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鬍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 沈浸式體驗- Radiohead 給粉絲們的大禮/ C-Lab聲響藝術節

鬍子
·
·
「 虛擬並非與真實對立,而是與現實對立。虛擬是潛在的,虛擬是完全真實的 」 - 《德勒茲:差異與重複》

這兩天因緣際會,接觸到了幾項所謂沈浸式體驗/展覽/表演,想到自己6年前在紐約第一次接觸沈浸式劇場<Sleep No More> 的震撼,學生時期觀賞的沈浸式表演 <Allure- 汩汩>,到近期Meta 大力強調VR沈浸式體驗的元宇宙元年...稍稍整理這幾天的感受。

*寫完補充:沒想到會變成一篇長文,可能真得太興奮了好多想說的。有些概念沒有談得很清楚與深入,每個作品都值得更細細品味,專有名詞也有些混為一談,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因此閱讀有點不悅,盼未來我會研讀清楚再好好整理一篇。


1. KID A MNESIA EXHIBITION

KID A MNESIA EXHIBITION TRAILER

會有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看了這個,看完的當下無法言說自己有多激動,有點像是同時看完「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天能」的震撼感。 It blows my mind ! 自己是個重度 Radiohead粉絲:高二那年 Radiohead 來臺時只恨自己當時還不認識他們,拒絕了坐在我旁邊另音同學的邀請(當初覺得票價2600好貴,現在想想真他媽便宜);高三大學接觸表演後,不知不覺就認識了他們,反覆收聽。前期的經典網路上太多介紹了,到近幾年Thom yorke 參與電影<窒息 Suspiria>的配樂,或是 音樂與影像並行的<Anima> 都非常推薦。

每天通勤時間可以聽完剛好一整張專輯,最近也剛好思考到在這個NFT/ Metaverse 等關鍵字滿天飛的日子,Radiohead怎麼好久都沒什麼表示或動作。我錯了,開心地被打臉!


11/18他們在Epic games上推出了一個沈浸式展覽,官方簡介如下:

An upside-down digital/analogue universe created from original artwork by Thom Yorke and Stanley Donwood and sound design by Nigel Godrich to commemorate 21 years of Radiohead’s Kid A and Amnesiac albums.
上下顛倒的數位/類比宇宙,以原創藝術作品與錄音創作,紀念 Radiohead《Kid A》與《Amnesiac》專輯發行二十一週年。

非常推薦所有喜歡Radiohead的朋友,或是你最近有參與Tezos 實驗性強的NFT展覽—「Here and Now」(這個也很棒,強烈推薦Tezos愛好者可以把裡面出現的藝術家們追蹤或收藏起來),或是看到很多蒐集家蒐集完NFT 放上VR展覽 例如(kunstmatrix)覺得有趣想嘗試的人;好好花個10來分鐘,註冊Epic games的帳號,實際安裝這個遊戲/展覽(目前都是免費的)然後真的好好的Dive in 其中打開聲音,靜下來至少好好走完整場一次。(看官方釋出片段有好多彩蛋/場景是我第一次逛完沒有發現的,喜歡的人可以多次參觀享用)。

我喜歡的原因:

  1. 作品(音樂)本身我已經非常喜歡,也熟悉很多相關歌詞的背景/彩蛋,所以看到一些原本平面2D的物件可以讓我浸身其中我就非常興奮了。
  2. 有幾個場景與場景間的轉換真的太酷了,場景的物件在你接近的時候還會驚恐的看向你,螢幕截圖了幾個,不過還是強烈建議大家自己實際去參與!
  3. 適時的在 自由 與 引導 切換,沈浸式的一大特色就在於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視線,但同時創作者又要要能在潛移默化下引導觀眾。我覺得這個作品在這方面做的特別出色,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4. 虛實結合,遊戲/展覽中有很多QR code可以掃,就會出現官方網站購買物件的連結。我覺得只要有虛實結合都是很好的,像是在Here and Now可以即時購買喜歡的作品,不過我相信未來虛實結合絕對不僅限於此。
  5. 認識業界大師:算是額外收穫。因為一看完馬上愛上,希望未來的自己也有能力規劃出類似的專案,追蹤了一大推參與這個專案的製作人,開始瀏覽他們過去及未來可能參與的專案等。



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官網很貼心的有把展覽地圖/背景音樂貼出來


我覺得可以更好的點:

  • 用走到特定地點作為Cue 點,感覺技術上是最合適的,
    Here and now 也是類似的方式,但在這會讓我不知道我該繼續前進,還是要站在同個區域納悶歌會繼續放完以及是否站在的場景會隨音樂有變化? 但試了幾個好像音樂以Loop為多,純粹過場(也有可能是我還沒有發現)。
  • 玩第二次時有時候繞的有點累,希望能夠有個像是以前GBA模擬器玩神奇寶貝的空白鍵*加速,或是能夠直接跳到特定場域。


觀點

我覺得這個遊戲/展覽/體驗算是某種程度拉高了虛擬展覽的高度,也刺激腦力激盪:

  • 創作者可以思考,如何藉由這些實體無法達成的體驗,更完整(或是想要刻意偏離也可以)傳達自己作品中的概念;
  • 策展人也可以思考,在 無限空間 配上近乎 無上限的科技力(當然因此需要新的技術熟練)實體展覽跟虛擬展覽的各自優勢是什麼 以及 要怎麼合適又不留痕跡的引導觀看;
  • 觀眾則可以思考,對你而言:虛擬/現實的展覽(或許未來不將僅限於展覽,未來的作品/MV/演唱會(美秀集團XBEATDAY)/音樂祭很有可能都有一個虛擬版本),你喜歡哪個,為什麼?

我呢?我全都要!

Epic games 上詳細介紹寫得很完整,用字好美:
KID A MNESIA is a fevered dream-space, an edifice, built from the art & creatures, words & recordings of Radiohead’s Kid A and Amnesiac uncovered from 20 odd years ago, reassembled and given new mutant life.
Stanley Donwood and Thom Yorke’s twisted anxious artwork and writing made to accompany the music of Radiohead’s Kid A and Amnesiac is uncovered and brought back to life, in a building hidden in a forest made in pencil, stretching the idea of what an exhibition is to breaking point.. or into something else entirely.
The original multitrack recordings of Kid A and Amnesiac are scattered and reformed in a series of impossible or possible spaces populated by equally impossible or possible creatures, surrounded by the art of Stanley Donwood and Thom Yorke, created as the millenium loomed.
KID A MNESIA 是一個狂熱的幻想空間,這座建築是由 Radiohead 於二十多年前創作的《Kid A》和《Amnesiac》專輯中的藝術作品、創作生物、文字與錄音所構成,經重新拼湊後賦予它們全新的變異生命。
Stanley Donwood 與 Thom Yorke 在 Radiohead《Kid A》與《Amnesiac》專輯中,為專輯音樂創作出呈現焦慮感、形體扭曲的藝術作品與文字將對外公開。有座隱匿於森林深處的鉛筆型建築,這些內容在建築中化為現實,將展覽概念延伸至極致……或也可能成為完全不同的事物。
原版《Kid A》與《Amnesiac》專輯的曲目被打散,並在多個難以想像、居住著詭譎生物的空間重組,並被 Stanley Donwood 和 Thom Yorke 在千禧年逼近時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環繞。


2.C-Lab聲響藝術節:蘇文琪╳一當代舞團《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

天氣好,今天實際走入空總參與聲響藝術節。第一次實際戴上 VR裝置- Oculus ,因為自己有戴眼鏡一開始調整了一陣子還是因為保護眼罩卡到眼睛有點不適。滿喜歡作品中調整舞者尺寸的呈現,但覺得有種胃口被養大了不夠滿足。
(昨天體驗Radiohead之時,隨時往場景周圍看都還是有巧思,也同時好希望能夠帶著VR就在昨天的場景中隨著喜歡的歌大跳舞)

不過回饋感稍差,希望還是能有個自己的身體(?),有種本體感覺被剝奪的感覺,雖然只有眼睛,但我希望偶爾在低頭時,稍稍能看到自己不論只是個方塊也好。
(這個我也還在思考,究竟有沒有需要或是回饋感要怎麼製造,待續~ )



反思

看完Radiohead 的當下與 @豆泥 討論,他說了一句「太沈浸的體驗其實是會讓人害怕的」,當下沒有繼續討論下去有點可惜,不過仔細品味後,好像能尋到一些些道理,也期待他的見解(推坑他在馬特再寫一篇)。又例如我的女友有些排斥,正在創作手工雕刻(木雕)的她,對於「碰觸到的當下才為真」堅信不移,她說:「在創作過程中,你要實際碰觸到材料/你要使用身體」,也表示不希望在她有生之年,這個世界太朝虛擬的方向傾斜。


自己過去接觸過的沈浸式體驗以及台灣可以接觸到的沈浸式體驗,就留給未來幾篇來好好介紹~ 如果有推薦的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發現馬特宇宙裡有幾位對這個領域有所研究的人們,把他們的作品放在關聯作品內,再請大家互相支持與鼓勵。


沈浸式 / 非沈浸式 | 虛擬 / 真實 / 現實 | 展覽 / 引導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1. Manny Li Metaverse 漫遊指南上Metaverse 漫遊指南下  非常推薦!
  2. 超級歪 VR電影:虛擬實境的科幻哲學:虛擬與德勒茲 非常推薦!
  3. 黃祥昀 沉浸式藝術是Buzzword,還是不可不知的「創新概念」?
  4. 王柏偉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非常推薦!
  5. 林立雄 【表演藝術入門課】什麼是沉浸式劇場?
  6. 羅倩 臺灣表演藝術的沉浸式美學
  7. 黃豆泥 寤寐之中與虛擬實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