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魂不到關山難
漢唐,乃中國的盛世,尤其是「唐」,文功武治,近悅遠來,是一光輝燦爛的年代,至今「唐人」還是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稱呼!近數百年來,遠渡重洋,散播五湖四海的華人,也以「唐山」為祖籍故土!
大陸熱播的唐劇「長安十二時辰」,不是一般的古裝劇,而是讓你穿越時空,重回千年前的繁盛大唐!不僅看到,聽到,聞到大唐,甚至那血脈深處,靈魂的震顫,也是心旌搖曳。
古裝劇題材多,但很難演的好,因為年久月深,很多史料無法還原,而近百年來,文化,古蹟,文物,傳承,破壞的尤其嚴重,要製作引發如「韓劇大長今似」的「韓流」,還看不出來大陸劇有此氣候,不過,這部「長安十二時辰」,讓人一新耳目,可能即將引領中國古裝劇的復古潮流,套句流行話,「丞相,起風啦!」
古裝劇,大部分只看一眼,就不想看,為什麼!因為看起來就是「現代人」在演「古裝」劇!違和感很重! 這部戲把這個違和感徹底抹除,讓你一眼就有興趣追劇!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李必」這個第二男主角!找一個這麼青澀的人來演,「現代人」演「古裝」劇的感覺又回來了!算是其中小小的「違和感」吧!
除了外景,服裝,打扮,用具等等,其中語言,用語是很重要的「復古」元素,裡面有些用語至今還留在方言中!
1.「阿爺」:客語 ia(rha, rhiia)-ngiong. (爺娘),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閩語還保留稱呼母親為「娘nia5」!
2. 「阿兄」:閩語保留。(王永慶先生過世時,王永在以八十多的老人,聲聲呼喚「阿兄」「阿兄啊」!令人動容!)
3. 「唱喏」:這個「喏」音,劇中是發「jia7」音!此字,文讀切音為「nia2」,我們來看客語,是「ia, rha」音,rh 接近 z,j 音! 粵語發「je5」音是上揚陽上聲。 甘字典的紀錄是「jia2」跟文讀切音「nia2」 很接近! 台語的「唱喏」,台日典的紀錄是「唱-hia7」跟「唱-jia7」,前者hia7是「額」的意思!後者才是發「喏」的音! 兩者應該同一源由:
- tshiunn3-hia7:雙手giâ到額頭ê敬禮。
- tshiunn3-jia7:拱(kióng)手行禮。
那麼為什麼劇中的發音要發接近「惹」音呢,因為康熙字典有紀錄:
惹:《唐韻》人(jin5)者(tsia2)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者成,𠀤音喏(jia6)。閩語陽上聲後世歸併於陰上或陽去聲,故有 jia2, jia7兩音的可能。
而中文字典也紀錄,喏,有兩個音ㄖㄜ ˇ,跟ㄋㄨ ㄛ ˋ,分別承續著中古切音的 nia2 跟 lok音!
所以,閩語遺留下來的音,是最接近唐朝時的發音!
續「長安十二時辰」,口語探討4,5,6集:
1. 浮浪子,按閩口語是 phu5-long3-kiann2.,特別造的閩方言字「囝」,其實就是「子」義! 「浮浪」一詞,遺留在日語中「浮浪者 ふろうしゃ」,在日據時代,台語將它接回來,作「浮浪貢」,意指無業遊民,無所事事的混混!「貢kong3」字有貶義,「那傢伙」的意思。(正字kong3, 「熕」,有火旁)
2. 劇中,對於不乾淨的地方用「腌臢」,應該用錯詞彙!這是在元明清之後才出現的書面字,較早出現的是「拉颯」,台語作「lah-sap」:
汙穢、雜亂。《晉書·卷二八·五行志中》:「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皮,衣被拉颯栖。』」也作「拉撒」、「垃圾」。這個詞也原汁原味的遺留在台語中!
這個詞彙起源可能與「齷齪」有關連!宋·陸游〈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短衣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另外還有ㄧ義:拘於瑣碎,限於狹隘。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唐·王勃〈秋日遊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也作「握齪」。 在台語也還有,「ak-tsak」引申為胸塊崔嵬,鬱悶不舒!ak-tsak 跟 lah-sap 兩者韻母相近,而後字的聲母都是齒擦音!
MV的片頭歌,是李白所作的「清平樂」,是唐牌坊曲名,後,成為詞牌名!詩與詞也是大唐的標記(名片)! 片頭這首歌是譜過曲!並沒有注意平仄音的問題!另篇再介紹「清平樂」!
另外,李白的《長相思三首》,被截取成「長安十二時辰」其中一幕許鶴子的唱曲!
將原詩改的面目全非,說實在,太對不起詩仙李太白了!來看原作第一首:
- 長相思,在長安an。
- 絡緯秋啼金井闌lan5,微霜淒淒簟色寒han5。 (簟 tiam7)
-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than3。
- 美人如花隔雲端tuan。
- 上有青冥之高天thian,下有淥水之波瀾lan5。
-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nan5。
- 長相思,摧心肝kan。
聽聽原汁原味的「長相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