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穩定還是分裂混亂有利發展?分裂有五點有利發展
有中國人肯定地說「大一統思想幾千年了都是這樣,要發展就得穩定」,我的質疑是,穩定才能發展嗎?
愛反戰又愛講道理的日本動畫豎立的敵人理論有一說是,戰爭使科技高速發展。這反映的是人類的歷史。戰爭不是統一和穩定,而是分裂和混亂吧。這其實是因為競爭,競爭使一切進步,而戰爭是生死存亡的競爭,是最徹底的。就算不是戰爭,利之所至,西方電腦遊戲公司之間在效能上競爭也使電腦硬件長足發展。
分裂第二好處,就是「東家不打,打西家」,東家不聘請你,你可以去西家,最著名就是哥倫布,而中華則有鄭和下西洋,卻來個反高潮,連製造寶船的技術都失傳。沒有可逃、可保存的地方,隨時來個扯後腿,就能全滅。
但這也只是政治上的分裂。西方世界亦即是基督教世界,曾經人人聽命於教皇,能團結發動十字軍攻打異教徒,在思想上絕對是定於一尊,而中華文明雖然獨尊儒術,但至少提出日心說不會被火刑。不過,大約公元1500年,歐洲開始文藝復興,繼而宗教改革,新教和舊教成為互相爭戰的對象,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開始了比中華文明的春秋戰國時代還熣燦的歷史。這時西方也有很多理論,例如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國富論等等。
除此,還有惰性。這裡的懶惰不是不努力。我們東方人最努力,但我們答案單一,有標準答案很少會再想答案,提供我們答案,我們很少會再加驗證,輕易接納答案,這也是懶惰。分裂除了競爭和「東家不打,打西家」,還有多元,亦即多樣性。就像生物多樣性,對多種類的環境,多種多樣的答案有利生存;不同文化產生不想法,能解決不同問題,這也是種人類的發展。
大約公元1500年歐洲開始的變化,突破惰性的,還有不再依存一直以來的制度和社會,對未來的看法是有其他選擇和可能性,衝破對於制度和社會發展的惰性。從此開始,西方開始了對制度和社會的各種嘗試,直至現在,歐盟也是西方在制度上的創新發明,而且還在演進中。
說到多元性,中華文明也曾經有過叫春秋戰國的時代,有九流十家、諸子百家,比西方厲害得多,曾經。而當時中華各國在制度社會方面也替換迅速,曾經。也實在熣燦一時,曾經。
分裂而多元會有好處還在於沒有必然的發展。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所必須,到某個階段就必然會有嗎?偏偏印加帝國是沒有發展出文字,就像過沸水或過冷水,熱過沸點而沒有沸騰,冷過冰點而沒有結冰。相反地說,文明發展就是一個又一個偶然,而這些偶然沒有被滅而又能擴散,就能發展起來。西方文明由公元十五世紀起一枝獨秀,就已是一個異數。
工業革命是發生在英國。在工業革命發生時,歐洲大陸對工業和現代化並不開明,是英國的特殊環境和情況使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的而且確,工業化的初期,工人的處境變差,連壽命也大幅縮短。
除了工業革命,英國還形成了世界警察的初形,併以發明了不用統一也能世界和平的理論。大英帝國以強力的海軍維持歐洲局勢平衡、勢力平衡,防止歐洲被單一霸權征服。就算之前是敵人,就算是世仇,或者超弱甚至豬隊友,或者意識形態不合,只是現在最強敵人的敵人,而且比最強敵人弱,都會當成盟友去合作或幫助,就算會變成新的最強敵人,大不了聯合其他人去牽制他,大跳 Stately quadrille。透過平衡,形成了不列顛和平。西方從此再沒有統一過。
時間到了美國,憑著異於世界其他地方的環境和情況,產生了福特主義和量產革命。量產革命即是透過標準化和流水線作業程序去大量化生產並主張這樣大量化生產。福特主義則是提高工資以使工人有能力購買產品,形成正向循環。這裡除了爆發性的工業力,當中的想法,人人負擔得起奢侈品,人人有富裕生活,在別的文化,根本觀念異常。
除了福特主義、量產革命,美國還有冒險家精神。冒險家精神不奇特,不過,美國大眾電影散佈的大眾想法認為,在最惡劣的情況下,還是要冒險,認為冒險是人的本性。在我們這邊分明是叫你守成吧。前面說西方克服了人類的惰性,美國則更進一步,視冒險為人的本性。美國不壓制有異常思想的異議者,不壓制政府無法控制的經濟,總是爭取先成為那個創新和突破者,並以制度盡可能吸納異議的力量。誰挑戰美國?是美國。這是最難能可貴,也最可怕。
那麼,哪個做法是站在發展一方?哪個做法是壓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