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是一場選擇性的透明 - 我為什麼要用更容易識別本尊的筆名發文?
我是誰很重要嗎?但我偏要讓妳知道
其實這是故意的。
我恨不得有人能發現這裡,我期待有一天,要是妳能對號入座,指認我正在說妳的壞話,那就好了!可是妳絕對做不到,因為妳不敢承認自己是故事裡的壞人,總是扭扭捏捏的只會在背後放箭。
對的,我說的就是妳,向同事宣傳我的馬特市的網址,我也真是榮幸,這個空間有幸被轉傳點閱!
妳會慶幸我沒有在辦公室對妳直接出一口惡氣,我在這裡發文是我對妳的仁慈,我想沒有見識過人能夠有多瘋,就千萬不要測試人的底線。
嗨妳好👋!我正大光明的在這裡,寫了很多文章賺點閱率,如果情節不夠過分、感受不夠強烈、推薦的論點不夠真摯,文字還沒有人看,真是多虧了妳。要是想要再誇大的惡意宣傳,我大可以在以妳為藍本的各個地方添墨加彩,而我的筆名可以再隱諱一點,這樣就可以更肆無忌憚的寫下詛咒,可是我選擇真實透明,這樣我才不會為了一個又一個的謊去圓,就像是沒能力的人,只能在一個又一個牛皮吹破後去補丁。
筆名這件事,是每次登入一個新平台要做的思考。
如果寫作純粹是個人的抒發,那麼,筆名的意義不過是一張可有可無的面具。然而,如果文字需要讀者、需要市場、需要某種影響力,那麼筆名就成了一個標誌,一個方便被記住的符號,就看妳多有勇氣不怕被順藤摸瓜的現身。
如果這裡是樹洞,所有的秘密只是暫時被存放在黑暗裡,總有一天,樹會被砍下來做成笛子吹成歌。那也得要是我的編曲夠好聽,才能吸引到妳成為我的一個觀眾,被我的文字爆擊了心臟。
不然對素昧平生的筆友,我在哪裡工作、我是誰,很重要嗎?
在更大的世界來說,這一切都只是背景。我的負能量的前同事也打算開設podcast,卻覺得職場鬼故事要是太過於私人,引起不了共鳴,所以沒開。其實真正重要的是怎麼說故事,要是寫的東西沒市場,那我的指涉也沒有意義。
這世界的運行規則就是這樣,話語權不是天生的,必須透過被看見、被認可,才能擁有真正的分量。所以,我開始慎重地選擇發表的內容,開始小心翼翼地平衡表達與風險,不是為了迎合,而是為了讓自己不被不必要的爛事拖累。
這世道本來就這樣。
如果妳不是壞女人,又何必擔心自己的姿態會被復刻成醜陋的模樣,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流傳?
故事裡的人影像極了妳,那可能不是巧合,而是剛剛好。
如果不是心裡有鬼,又怎會害怕別人怎麼看妳?或是被人發現妳的醜陋樣貌?
如果妳不害怕別人知道真相,妳又何必防備自己被寫進故事裡?
如果妳會發現這些話句句擊中妳,如果妳驚覺我猜中妳的小心思小詭計,如果妳忽然害怕,擔心別人會順著筆跡找到妳, ——那不正好證明了一件事?
不是我在針對妳,而是妳心裡清楚,妳自己確實做過這些事,也動了這些意圖。
筆名只是個代號,而故事才是現實的倒影。
每次終於知道身邊的朋友是某某作家,我也不會特別防備,完全不擔心自己的言行哪天被寫進書裡,成為甚麼呈堂證供。畢竟,每個人的故事,在不同的眼裡,都是不同的版本。如果真的被寫了,那也是某種程度的記錄,甚至可能是一場重要文學經典。
我幻想過,其實我隔壁鄰居是一個作家,跟我老公吵架吵到不可開交的時候,我甚至也期待,我的無理取鬧會不會被寫進去?想看看自己在別人的筆下會是什麼模樣。
不服來辯!畢竟,我是一個好勝的人。
只是我漸漸體會輸贏意義不大,爭贏了一局又如何,也許我輸的是下一場棋局,人生的比賽是要比到最後的,重點是我在我的主場發揮我的主場優勢,享受著過程,包括我的書寫、敲下一字一句的快感。
何必呢?過河拆橋後,妳怎麼沒有想到會變成這樣?
有些人背叛了關係,卻又害怕被舊識識破,擔心世界用他們曾經給過別人的刀來反刺他們自己。
但世界沒有那麼殘忍,世界只是公正而已。
做了什麼事,還怕?真正可怕的不是被看見,而是看見自己後,連自己都無法接受那個樣子
世界的規則不只是「可以說」或「不能說」這麼簡單,而是「怎麼說」才是生存之道。
發文前,我會審核自己;但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想表達得恰如其分。這不是文字獄,也不是自我審查,這是生存法則。
這裡不是無人之境,每一個字都可能被讀到、被解讀、被擴大、被曲解,然後在某一天,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不以為意,覺得只要心安理得,何須害怕?可後來才發現,世界運行的方式,從來不是這麼純粹。
這裡是樹洞,總有一天,會變成笛子,被吹成歌。可那首歌,會是自己編的旋律,還是被他人強行改編的版本? 我想我會爭取主導權的。
在一次前輩因為臉書發文而被請辭的事件(當然發文只是最後一個稻草),我被提醒過:那你會發文嗎?我當下回覆是我不會發公司機密內容,但我想我還是會發文的,做過的事我坦蕩蕩,就像我承認我自己在這裡,不像妳害怕被提起。
我想寫的,遠遠還沒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