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Gladysblo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錯亂了?

Gladysblog
·
·

-重新定義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2020年的開頭可能開得不怎麼樣,已經差不多走了4分之1年,整個社會還是被這個COVID-19的「未知」病毒給濃罩著,大家每天看新聞都覺得很壓抑。

還記得1、2月的時候,超級市場中的食物與日用品都給人搶光光了,那種每天看著家中東西變少了的日子,真是很可怕。現在歐、美洲的朋友紛紛告訴我他們的地方開始出現物資短缺,很多民眾都出現恐慌潮,令大家都很害怕與擔心。

與此同時,由於政府建議大家少外出,少與人接觸,突然改變了的社會距離令很多人都感到不習慣,甚至出現緊張、焦慮與恐惧的情緒。

甚麼是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是指各社會存在體之間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的距離。社會距離可以通過建立評價體系進行量化。社會存在的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心理距離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塔爾德在《模仿的規律》中首創「社會距離」的概念,並將其用於表徵階級差異。英國人類學家E.T.霍爾根據人們社會交往的狀況把微觀社會距離概括為親密距離(小於45釐米)、個人距離(45釐米~120釐米)、社會距離(1.2米~3.6米)、公共距離(3.6米~7.5米)四類。

舉個例子來說,小鳥群等即使相當地散開,但離開一定距離以上的個體,仍能歸群,所以鳥群不會離散。在此情況下,如果離群再遠些,會使個體產生不安,這時的距離叫做社會距離。在不斷地鳴叫著的活動的小鳥群中,鳴聲可能起著保持社會距離的作用。

人和社會團體組織也一樣,彼此之間保持著不同的社會距離。而每個人都有特定了/習慣了的社交與社會距離,但在疫情下,一切都好像亂套了。

我有一位朋友,他本身是從事醫療行業的,早在初初發現病毒感染的早期便開始關注情況了。在疫情爆發的早期時候更是叫他的家人不要出門、不要社交。但是他的妻子與孩子卻堅持要有「正常社交」,為此,他們一家人常常產生磨擦。

我的另一位朋友,由於是家庭主婦,家中比較多家庭成員,她習慣購買多一點日用品。疫症當前,雖然不至於囤貨,但她也會自然會購買多一點日用品,卻被她的丈夫說制造恐慌,兩夫婦因為不同的見解而經常磨擦。

許多其他夫婦、家庭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夫妻之間的爭執的細節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面對未知事物時會產生恐懼和焦慮。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表現出擔心自己的工作、經濟狀況等等社會因素。恐慌性大流行(Pandemic)改變人們所知道的生活,不可預測的方式影響著大家的「正常」生活。

負面情縮的轉移

很多時候,當我們感到不安的時候(例如不確定,焦慮,易怒或沮喪),我們很可能會將這個負面情緒轉移(Displacement)與投射(Projection)給與我們最親密的人,例如父母、伴侶等等。但比起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情緒之先,我們更容易表達出我們的神經緊張於身邊的人,特別容易為生活的小事而爭吵。

我想跟大家說的是,你並不獨單。在疫症下,大家對於未知的東西感到焦慮與緊張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我們不如給大家多一點空間,把小的事情放下來,一起做好防疫的措施,做好個人衛生,一起抗疫。

我們也可以一同來聊聊自己心中的擔憂,把心中的緊張感、焦慮感表達出來,與家人、朋友討論自己的不安情緒。雖然這樣並不能把病毒殺除,但卻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減低。

我們也可以減少過份看有關的報導、相關的消息。這不等於是完全不看,但是如果過份關注事件導致你的壓力產生的話,請暫時放下手機,關掉電視,讓我們免受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的影響,讓我們的心寧靜片刻。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