来物资真的紧缺。爸爸催我死马也当活马医,又订了一单,希望能储备够两周的食物。等到晚上 8 点多,老板出现,解释因为下单的小区太多,店里的人忙不过来,所以没办法送到了。“
到底什么时候能送到?”不断有人重复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回答,老板只是说:特殊时期,希望大家理解他。
连续两天这家菜场都没有送菜。群里有人推了一个二维码,通过它我进入一个叫做竹叶山菜市场的群,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爸爸模模糊糊知道它的位置。为了提高效率,这家菜场限定了菜的重量(都在 3 斤以上),只需要选择种类,直接找老板下单。它并不供给单个小区,而是直接与下单人联系,配送多个小区。老板说很多菜断货了,前几天大家都在采购蔬菜,而现在大米、面粉、面正遭到哄抢。
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菜,我前前后后加入了 5 个买菜群:一个买肉的群,两个买蔬菜的群,一个本地物流配送群,以及一个买水果的群。不同的买菜群连接着不同的商家,却是一样的人声鼎沸,5 分钟不看手机,就会弹出 100 多条消息。进入一个群,你首先得确认你所在的地方是否在他们的配送范围之内,有些商家只有某一个地区的通行证。接着得确定你想要的物资他们能否提供,有些商家只卖菜,有些商家只卖肉,有些商家为了便捷只卖打包菜(规定种类规定数量的蔬菜),最后你得看他们能不能尽快送货,因为订单量太大,许多商家做出调整,两到三天才送货一次。
每发出一条信息,要盯着它,确保其被老板接收到,否则就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 —— 有人问昨天订的菜怎么还没有送到,有人因为订的是母鸡收到了公鸡正在试图和老板争执,有人指责老板送的菜不够新鲜,有人说老板送的肉少了四两没过 2 分钟发现是自己家的秤没电了,还有人在群里讨论疫情。
在一片混乱之中,2 月 9 号下午,竹叶山菜场运送商品的卡车到了小区门口。离我家更近的大门封闭了,我和爸爸戴好口罩和手套去小区另一头取。拎着 50 多斤的菜,爸爸提着的心总算放下一些。再去看原本下单的那家菜场,还是没有一点发货的迹象。
一直等到吃完晚饭之后,爸爸接到了电话,通知我们下去拿菜。我拉着小车出去,门口的管控更严了,只允许一人外出拿菜付款。楼下的物业人员对我们说:“你们那栋楼,已经有确诊病例了,不要再出门了。”这一单花了 259 元,我并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仔细检查商品,快速付了款。
收到的货和我们订的不太一样。不光是草莓(当日的特价商品)、豆腐、藕没有送,订的是 10kg68 元的大米,收到的大米只有 5kg 却要 76 元。一向锱铢必较的爸爸说算了算了,现在能买到已经很不错了。更奇怪的是,这是我们 8 号下的那一单食物。
没多久,老板就在群里说因为人手原因以后不再配送了。没有送的菜也不再送了。这彻底点燃了小区住户的怒火,他们在里面喊着要打 110 报警,抱怨家里已经很久揭不开锅了,为什么送不了不提前通知让大家想其他办法,为什么送的是 8 号的菜而 7 号的一单也没有送,连志愿者也说辛苦了一天都在白忙。没有买到食物的人们愤怒地去找物业讨个说法,而收到两单食物的爸爸,躺在沙发中,放心地睡着了,电视里是广告时间,正在播抗击疫情的诗朗诵。
2020年2月发表于BIE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