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好好地看看它
一早醒来打开微博,就看到某专家声称动态清零是上海抗议最佳选择,不禁哑然。让我困惑的不是在如此无望的局面依然坚持当前的防疫方案,而是为什么在专家的通篇讲话中,没有统计数据,没有逻辑论证,没有跨国比对,没有样本描述,只有重复堆砌的空洞陈述。坚持动态清零或是任何一个其他的政策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讨论和思辨而不是感性的质询和争论,因为每一个政策和律令的背后承载的是千千万万个个人和家庭的生死存亡和悲欢离合。在本文中,我会罗列当前围绕防疫政策的言论中存在的逻辑谬误。
1. 动态清零是最佳选择,因为会出现大量的重症患者和死亡。
乍看之下,这句话的因果关系并没有错,用死亡人数作为理论依据似乎是无可辩驳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死亡人数和潜在传染人群的基数是成正比的。换言之,感染人数越少,死亡人数就越少。由此来看,为了最小化死亡和重症的人数,应该采取尽可能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政策。
但是,请记住,最理想的政策并不是最小化死亡人数,而是将社会利益最大化,至于如何定义利益没有唯一的模板,只能尽可能严谨地做出推论。为什么说,社会利益不等同于死亡人数,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考虑:
Ø 由于建立方舱,管理封锁的社区调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患有慢性病,基础疾病和需要定期采购药品接受治疗的人员所受的负面影响。他们不仅会延误治疗,甚至会因为常规医疗服务关停而死亡。
Ø 因为突发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
Ø 因为缺乏物资挨饿受冻,无法回家的人群
Ø 因为城市封锁而破产的企业
Ø 因为供应链中断而无法继续生产生活用品和药品的企业
Ø 断供断贷的人群
Ø 经济活动停止运行造成的大规模失业,负面的传导效应引发的更大的经济危机
在媒体上,我们常常听到“生命至上”的说法,看起来在疫情的背景下讨论经济成本是一件不近人情的事。一方面是对的,因为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政策制定靠的不是人情世故,而是冷静的分析。另一方面,死亡只有一瞬间,但是只要你活着,哪怕只有一天,银行的还款日期都不会为你延长,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是不相信眼泪的。生命的存活本身就离不开金钱,如果没有收入,那么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遑论感染救治。
当我们在两个或多个政策之间进行抉择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政策背后所有的机会成本和利弊,采用可量化,可度量的数据,并建立完善的思考框架。在此过程中固然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比如如何量化道德方面的问题。是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等同,还是要优先考虑那些社会边缘人群或是患病风险更高的人群?应该全力救治中青年,还是将资源侧重于脆弱的中老年群体?关于这一点,伦敦政经学院的学者曾经围绕疫情道德方面的议题展开讨论并写下长篇的学术论文。这类决策无疑是最残酷的,无论采取哪一方方案,都意味着某个群体的牺牲和死亡。在这样残酷的公共健康危机面前,我们没有退路,必须直面残酷并为此承担一切的后果,但前提是,我们要用理性博弈,而不是采用片面单一的感性分析,摒弃严谨的学术考证。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我们认为死亡人数是唯一公允的考量标准,那么当前的政策就一定是最有效的控制病毒传播的方式吗?在宣布隔离之前的全城抢购,封锁之后方舱内的交叉感染,大规模做核酸过程中的人员聚集,去方舱的运送途中的感染可能,因为方舱数量不够,医疗挤兑造成的事实居家隔离......在论证当前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之前,仅仅是不断重申政策的重要性似乎没有任何公信力可言。
2. 如果放开会导致医疗系统挤兑
导致挤兑的或许不是放开与否,而是当前不合理的管控措施本身。全市核酸排查和方舱的管理都调用了大量的医疗人员,使得常规医疗服务没有足够的人手,造成有其他就诊需求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医务人员连轴转更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导致院内感染,然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他们一旦转阳就要马上去方舱隔离,造成医院空心化并迅速丧失救治能力。方舱内几个健步如飞的阳性患者抬着倒下的医生已经能充分说明问题。将资源倾斜在大量无症状和轻症患者身上只会进一步加重医疗体系的负担,无法救治最需要资源的高风险人群。
BBC中文的一篇关于香港防疫的报道中提到,造成医疗挤兑的一个原因是私人诊所不接诊阳性患者,所以大量患者被迫涌入公立医院看诊。以下是部分摘录:
“患者可以求助私家醫生或醫院?可惜的是香港的多家私家醫院已表明拒絶接待所有新冠患者,並把發現的所有個案轉介公立醫院。”
“對於上班族來說,他們需要求醫的另一個原因,是需要病假證明——香港許多公司提供彈性安排措施,讓員工只需提供快篩結果便能夠領取病假;但也有很多公司需要當局一紙證明,這些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最後也是被迫前往公立醫院的急診室。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增加了公共醫療體系的壓力。”
“要得到當局的一紙或一則簡訊證明,需要很大的耐性,在我發病初期,香港政府並未承認市面買到的快速病毒測試劑的結果,當局建議自行檢測呈陽性的患者,要自我隔離,並委託健康親友到指定地點取得深喉唾液樣本收集瓶,再在特定時間交回收收集瓶的地點,由當局檢測後判斷該名患者是否確診和繼續追蹤隔離工作。”
我曾经在香港留学,也去过当地的私人诊所就诊。事实上,香港的私人诊疗体系相当发达,商场闹市随处可见私人医生开的门面,从牙科到物理治疗,应有尽有。而医师都有正规的经营执照,有很多曾在英国,澳洲等国家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有相关从业经历。我在一家私人牙科洗过牙,为我洗牙的是一位港大毕业的年轻医师,他全程都很耐心并给了我一些关于牙周病防治的专业意见。还有一回,因为感冒造成耳痛去私人诊所就诊,医生针对我的感冒症状配了几种药片,有专门缓解疼痛的药片也有对症鼻塞和咳嗽的药片,诊疗过程和药品的选择和美国十分接近。在我候诊的时候,我与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聊天,她说从小孩出生发烧感冒都找私人医生就诊,非常信任这位医师,虽然费用比公立高一些,但是整体的服务质量也更好。可以想见,私人诊所不能够接诊普通的阳性患者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出现公立系统崩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是否放开,而在于我们如何设计并制定新冠的诊治流程。当前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 普及抗原自测并建立分级医疗体系:没有症状的患者自觉居家观察,出现症状的可以直接在互联网医院问诊,在电商平台上申请处方药,无需去线下医院就诊。如果症状加重,依据程度轻微,引流到社区卫生中心,二甲或三甲进行就诊,加强社区医院的救治能力和医疗器械的配备。
2. 推出居家隔离指南:油管up主“金姐在日本”是一位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中国女性。她近期和网友分享了一家三口人确诊新冠以后的康复过程。全程他们通过医疗热线向当地医院汇报健康情况,自行居家隔离。她让未感染的公公在独立的房间隔离,每天订麦当劳等快餐,减少接触并避免病毒通过餐具传播,同时单独处理有污染的生活垃圾,并放到指定场所。当家庭内出现感染,如何避免家庭内传播,如何保证正常的生活物资采买,如何处理阳性感染者的生活垃圾,避免社区传播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
3. 做好科普教育和心理疏导,降低人们的心理恐慌:长期的社区封锁和隔离措施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惧,并造成不必要的挤兑。无论是医疗还是经济危机,挤兑的发生大多是出于恐慌,而不是人们真的需要得到资源。如果多数人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病毒,并且了解感染的症状和诊疗过程,提高防范意识,那么带给医疗系统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
3. 放开会是为了长期的经济活动
如果你想要清理河流,是把河流拦截,往里面洒清洁剂,还是让水体自然流动,通过治理水域周围的生态来维护水资源?不流动的水体注定是死水一潭,而企业也是一样。企业需要的是流动性,经济体亦然。没有持续的现金流,企业会面临关停倒闭的危机,再怎么减轻税收,如果没有可缴税的营收进账也无济于事。对于企业来说,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每月依然要付十几万的房租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他们当然想要等到曙光降临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已经等不到了。
如果数据和事实都向我们证明,除了当前的管控措施我们无路可走,那么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社会付出的经济代价并对生活受到影响的人群做出补偿。无论是向失业和低收入群体发放生活补助,还是对房贷和商贷展期并减免利息,至少要确保普罗大众能够生存下去,而不是在病毒和生活的双重夹击下无声地凋零。
让人战栗的不是新冠,而是恐惧本身。在我们被阳性的粗体黑字恫吓得惊慌失措时候,请镇定下来,好好地看看困扰我们的究竟是什么?病毒不是绝症,也不是鬼影,它是一个需要用科学的眼光认真对待的医学现象。它不是无所不在的魅影,也不是无声无形,随时准备终结性命的超现实物体。如果我们决心要在现实中将它击溃,那么请至少鼓起勇气直面它,好好地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它是一个病毒,不是末日的丧钟。
参考链接: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336
封面图片:
bin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