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M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什麼咖啡:兼記Pasar Santa

KM
·
·

這會不會成為系列文呢?

當初發現讚賞公民在宣傳時用的類比是「一杯咖啡的價格」,心想:我每個月平均可不會喝一杯5美金的咖啡。為何是5美金,而是3或10,這是產品設計與推廣的考量,原則上「咖啡」可以替換成其他物品。這個物品必須普遍被大家認識,日常開銷又不會太心疼。要是說每月花費1小時基本薪資(2020年,台灣每小時基本薪資為158元),聽起來好像不太妙。咖啡,當然有他挪用的意象。如果讓我主觀而及時地講出兩個,大概是:議論,以及自我意識。

在東方傳統上較接近的可能是茶,例如老舍的《茶館》。有趣的是在馬來西亞,也有對應聊政治社會八卦的地方,叫Kopitiam (Kopi是咖啡,tiam是閩南語「店」),但寫成華文時卻是「茶餐室」。這又是別話了。

喝了十年,咖啡於我沒什麼解困功能,但不喝就會頭痛。

我的日常生活裡會碰到的咖啡,都是雀巢即溶黑咖啡粉和連鎖店的美式(40元一杯),偶爾必須走進星巴克,也是95元美式咖啡。白咖啡不常喝但會常備,一袋15包,好幾個月才會喝完。去年常往印尼,想著工作之餘有哪些事情可做,上網一查,就這樣接連地走進他們的咖啡廳:Tanamera, Filosofi, 1/15 Coffee, Anomali 等等。不過,讓我每次到雅加達必重返的,是Pasar Santa樓上的咖啡。

想上傳一張地點照時,才發現自己沒有照相的習慣,都是隨意拍下讓自己認得就好。週末很安靜的市集,以年輕人為主,懶洋洋的。

Pasar Santa 是傳統市場「活化」的成功例子之一,一樓賣魚菜,二樓賣雜貨,三樓是文青市集。「文青市集」只是我的簡單歸類,並沒有像台灣常見的手作小物,而是主要賣文藝類書籍、餅乾和咖啡。好幾家正在烘焙咖啡豆,走上三樓,撲鼻而來的皆是咖啡香。

我常光顧的那家咖啡店,老闆和我同齡。第一次去的時候,恰好是他創業滿一週。幾次光顧,也是看著店內營業逐漸變化。不過,這麼好的市集,週末卻始終只有一半店面營業。老闆說是市場改建後客人增加,三年來房租直漲十倍,許多業者無法負荷就這樣遷離。業者離開,租金調降;業者回來,租金上漲。

後來與他提及去過幾家有名的咖啡店,恰好都在南雅加達,一時間激起他莫名的自豪感。「南雅加達人較有品位,咖啡店、大學和書店集中在這裡。北雅加達只注重CP值,中雅加達人窮得只剩下錢。東雅加達?喔他們是真的窮」。雖然我按奈住沒說你老家不在雅加達是自豪什麼。印尼是由分散的島嶼組成的國家,在雅加達,從其他地區遷移過來的人很普遍。

我很喜歡那裡的氛圍,每次到那都會花上一整個下午,與老闆漫無目的地,夾雜著英語和印尼語的閒聊:談咖啡豆採購、社會政策,和我們身為青 ... 青壯年的時代感。

店內顧客不多,倒是有不少點冰咖啡的外送預約。雖然賣冰咖啡不是他開店的本意,卻是現在的主要收入。店裡每三個月進不同豆子,他挑選的品味與我不完全投合,來來去去,最後還是重複點Toraja。一杯3萬盾,大概2美金。

我對咖啡缺乏鑑賞能力(雖然自己也買了一組手冲研磨咖啡組,逢週末會煮一杯),朋友也安慰我說:沒有最好的咖啡,你只要在意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就已足夠。這部分倒又對應回Matters。雖然我說自己每月平均不會喝一杯5美金的咖啡,但文宣畢竟不是真的具體在說「一杯咖啡」,而是要不要花5美金合力共構這個空間。其實也是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且走且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