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全明星辯論會
已經很久沒有完整的看一個電視節目了,以這點來說,也許這個節目有很多風風雨雨,但會讓人看完某種程度上就已經算成功了?只是另一方面,強調想要讓人學會好好說話,或者是期待能推廣辯論的理性、邏輯、思辯技巧的節目,結果觀眾看完還是在那邊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隊伍與辯手而去攻擊打壓對手,那這個節目也的確挺失敗。
不諱言我會看這個節目是衝著凱莉、賀瓏、黃豪平看的,能做個單口喜劇演員,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說話要很厲害。台灣喜劇圈與外界的爭議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跟這些人一對一正面交鋒,我也蠻好奇有多少人能挺過一輪。
但有趣的是我也不是在電視上看,而是觀看每周稍晚的 YT 重播,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碰撞」這個節目一開始的賣點之一來看,我想策略是成功的,不過節目中有提到以前電視節目在慶祝收視率破 20,現在這個節目在討論收視率破一的慶功,之前看日、韓劇常常是收視率十幾、二十甚至破四十在跑,但台灣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個位數掙扎,十年前的(我到現在還沒看過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也是在2、3間徘徊,最終集才有5,這之間的變化大概也是帶動台灣傳統媒體試圖轉型最大的動力。只是到底「轉」了多少,或許是非常見仁見智的問題。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以節目內容來說,其實有個很微妙的定義問題是整個節目從頭到尾都沒有解釋清楚,以至於由此產生非常多爭議的地方,那就是從第一集評審長陶晶瑩所說的:「希望大家能學會如何『好好說話』」的「好好」。甚至於直到總冠軍戰的最後一題「會說話是不是待人處事的關鍵」,兩隊感覺上也都沒有對好好說話有充分定義。於此定義上的分歧,陶晶瑩為首的評審團很明顯的偏向感性層面解讀,而辯手甚至是觀眾基於這是個「辯論比賽」的原因,而偏向理性層面的解讀,結果無形間成為一場觀眾與評審團的戰爭,說實在整季節目播映過程中我覺得最無辜的是黑白兩隊的辯手與隊長。
黑隊在黃豪平的帶領下,打得很漂亮。整季從議題切入角度、方向選擇、乃至於每場議題的棒次編排,都可以感受到「戰術」的運用。扣除對議題或辯手論述內容感不感興趣,但每次黑隊在各種調度上的切換是我覺得最有看頭的地方,雖然到後期可以感受到因為輸贏的壓力而有點趨於保守,但因為黑隊選手的個人風格強烈,所以也還是蠻常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觀點。
白隊相較之下有點太平淡。我很沒來由地會先入為主認為白隊整體風格是試圖走穩紮穩打的路線,即使隊伍中有個節目下很衝的凱莉,但她在辯論場上也沒有把這一面展現出來,或許是因為隊伍中有侯昌明跟馬力歐才讓我有這種強烈的感覺吧。而陳芳語本身有太多不利因素,導致她擔任隊長有很強烈施展不開手腳的感覺,其實我覺得如果她下去當辯手可能反而會有不錯的表現。
之所以覺得黑白兩隊無辜,是因為看了十二集,也或多或少看了三個月以來的網路評論。很久以前我就覺得觀眾會自然而然的將正邪立場投射進作品中,好像人們在看一部電影、戲劇、乃至於節目時,第一件事情是選邊站好、挑好敵人與大魔王。在《全明星辯論會》中,因為評審團的手有點伸展過頭,而視覺效果上黑隊各種凌厲的言詞攻勢,加上每個人一站上來你就能預期他的發言方向的強烈個人風格,對比白隊太溫和、試圖四兩撥千斤的整體戰略,很容易給人「黑隊比較吸睛」的印象,再加上白隊求穩、較感性的風格比較受評審團青睞,所以在很多場比賽給人有偏袒白隊的感覺。前述講到節目開始演變成觀眾與評審團的戰爭,於是支持黑隊的觀眾自然而然開始對評審團偏好的白隊看不順眼,網路評論就變成或攻擊白隊辯手、隊長,或攻擊節目中有爭議言論的辯手。但節目本身應該是最重要的對於議題的思辯,卻完全不在討論重心裡。
至於評審團,老實說以冷漠一點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那是一個不算問題的問題。的確評審團找的都是演藝界前輩,但他們並沒有辯論專業,整場檯面上唯一有辯論專業的賈培德只是顧問。可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仍然覺得,就如我記得節目前幾集說的,辯論比賽要能讓自己的論點被評審接受,即便你的正論聽起來像歪理,但只要能讓評審聽進去就是勝利,而且德仔事後在自己的節目也有說,其實大家把他的光環疊太滿了,他也有很多漏失或錯過的地方,如果是一般比賽他也是會被抨擊的。我一直覺得評審的專業度是一回事,但要是你對自己的言論沒有足以打動評審的信心,那還上場跟人家比甚麼賽呢?所以也許節目常常被虧說是「說服陶晶瑩大賽」,但,那又如何?
況且,說到底這終究是一場大秀。說是秀、是綜藝節目,並沒有貶低這個節目。綜藝也要參與其中的人認真才會好看,如果每個人都只是進去打卡上下班,早早放推,老實說觀眾也根本懶得評論懶得罵,時間這麼多有更多選擇可以看。其實我一開始也是蠻認真在看節目,認真跟著辯手表現看戰術運用分進合擊,只是當初期大概三、四集我知道節目是預錄,所謂的評論其實不見得能影響節目內容多少時,氣氛就有點冷卻下來了,而節目真正搶到版面的七、八集一路到第十集,我有種火點起來瞬間被潑熄的感覺。
這麼說吧,前幾周我心中有個陰謀論。雖然辯手們都說節目沒有腳本,每次論述都是硬梆梆的花時間構築的成果,我也相信這件事情,但同時我也覺得節目在大方向上是有個腳本的。在不清楚電視節目剪接編排的流程下,我一開始在想該不會整套節目早就剪好放著了?但看後來的發展,我想如果這麼早就安排好,那製作單位也太料事如神,這樣的才能當節目製作太可惜了。後來聽了節目接近尾聲相關參賽者的一些訪談,原來節目錄製過程就已經有很大量的素材可供使用,所以正常情況大概是製作單位根據節目播出後的反應來挑選素材剪出下一集與安排後續風向。而認知到這一點時,不諱言是覺得蠻丟臉和自己可笑,隨節目效果起伏的心情波動,不過只是精心剪輯後的操弄,看似透明卻謎霧重重的計分方式成為塑造雙方拉鋸情勢的工具。
其實啊,為什麼人心最不能接受的錯是欺騙、背叛?因為另一方面讓人怒火中燒又說不出口的是不想承認自己的傻。賀瓏在節目與輿論中被塑造成邪惡的反派,但聽完他在百靈果的訪談,與他的準備程度相較,真的會以這些片面言論造成的打擊為他感到不值。如果還要再「換個角度」的臆測這是不是也是個局,那也只能說人生在世實在是太累了,也難怪人到最後終究會走向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
節目播完了,有沒有帶來甚麼?或許能讓我自始至終都覺得有趣的,是站上辯論台,你就必須先暫時相信你現在要站的立場,真心以這個角度出發去塑造你的世界觀,闡述你的言論,出現遲疑或抗拒就是落敗。而這樣情況反覆的演練,成功的話,或許最後能結出的是名為「同理心」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