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助人&快樂《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小豆
·
·

本書作者為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以下選取書中有關於助人的內容和我的心得

⬛助人

助人是擁有快樂人生的重要條件之一。不過應該記住「幫助別人」和「為了別人的快樂而活」之間的區別。如果不把追求自我的快樂擺在前頭,就會傷害自己,也連帶破壞助人的興致。

我們在心情愉快的時候比較樂於助人。當我們從事有意義、有樂趣,又可助人的活動,往往能得到極大的快樂。不快樂的人比較不懂得為別人著想,也會活得更不快樂。

助人的兩個問題:

做選擇的時候,建議先問自己:什麼事情能使我們快樂?而先不必考慮那件事情能否使別人快樂;接著再問自己:我們想做的事情,是否會剝奪別人追求快樂的能力?如果會的話,會受到同理心和正義感譴責,則會使我們比較不快樂

對於認同道義責任的人來說,要找到生活意義,過合乎道德的生活,就必須有所犧牲。「犧牲」是「不愉快」的同義詞,如果犧牲是件愉快的事,那就不叫犧牲了。因此,道義責任會使生活意義和生活樂趣相互牴觸。

快樂並非犧牲,也並非在意義和樂趣自助和助人之間的二選一,而是可以綜合這些元素

⬛感想

這段內容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對於助人的理解有加深

這也讓我想到幾個經驗,我以前曾經有參加偏鄉服務,到偏鄉去服務當地國小的小孩,但因為時間安排是在週末早上出發,因此會需要早起,但我週五晚上會比較晚睡覺,加上需要通勤往返,因此隔天精神很差,在服務對方的時候,就會因為很睏,讓我感覺到很不太快樂,連帶影響到服務品質

不過因為在服務小孩,還是需要控制,會需要硬撐身體和情緒,讓自己不表現出煩躁的樣子,這也讓我覺得很痛苦,所以快不快樂真的會影響到助人呀,後來我認為這比較不適合我,就沒有繼續參加了

另外意義也是個很重要元素,同樣都是助人的事情,但對於不同人來說可能會有不同感覺,例如與老人聊天陪伴對方這件事情,因為有些老人記憶力較差,會容易忘記事情,這時可能會覺得幫助對方,就比較沒有意義,因為可能在上午幫助對方,對方可能下午就有可能忘了,這時候也會產生一種虛無感,就會覺得我這段時間投入真的有意義嗎?

並不是說這段時間就沒有意義,或許讓對方有段時間不無聊也是種意義,但確實每件事情的意義感,對於每個人來說會有所不同,而我們的時間有限,同樣時間也可以用來做很多其他事情

像我今年過年,就有遇到家中有些長輩有這樣情況,對我來說,如果跟對方對話卻很快就忘記,確實會比較不快樂和失去意義感,而我比較偏好這段時間用閱讀和寫作的方式,因為閱讀筆記可以保存在數位軟體中、寫作文字具有可複製性,日後可回顧、能提高思考力和帶來成長,畢竟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必須要做出取捨,而且我認為以我目前大學生年紀來說,要為未來做些準備和自我成長是很重要的,先讓自己學習足夠內容,將能力提高後,將來有更多能力服務更多人

⬛其他經驗

另外我想到是寫作這件事情,寫作就是種我很喜歡的助人方式,寫作的內容中提到的觀念和方法,當讀者閱讀之後就能有所收穫,而寫作內容也是有自己的思考在其中,日後裡面的內容也常常能夠派上用場,例如做為分享、談話素材、寫更多文章等等,加上可以在很多情況寫,時間上比較有彈性等

而寫作時的方向呢? 我認為有一種素材來源,是可以想想看,有哪些讓自己覺得很有幫助或啟發的內容,然後再將這個內容分享出去,例如遇到一些問題,在書中、網路、課堂、生活中等等遇到一些方法,之後採用後覺得有效,就可以將此經驗分享,而如果是有啟發性內容,突然讓自己覺得這個想法真的很特別,也可以對其多寫些文字進行一場自我對話,再從中選取部分內容分享出去,這樣這些內容不僅對於自己有益處,也對他人有益處

我一開始寫閱讀心得,其實有想過要不要將整本書內容進行摘要,但後來我發現一本書中,並非所有內容都是對我有幫助或是有啟發的,有些內容可能是我已知的,或是看到覺得沒有很多感覺,這時就可以不用進行筆記,因此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可以就對於對自己有幫助或啟發的部分寫成文章就可以了,不用將整本書內容都進行摘要

而在吃東西也是如此,可能會有一些不想吃的東西,這時候真的需要吃嗎? 如果是收到一些不想吃或不健康的食物,或許可以拒絕對方,如果不好意思拒絕,可以將食物轉送給想吃的人,但如果沒人可以轉送,就不需要勉強自己吃了,為什麼要用食物來讓自己不開心呢? 有些食物讓人患病機率提高、精神變差、有些易成癮、有些就純粹不好吃 ,考慮一下快樂度吧

有時候有些親戚,可能看到自己吃時,會覺得很開心,例如在一些吃到飽餐廳,或是每次有餐廳有剩下些菜餚時,或者是過年親戚家中餐後或是多準備的食物,但這時候自己真的開心嗎?

有時候明明就已經很飽了,根本就吃不下了,有些則是不健康或不喜歡吃的食物,這時候吃了只會讓自己更不快樂而已,就真的不要再勉強自己吃了,多出來的就打包吧,之後再看看要不要加熱來吃,有時候遇到自己不能或想吃的食物(可能是熱量、成分不健康、難吃等等因素),或許也可以試著說出口,下次吃東西就比較容易避免,不用用吃去取悅對方

將食物分成健康和美味程度,如果不健康又不美味根本沒有必要去吃,

而其中第二個問題,會不會剝奪他人追求快樂能力,這也是做選擇之前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

這讓我想到有些長輩到他人家中時,會想要幫助對方家裡進行打掃,可是這真的是對方需要的服務嗎? 有時候可能對方家裡許多東西都有其重要性,以及這些東西擺放位置也有它的用意,有時候長輩認為該丟掉的東西,可能是對方家裡需要且不能丟的東西,很可能會使得對方在長輩打掃之後,還要再進行重新整理,所以這時對方要的根本就不是打掃,反而讓他人變成很不快樂

而感謝對方的時候,也可以稍微想一下對方情況,想像這個方式是否適合對方,例如如果對方很忙,或者是對方不喜歡出門,要跟對方約時間出去或吃飯等等,可能就會是不太好的方式,而如果是寫一封信或是一段聲音,讓對方可以自由選擇閱讀或聆聽時間,就是更好的方式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