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我的情緒去哪兒了?拾回情緒之路
1. 《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在說什麼?
本書在幫助那些「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拾回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我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看過書友分享《童年情感忽視》,發現我自己也有相同困擾,所以直接買了實戰篇回來(我是實作派XD)。
2. 所以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是童年時,雙親沒有對你的情感做出充分的回應,通常這樣的雙親同樣存在童年情感忽視。
也許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在親密關係中覺得空虛或寂寞、缺乏感情上的親密度與熱情、逃避衝突、隱藏或壓抑脆弱⋯⋯
我成長在一個無法容忍負面情緒的家庭,我們的不討論難過感受,甚至連正面感受也不能太強烈,但是我的家人給予我足夠的物質與學習資源,我之前並不覺得這有太大的問題。
3. 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點怪?
大概是國中,家裡經歷了重大變故,我深深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我把我的難過、憂傷、痛苦、恐懼全都放到潘朵拉的盒子裡。
但偶爾又希望有人能理解,所以就用一種間接又奇怪的方式表達我的難受,在旁人看來,大概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模樣(但當時的我真的很痛苦),我覺得creep這首歌有幾句特別能表達當時的心情: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可是大家知道嗎?人是沒辦法選擇性壓抑情感的,當我壓抑負面情緒的同時,我把其他快樂、平靜的情緒也一起壓抑了,於是我無法感受幸福,也無法丟掉不知道源頭在哪的焦慮。
4. 拾回自己的感受之路
4-1. 一場意外,也是契機
但是這樣的我也想獲得幸福,我忘不掉經歷車禍後,那次諮商爆哭的我說:「我能活下來真好,我的生命真的好重要,我好想活下去,我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如果我的生命在那天就結束了,我會有好多遺憾,我還沒練好那首我很愛的曲子、我還沒真正的了解自己、還沒找到自己的夢想、還沒接納自己的黑暗、還沒創作我想表達的藝術(咦,原來我想當藝術創作者?)
那次的經驗讓我直面自己內心的感受,開始踏上拾回情緒之路,我傾聽了內心,調整了很多生活的方式,也對自己之前訂出的規則做了很多妥協,給予自己更多彈性。
4-2. 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天我哥哥在我下班的路上打電話來,就在他要掛斷的時候,我對他說:「可是我現在一個人走路好無聊。」,於是他就陪我聊到我走回宿舍。
後來我仔細思考,也許當時我最想說的是:「可以陪我聊到我回家嗎?」,但是我用了一種迂迴的方式提出我的需求,我好像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我對於自己有需求這件事感受反感?
4-3. 行動派?理性派?噢,我是雜亂派
傾聽了內心後我發現,我的內心簡直煩到不行(好的那種),我的內心通常至少有兩種聲音,理性的聲音與感性的聲音。
理性的聲音,他幫我分析利弊、有時候會阻止我做出新的嘗試,或是駁回我的感受;感性的聲音,會叫我衝動購物、會叫我快點做些新嘗試、會給我五彩斑斕的感受(不論痛苦或快樂)。
所以有人說我是行動派,因為他看見感性的我總是念叨的想做什麼就去做;也有人說我是理性派,因為他看見我分析利弊、規劃自己的人生,但是不論是哪個,都是我的一部份,都沒有對錯,內心的聲音沒有錯,但是要能分辨恐懼。
我一開始覺得理性的阻止就是恐懼未知、感性的衝動就是勇氣,但是不完全是這樣,有時候理性的阻止是認真的分析過優先順序,感性的衝動背後則是我的恐懼與焦慮,就拿最近在研究穿搭的我來說好了,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門「個人形象規劃的」課程,當時當然是內心又掀起一場激烈的(?)討論。
理性的聲音:「最近報名了太多課程,這個課程雖然也不錯,不過優先次序不在那麼前面,把這個課程往後排吧!」
感性的聲音:「去試啊,就當自己的生日禮物,而且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研究穿搭的時間,還能看起來更有精神!」
我仔細思考後,我認為這個課程確實不錯,但是現在比起我的形象外貌,我更想做的是了解自己。要展示什麼形象,取決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算對方能根據我的外貌條件找出適合我的穿搭,但是對方不知道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在我的理性中看到冷靜分析,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我的感性中看到我對外貌的些許焦慮,所以我決定繼續探索自己,以及找到外貌焦慮背後的原因。
5. 給我的影響
我天真的以為看完這本書,我就能用一堆步驟解決問題,當然,這只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完整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尤其在職場上,還是會想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過我開始練習讓這些感受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我想寫文章也是一種方式吧。
現在的我還是脆弱的、雜亂的,但是擁有這些情感才是真實的我,也許我的父母無法回應我的情感,甚至他們也不曾擁有,但是現在的我有能力能夠試著找回情感
對過去的我來說「正確答案」是我的安全感,我總想從書中、從別人的經驗中找答案,找出可以遵循的步驟,但感受比這些都真實,所以我這次的心得就不分享書中提到的方法,而是我的經驗,如果大家對於書中的內容有興趣也可以找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