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入戏》:我们距离集体之“恶”并不遥远
在流媒体平台蒙太奇(montageplay.com) 上,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电影 。有一部名为《入戏》的纪录片很是独特,记录了导演叶京在拍摄文革题材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时招募和培训演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导演叶京为13位演员创造了一个封闭式的文革环境,就在这个集训现场,他们真真假假的进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从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到德国电影《浪潮》,使大众体会到了支配权的邪恶,更让大众看到了抵制许久的纳粹主义其实从未走远,一不留神儿就会回来。
极端反对个人主义色彩的思想及其影响令人不寒而栗。《入戏》向观众呈现了又一个集体改变人性的故事,引发了新一轮对集体主义的探讨。
“文革”情怀初体验
《入戏》的导演董雪莹最初希望拍摄一部记录演员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碰到了正在为筹备拍摄《记得少年那首歌》选角的导演叶京。
叶京得知董雪莹的拍摄意愿后,同意了让董雪莹全程跟拍《记得少年那首歌》的筹备全过程。而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董雪莹是无法预料的。
正如她所言:“纪录片的故事,很多时候是上帝给的。”
有着文革情怀的叶京将13位演员召集起来,先是给他们培训,后来将他们送到了一个四川废弃的军工厂进行封闭式训练。军工厂的布置完全仿照文革时期的模样,让演员们体验那个年代的情感。
在叶京眼中,那个年代是有情怀的,是纯洁且充满激情的。那是叶京记忆中的乌托邦,充满了美好。《记得少年那首歌》是叶京的自传体电影,是关于他青春的回忆,他希望演员们能够真正的走入角色和那个年代。
所有的演员上交了手机等一切电子设备,换上了带有红色审美的文革服装,唱着革命歌曲,大声朗读着《毛主席语录》。他们不允许请假,一切要遵从组织纪律,一切要为集体着想。这个集体,被命名为401宿舍。
叶京、王朔、姜文等一批从北京部队大院成长起来的作家、导演,被称为“京圈”(北京文艺圈)的代表。王朔、叶京与冯小刚的“恩恩怨怨”时常被大众津津乐道。
出身部队大院的叶京喜爱拍摄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大院子弟的故事。他当过兵,开过菜馆,后来转而成为一名导演和编剧。叶京是极少数喜欢用大量新人演员的导演,对于新人演员来说,能演电影的机会难得,他们很愿意在开拍前去体验生活,希望最后能得到角色。
文革年代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相差太远。《入戏》的开始,观众看到了一群嬉戏的年轻人,朗读《毛主席语录》时常常笑出了声,相互取笑对方“土掉渣”的装扮,无法适应非现代生活。
但是这些演员在短短的几天里,好像很快的适应了集体生活,开始一板一眼的模仿文革中行为举止。他们认真的开集体会议,做个人批评和自我反思。
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集训开始一周后,叶京到401宿舍巡视。演员们用故事表演的方式向叶京“汇报”了集训成果。整个过程看起来很顺利,叶京对他们的转变和表现表示很满意,演员们对叶京的欣慰和鼓励更是压抑不住上扬的嘴角。
这时的401宿舍是一个看似温暖、团结的大家庭。演员们浑然不知,集训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真真假假的“批斗会”
演员姜思远偷偷向导演叶京请假离组看望病重姥爷将影片推向高潮。
叶京给培训的另外一位演员打了电话,希望严肃对待此事。很快,这13位演员被召集起来,给姜思远开了一场批斗会。姜思远回家探亲的愿望被解读为私心过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之上。演员们指着印着“斗私批修”字样的海报对姜思远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指责。
很快,“组织”决定姜思远的“错误”上升成了“姜思远事件”。第三次批斗会时,导演叶京从北京剧组拍了几位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员进驻401基地。演员们将制作好的高帽子戴在姜思远的头上,一起高喊“打倒姜思远”。
在批斗过程中,有几位情绪比较激动的演员。后来从导演董雪莹告诉在场的观众,这几位演员是在前期准备付出相对更多的人。有的人辞掉了8年的工作,来参加这次培训,希望获得登上大银幕的机会;有的人参加培训大半年,没有请过一天假,风雨无阻。
这些演员都是新人,很多是非科班出身群演,都希望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演员行业获得一个角色,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导演因为姜思远的行为生气了,他们的付出全部付诸东流。
姜思远的泪流满面,几位演员的严词厉色,银幕上401宿舍充斥着压抑、气愤。银幕前的观众无法分辨这些的演员的行为举止是为了贴合集训宗旨的表演?还是真情实露?一次短时间的集训洗脑,一张张写满愤怒的面孔,观众不寒而栗。
集训过后,演员何去何从?
“集体”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在印象里,自小学至高中,我们就在浸泡在“班集体”这个概念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思考“集体”到底有什么意义,会给我们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
我们好像很庆幸,那些极端的“集体”行为只存在于书本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似乎毫无关联。纳粹的恐惧、文革的伤痛也早如云烟般消散在历史课本的只字片语里。
观众不得而知的是:这13位演员在集训后的生活怎样?姜思远又会不会有任何心灵创伤?
影片在姜思远离开剧组,《记得少年那首歌》正式开机时戛然而止。前期铺垫和三场批斗会占用了大量篇幅,观众都还沉浸在批斗会激烈的情绪中,对突然而止的剧情感到不适应。
导演董雪莹影片结束后告诉在场的观众,她其实在《入戏》拍摄完成后,对演员进行了三次采访。有的人表示自己做错了,有的人觉得当时被洗了脑,当然也有人觉得姜思远请假就是一个错误。
导演董雪莹说,“文革”这样一个题材,她驾驭不了。她想探讨的是人在集体环境下的改变。与《浪潮》不同的是,《浪潮》的演员知道自己是在表演,观众也知道虽然影片基于一个现实故事,但呈现出来的仍是有加工的艺术作品,对社会探讨“集体主义”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入戏》,是一部连导演都不完全清楚何处为真,何处为假的纪录片。
在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演员现在的生存和心理状态。这13位演员中的有些人并没有参加《记得少年那首歌》的拍摄,目前无一人大红大紫。那么这段经历对他们的意义又是什么?
导演叶京在《入戏》中提到希区柯克的名言,“演员就是牲口,鞭子往哪儿抽,他就往哪儿走。”的确,好的演员需要有好的塑造性,一位好的导演就是一把尺子。
但是每一个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演员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辛酸也同样需要社会的肯定。在保持尊重的同时,如何让演员健康的体验一个角色,值得电影人去思考。
关于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play.com) 是一个为国际观众提供优质独立电影、纪录片和短片的流媒体内容点播平台,提供无广告的免费和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