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廖彥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冷戰結構與衛戍國家:地緣政治、全島工業化與台灣的空間計畫

廖彥豪
·
·

題目:冷戰結構與衛戍國家:地緣政治、全島工業化與台灣的空間計畫,1950-1960
The Cold War and Garrison State:Geopolitics,Industrialization ,Spatial Planning 1950s-1960s

時間:2018/5/15(二)12:20-13:40
地點:輔仁大學社會系伯達樓BS204室
講者:廖彥豪(台大城鄉所碩士、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摘要:

我中程研究的核心發問是冷戰時期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及情勢轉變,如何影響東亞地區的區域秩序,及不同民族國家各階段的總體發展目標、政治治理模式與空間計畫路徑。希望從東亞冷戰的政經格局來看,把「戰爭」找回來,並從戰爭動員與戰爭邊緣的狀態,以地緣政治化(geopoliticization)的國家發展與空間計劃視角,重新理解與分析戰後東亞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與城鄉發展不同路徑。此次演講,我將特別著重在不同歷史階段地緣軍、政情勢的轉變,如何影響決策者與政治菁英的認知和抉擇,進而形塑和修正國家總體發展目標,並伴隨著政治治理模式的運作與調整,形成不同階段空間計畫與城鄉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空間規劃和土地管制的制度改革,對在地常民空間政治和社會文化的具體影響。

這次演講暫定以1950-1970年代,東亞冷戰格局下的台灣國家發展目標和與之相配合的空間計畫體制轉化為核心,探討台灣戰後從早期的衛戍國家轉軌到發展型國家過程裡,初期在地緣政治與軍事的「戰爭邊緣」威脅下,戰爭動員體制和空間計畫的奠立與轉化,而後在1950年代末期進入加速經濟發展過程要回應現代化、工業化和都市化複合趨勢問題時,如何重新打造一套經建體制和空間計畫。並初步評價戰後台灣在東亞冷戰格局的地緣政治化影響,形成的政權性質、治理模式和空間計畫體制遺緒,如何對冷戰後期、後冷戰和民主化階段的台灣發展和東亞區域秩序持續產生作用。

講綱:

冷戰結構與衛戍國家:地緣政治、全島工業化與台灣的空間計畫(1950-1960)

1、本次報告綱要

2、核心問題意識與主要論點分析

3、「地緣政治化」下的防空疏散體制與城鄉土地/人口管制

3-1 民防即為國防:對日抗戰空襲經驗與防空疏散部門的建立

3-2 韓戰救台灣?:美軍協防與戰後台灣防空疏散體制的路徑選擇

3-3 如果炸彈落在台北?:第一次台海危機與強化城市建築與人口管制

3-4 危機就是轉機:第二次台海危機前後的轉向

4、城、鄉爭地問題:對放領耕地轉作管制或開放的辯論

4-1 另立巧門:放領耕地作為建築與工業用地

4-2 不必因民食而廢民居:對放領耕地轉作問題的辯論

5、向發展型國家轉型:經濟發展的空間計畫

5-1 向發展型國家轉型:加速經濟發展計劃與十九點財經改革

5-2 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獎勵投資條例與工業化土地供給

6、小結: 冷戰東亞、國家發展與空間計畫

課前閱讀:

1、瞿宛文,2015,〈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 11-67。

2、廖彥豪,2018,〈「威權時期」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對徐世榮台灣農村土改論述的批判總綱〉,《人間思想》,18:1-33。(學術長書評,2018年1月已先於「風傳媒」和「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刊載)

3、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優先閱讀Ch1、3、4)

背景閱讀補充:

1、林孝庭,2017,《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台北:遠足。

2、張淑雅,2012,《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台北:衛城。

3、汪浩,2014,《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台北:有鹿。

講者簡介:

廖彥豪,暨大公行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任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理。碩班階段曾統籌一系列台灣戰後規劃史的口述訪談、數位典藏與歷史研究案,碩論先後獲得不同領域碩論獎肯定。研究興趣包括冷戰時期的東亞與台灣發展,特別關注黨國體制與農村土地改革,地緣政經與國家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與空間計畫等相關課題。重要的出版作品與成果,包括:《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所訪談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戰後台灣規劃史料資料庫:省府時期檔案》數位資料庫等。和中研院人社中心瞿宛文老師合撰以「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為主題的專書,預計在2019年出版。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