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o Not Spli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声生不息,是给香港流行音乐添饭还是砸了歌手们的饭碗

Do Not Split
·
广东歌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于伟正光,而是来自复杂人间。

在粤语歌慢慢淡出大陆观众视野的当下,《声生不息》算是久违地激起了观众的热情。

 距离它开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各大媒体早就把这档节目扒了个底朝天,然而我们对写这档节目始终抱着警醒的态度。直到这档节目播出到第三期,子弹好像已经飞的够久了,才开始写它。

一 节目本身的别扭之处

它给自己的定位是港乐竞唱献礼综艺,然而我看下来之后只能感慨,只不过是一场大型文艺汇演,无论多好的舞美和灯光都掩盖不了它不用心的本质。

先从“港乐”这个词说起。

前几天我说我要写声生不息,我的朋友问,“声声不息到底是讲什么的?”我没法用官方的话来回答她。

因为在我的视角里,“港乐”这个词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词实际上和近年来兴起的“复古”“港风”一样,看似约定俗成,可是谁也说不出它的含义。

 节目组的对于它的表述手法也显得过于含糊暧昧,除了让重量级的嘉宾解释词意,予人一种“连那谁都这么说了,你还有什么话好质疑”的压迫感外,还追溯了一番历史。

此外对于这个词,节目的参与者,也有数种不同的看法。

绕了一大圈,我的脑海里就只剩下黎瑞恩的“一人有一个梦想,两人热爱渐迷惘,三人有三种爱找各自理想。 ”,完全搞不懂“港乐”到底是啥了。

 反正港乐就是个大箩筐,啥都往里装。月光透过竹片落了一地,也没有人在乎。

其实这种宽泛的用词在综艺中不是第一次出现。前几年大火的综艺《乐队的夏天》中也用了“乐队”这样的词。不同的是,起码“乐队”这个词更加明确,不至于导致过多争议,但《声生不息》选择了略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且本身存在争议的词作为立足点。

然而选择了这个词来支撑节目根本,那么也就奠定了这个节目的基调,必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然后谈谈这档节目的政治性。

在他们短短八个字的节目概述里,如果说“港乐”令人觉得不明所以,那么“献礼” 这两个字绝对是无可争议。

在节目未开播时就已经搬来了林郑月娥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来站台,在节目的介绍中还不忘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这可是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企划的节目哦。

然而这档在芒果台播出的节目,底子还是娱乐性的,给人感觉就像是《披荆斩棘的哥哥》最佳卖点是大湾区哥哥们的搞笑日常,就显得别扭又突兀。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大学时期的大创项目,总是要在前面加一些不明所以的环境分析。在歌颂大环境的同时,大家都明白这前后毫无关系,越写越觉得这个项目完蛋了。

既然谈到了政治,那无可避免要谈到被阉割。

为了避免争议,节目组选择了一种很讨巧的方法。比如几乎没有被提到过千禧年代之后的香港流行音乐,即使那同样是一辈人的回忆;又比如说,这些曾经在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在这里被无声无息的抹去了,比如林夕,比如黄伟文,比如达明......或者更多。

好像只有类似于“三王一后”“古惑仔”之类的集体回忆才配称得上是他们口中的”港乐“。

为此,我只能以张敬轩的《断点》来回应节目组,“短开的感情线,我不要做断点。”

先导片说“ 港乐铿锵 ”,我却想到了香港电台的纪录片节目《铿锵集》,这部纪录片内容围绕香港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民生、弱势社群、中国现况、国际视野等,议题广泛。

B站@文文5201314

香港流行音乐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只有节目里所展现的“伟正光”一面。可以说,反应社会现实,在选题上并不非黑即白正是其另一个可贵之处。

香港乐坛出现过很多反应社会现状的歌。除了大家熟知的《光辉岁月》还有《大懒堂》等等,也出现过讲述婚外情的歌曲,比如《无人之境》《洁身自好》或者《告白》

而这档节目对其的诠释只不过是只知其表罢了。

这也让人忍不住嘲笑,是不是精力全放在规避一些被简中网络屏蔽的名字上,从而不但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在小细节处也错漏百出。比如将作曲人郭伟亮Eric Kwok的名字写错,把《世间始终你好》误打成《世间始终有你》。

粤语歌博主@好大一只胖皮卡在微博中就一一列举过,这里我也就不一一累述了。

 这些小毛病,是最易被发现也最易被诟病的,因为它背后彰显的是一个节目组用心的程度。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大众对粤语歌或者说广东歌的了解本来就不深入,有那么一档节目能够向大众普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必为此吹毛求疵呢?

但吹毛求疵实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既然已经选择消费情怀来换取流量,那么也请认真对待,起码要做到尊重事实,认真校对,而不是靠几个专家挂名,喊几句好听口号。

如果做不到,就应当做好随时被指责的准备。

 

二 吃饭的人

上面也有讲,因为港乐这个词实在不清不楚,所以在标题中我从黄霑处援引了一个意思可能相近的词,“香港流行音乐”。

下面我要讨论的,就是这档节目对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

当然有时我的讨论范围也不单单是香港,还包括其他粤语地区,多少也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或者像骂《声生不息》一样骂我们。

对于这个节目是否能够推动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似乎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节目的定位是“怀旧的”并不是“传承性的”,正如我在上面所说,它是阉割了一部分年代的。

这也就导致了它的受众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导致它吸引不到真正的粤语歌迷,它所吸引到的观众,大部分是带有怀旧情节的人,然而这部分人大多不怎么关注新世代。或者说他们可能会因为这档节目关注到Gigi或者Mike等人,但很难去深入观察香港歌坛的现状,很难实质上推动乐坛发展。

对于参演这个节目的歌手本人来说,功成名就的歌手无非就是起一个吉祥物的作用,很难相信她们以后还会有持续创作新作品的能力。

而新生代的Gigi和Mike丘比特,我也有点担忧。其实她们本身的存在是很符合“声生不息”这个词的。

尤其是Gigi,她的身上有很强烈的文化烙印,是通过香港本土选秀节目《声梦传奇》选拔出来的,这档节目在当时也激起了一点水花,当时在内陆的宣传点就是注重实力,是香港老式选秀的“背水一战”。

Gigi在获得冠军后,就遭到了TVB的热捧,现在在内地录制节目。年轻且没有“政治不正确”的危险,既是符合官方需要的正能量形象偶像,也相当讨内地观众的喜。

 言归正传,当她与杨千嬅合唱《勇》时,有那么一刻我是为之感动的。一位出名已久的女歌手合唱与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初出道小孩合唱经典曲目,在此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合作这么简单,是某些东西好像真的在传承的感觉。

有那么一刻,我真的相信了“声生不息”。

一些碎碎念微博,@彭羚 什么时候出来唱歌

但无论是Gigi还是Mike比卡丘,他们都更像一个歌手,而不是创作者,更像是一个被流水线包装好的商品。

当然,商品化并不是问题。在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中,我们默认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里,很多歌手同样都是被香港唱片工业流水线包装出来的。

不同的是,他们更加可能会成为一个北上的歌手。当香港歌手脱离了原有的生长环境,她们是否能创作出具有香港特色的歌。

我会担心Gigi只是成为一个“在内务工”的歌手。

我们假设,当新一代的香港歌手沉浸在内娱中时,会不会就被观众忘记了生长地,就像我们常常忘记王菲其实是北京人一样。

况且内娱实在很像漩涡,是很吞噬灵气的。

有人问,对于其他的粤语歌手来说,这会不会是一个机遇。

我只能说有可能,比如陈僖仪就因为Gigi翻唱的《蜚蜚》受到了关注,但另人难过的是,这位我同样很喜爱的女歌手2013年4月17日驾驶私家车在油麻地发生车祸,送院后不治身亡。

但我也相信,也许因为这档节目而受到关注的香港年轻歌手们,她不会是最后一个。

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原有的香港,或者广东乐坛的生态被破坏。

当大家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了新的香港歌手之后,会不会在意他们的标准去评判那些歌手,拿着放大镜去看,发现不合他们心意之处就出击,像当初的谢安琪,张敬轩一样。

又或者,大家通过这档节目约定俗成了香港乐坛就是这样。那些原用的香港歌手被贴上非主流的标签,被排挤,生存渐难。

这档节目是机遇吗?

我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我只能对我的搭档说,不如我们别搞社论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东西了,去搞“港乐”吧,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机遇。

(不过菜我真的有一个自留地公众号@膝头哥不吃辣椒酱,写点香港流行文化和生活琐碎)


三 做留下来的人

这档节目会让我联想到《乐队的夏天》,甚至是更早期的《中国有嘻哈》,都是掀起一股潮流又迅速褪去。

浪潮的来去似乎是很快的,嘻哈的热潮还在眼前,pgone的丑闻还历历在目,乐夏的浪潮允许持续地更久,不过似乎也就局限于那么几支乐队罢了。

到了《声生不息》这里,节目播到第三期,林郑月娥就已经下了台,而我身边的朋友对这档节目的讨论度也肉眼可见地下降了,就像当初的《浪姐》,轰轰烈烈的开场,无声无息的扑街。

这些琐碎的小事都令我怀疑起这档节目能够给粤语歌坛带来的影响。况且,我亦不认为粤语歌坛能够承接住这个机遇。

黄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中写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声音”。

这可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的前世。黄霑的意思是“任何品种的音乐无论多么受欢迎,过了一段时间受欢迎的程度便自然而然的转弱”

而当一种香港音乐缺乏向外输出的能力时。并不一定说大家创作出来的歌曲比不上当下流行的,也许是因为大众的不需要,或者种种原因,就像卢巧音《哲学家》里面唱的“在这负能量时代,多开通的想法都配你不起。”

只是,歌迷哪怕只能够以此多一个,也是好的。

在《声生不息》开播的同一天,香江的另一岸《chill club推介榜 年度推介21\22》也在同时进行中,香港著名作词人黄伟文在获得年度填词人后,获奖感言是。

“以后我们无论在宇宙的那一个角落,只要继续做广东歌,听广东歌,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不受干扰,自给自足的广东歌元宇宙”

我想这也映射了广东歌,或者说香港流行音乐的现状,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遇到的状况。

但即使可能相当一段时间内粤语歌难以向外扩张,恢复到人人传送的盛世时期,但我们相信这片土地,这些本土歌手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力,能够令音乐延续。

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小角落里,歌还在一直唱。

《声生不息》开播不久后,粤语歌博主@好大一只胖皮卡发了一篇微博,其中有一句很打动我,他说“都要为自己喜欢和坚守的做‘留下来的人’”。

话都被他说完了,那我只能说。

“希望我喜爱的歌手们都有饭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