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與否,取決於角度──以《尚氣》為例
早在《尚氣》演員名單公佈後,大家基本上都是覺得,(註一)劉思慕的長相不出眾,何以成爲主角?然後開始滲進了政治問題,令這套電影兩邊不討好。我在想,網民對劉思慕的嘲諷,有多少是純粹不喜歡他的長相,有多少是跟政治有關係?如果因爲政治問題,覺得電影公司有獻媚的行爲,繼而譏諷一切與這部電影有關的事情,那是另話。可是如果跟政治無關,覺得劉思慕長得像某領導人而取笑他,那就挺無辜。
除了覺得劉思慕長得像某人,網絡還有另一種批評聲音:選角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觀,加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本是學術詞語,現在大衆普遍使用。可是跟「歧視」、「物化」、「凝視」等詞語一樣,給我的感覺就是在一般討論中的使用不嚴謹,因而造成許多爭議。
有兩件事我要事先承認。第一,我沒有到踏足西方國家,所以談歧視問題難免變成「站着說話不腰疼」;第二,某些時候我對某些事情比較寬容。
- 如果,西方劇組真的覺得劉思慕和Awkwafina這種華裔面孔好看,那麼問題在哪裏?頂多覺得搞笑,就像有指唐朝人喜歡體型豐滿,我們未必能夠理解。(註二)
- 如果,西方劇組認知裏的華人就是劉思慕和Awkwafina這樣,他們並不知道華人還有很多種面孔,對華人的認知太少了。那麽,「刻板印象」的指控似乎成立。可是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問題仍在於:他們有沒有惡意或造成負面影響?
舉例說,劇組認為華人就是眼睛小,所以選了眼睛小的演員當主角(甚至覺得如果主角眼睛不夠小,就不像華人了,也就是不符合他們心目中華人的形象。)這樣站在公平性上有問題,因為扼殺其他華人的參演機會。如果認為劇組刻意這樣選角,藉此侮辱華人,這樣的指控就是更嚴重。不過在我看來是沒有這重意思的。
如果劇組無意侮辱華人,但西方社會喜歡取笑華人眼睛小。當電影選了眼睛小的人參演,加深了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更加覺得華人就是眼睛小,這樣似乎也不太好。可是問題在於,如果有一個眼睛小的人演技很好,也很適合相關角色,我們應該爲了避免加深刻板印象,而不給予參演機會嗎?
老實說,我最初看到Awkwafina參演,也難免覺得:西方人眼裏的華裔女性就只有這種面孔嗎?可是看畢電影,便會覺得Awkwafina非常適合Katy一角。
還在其他許多類型的選角上都有這個問題。例如避免加深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就不讓符合傳統審美的女性參演,而刻意選擇打破傳統女性形象的演員?這恐怕又變成另一種不公平。可是往往有人提出時,便會被另一方人質疑「你們不過是害怕自己的既人利益受損」。
事實上,《尚氣》裏面還有許多符合華人審美觀的角色。我不肯定大家對飾演夏靈的張夢兒評價如何。但如果說,劉思慕和Awkwafina加深西方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那麼梁朝偉和陳法拉又如何?總算是讓西方觀眾看到不同的華人面孔吧?
最初看到大家取笑劉思慕長得像路人,我倒覺得這樣挺好,長得普通也可以成為主角,成為英雄。(雖然後來人們看過電影後,開始覺得其實是海報拍得差。)也就是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影不是打破大家對英雄的刻版印象嗎?
電影開首,劉思慕飾演的尚氣駕駛名車,正想說感覺不合襯。(當然,硬要說的話,也可以算這是定型,甚至歧視:誰說長得帥才可以駛名車?)下一個鏡頭,馬上交代尚氣只是「代客泊車」。我很喜歡這個設定:觀眾覺得劉思慕飾演的尚氣不像英雄,「穿龍袍不像太子」。但其實在故事中,尚氣起初確實不是英雄,和Awkwafina二個被認為不務正業、無上進心、浪費才能。到旅程結束後,二人平凡的人搖身一變肩負起英雄的使命。我還是挺容易因為這種成長冒險故事而感到振奮。
不過,我是個特別喜歡照反調的人。如果電影公司高調地宣傳說,為了令英雄變得多元,故意選個長相普通的人,甚至高舉平權旗幟,我會很抗拒,例如《永恆族》。
註一:我所看到的網上討論是以中文為主,沒怎麼看外國的評論。
註二:這裏又有問題。如果提倡尊重多元,其實連「覺得搞笑」也是不正確的事情,因爲是不尊重。不過我覺得在目前來説可能太嚴苛,最終無助傳遞本來屬於正確、值得推廣的信息。放諸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價值觀的改變需要按部就班:(1)最初人們對某件事有惡意、鄙視、偏見;(2)後來變成沒什麽惡意,不過還是會拿來開玩笑;(3)到最後發現連開玩笑也不太好。在我看來這是正常的演變過程。可是在進步者眼裏,階段(1)跟階段(2)沒有分別,結果處於階段(2)的人受到的批評跟階段(1)的人一樣,就會心生不忿,覺得被過分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