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婦女的時間戰爭:育兒、成就感,與不變的自己
我很常被問到有關育兒的改變,可能我看起來很像是討厭小孩的人。
今天早晨在半夢半醒間,聽見小子和他爸爸在客廳聊天,聊到為什麼會來媽媽的肚子?他自顧自地說了一連串「在天空看到媽媽也許是喜歡小孩的人,也許吧我不知道,但我這是我猜的啦。」
我會覺得自己沒變,還是那個熱衷於工作、拼命追求成就的人。 但事實上,變化已經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是那些不曾察覺的小地方。
工作依舊重要,但時間的重心開始往另一個方向傾斜。以前下班後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現在這段時間變成了一場家庭協作的接力賽,時間被一把隱形的剪刀剪碎,每一段都不夠長,卻又緊密相連。
我也會懷念過去那種無需考慮太多、可以任性投入自己熱愛事物的時光,但轉念一想,其實我依然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方式改變了。真正的犧牲是那些我根本不再想要的東西。比如熬夜追劇,比如無止盡的加班,比如為了迎合某些社交而去參加不必要的聚會。
我還是那個沉迷於提高生產力的人,只是學會用更省力省心的方式跟團隊合作,在一連串的實踐下,自認結果還不錯,至少我也順利在馬特市發表了幾百篇的文章。一直都很想要寫關於育兒的心得與攻略,又覺得自己沒有當成一個好媽媽,分享一些歪理只會害人不淺。
管他的,也許會逐漸發展成為我談論育兒哲學的目錄也說不定。
1. 一定要把小孩打暈,才是自己的時間嗎?
我很不想承認育兒佔據了我的時間,這樣的描述彷彿把時間管理的責任全數歸咎於孩子,好像是育兒偷走了原本屬於我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時間確實被重新定義了。
可是不論有沒有小孩,宇宙總是遵循八二法則和帕金森定律,無可奈何的法則:大部分的效果,往往來自少部分的努力;而工作會自然地延展,填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些原則聽起來簡單,卻讓人不得不佩服時間的慣性,是多麼準確地落在了生活節奏(所以才會很多的書都在在強調拿回時間的技巧)。
省省吧,就算沒有小孩,極有可能,大部分的光陰還是會消耗在值得陪伴的事物上。
生子前,我的時間真的用來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嗎?其實也沒有。
但在成為家長之後,我曾經讓時間變成了某種集體共享的資源,被切割成不同的區塊,每一塊都有它的歸屬,而最後那一點點,才是真正屬於我的。真的是這樣才稱得上夠資格的甚麼角色嗎?
但換個角度想,孩子不是我的分配時間對象,而是時間的一部分。育兒並不是一場時間的對抗戰,也不是誰佔據誰的資源的問題。 經營人生就跟經營公司一樣,而最重要的原則,永遠是考量優先順序和機會成本,那麼永遠得把自己擺在最前面。要是我不夠關注我自己,要怎麼有能量可以顧好我的其他部份呢?開始學會節省時間,這不是為了給自己更多自由,而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陪伴孩子成長,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
曾經,重新又讀到《自己的房間》裡面提到女人要有自己的空間,我跟妹妹有感而發說,我好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但我妹說,這很有可能我逃避親職的一個陷阱。如今,彼此陪伴在同一個空間裡,我只要進入專注的狀態,大家就會各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時間本來就是一種選擇的藝術,選擇如何用最少的努力達成最多的成果,選擇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這跟家人的組成本來就沒有關係。
更何況,睡前的時光已經是我為數不多能夠好好小孩真心交流的時光,我反而,很希望不要太早熄燈,把睡前的笑顏用力的刻印在腦海裡。
2. 生活,不該是為孩子服務的劇場
早在生子前,我就很常聽到用符合傳統部落教養的方式:已開發國家的人類學家觀察原始部落育兒方式,才意識到現代社會的教養方式如何偏離了人性。
部落裡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參與家庭的每一個環節,不是因為被教導,而是因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沒有特別規定應該學會什麼,但每個孩子都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何負責任地參與家務,甚至怎麼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的學習方式,並非透過條列式的教育,而是透過真正的參與。
在許多家庭裡,孩子被保護得太好,我想我也是那一個很凡事請爸媽幫忙的人,事事有大人代勞,連穿衣、整理書包、洗水果這些小事,都變成了一場漫長的學習,而非自然融入日常的一部分。
玩具亂丟,不是我的責任——不是我的,我不會收。
書包自己整理——人生的第一份責任,從收拾自己的東西開始。
自己穿衣,不是挑戰,而是應該自然而然學會的能力。
想吃水果?自己洗——想要的東西,自己動手。
邀請孩子幫忙,不是訓練,而是讓他們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聽起來很硬派,但事實是,凡是過度依賴父母的孩子,最終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真正該學的,不是規則,而是如何讓生活自己運行。
3. 餐桌時間:沒有3C,也沒有夾菜的手
要是你跟好友吃飯不會滑手機,那為什麼用餐時間要給小孩看平板
曾經有一次,小子的碗裡只剩幾口,快要吃不下,蠢蠢欲動的時候,他的被隔壁桌的小孩看影片的聲音吸引,我一時沒忍住「誰說你可以看別人的ipad的?」故意放大的音量,讓附近的人投來好奇的目光,偷偷笑了起來。想必那位媽媽也聽到了,但她很投入於滑手機,假裝沒聽到。
吃飯的時候,我最討厭看到電子產品在餐桌上。那是我防堵工作入侵我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平日能一起吃晚飯的時間有時候會被加班而中斷,要是我再不好好陪兒子吃飯,也許他就在我沒有留意的時候突然就快轉長大了,手機上的工作訊息真的不差幾分鐘回覆。因此不讓3C產品上桌,是我的底線。曾經以為這只是原則問題,後來發現,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的建立。
可是3C產品上餐桌的原則也跟育兒無關呀!我不相信用餐時間拿平板給小孩的雙親,在跟朋友吃飯會滑手機,不僅影響用餐氣氛,還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時間。
夾菜跟剪食物
還有一件事,我出門從來不帶剪刀幫小孩剪食物。
我很討厭餐桌上看到有家長拿剪刀像是鹹水雞攤位般,發出噪音剪食物,食物是完整的,應該保持它原本的樣貌,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享用它,人類發明刀叉幫助食物更好入口的呀!這超級違反餐桌禮儀!甚至我還在筆記裡面洋洋灑灑的探討過「要不要剪食物」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小題大作了,也覺得這題太無聊,會沒有人想看)!但我雖然看不慣,但都還是忍住雞婆的個性。
前陣子,我也看到網路上有人在討論不要在餐桌上過度關注小孩了,這點我也很有共鳴,我以前就是討厭長輩不停地幫我夾菜,「你要不要這個?」「幫你夾菜?」討厭別人一直問這種體貼。讓我沒辦法按照自己的節奏進食。這種經驗讓我更明白,餐桌上的自主權有多重要。
於是,育兒後,我給了孩子完整的餐桌自主權,食物自己決定,飯菜自己夾。真正的規矩,不是由別人約束,而是自己內化。
說了這麼多,我家小子的用餐成果確實只是一般般,但世界上並沒有甚麼餐桌禮儀比賽,也沒有甚麼分數來評斷小孩子的優劣,畢竟用餐本身就是進食的工作,加上社交行為成為自己跟世界的一種交流的窗口,舒心還是更加重要的。
4. 迷你版的自己
孩子不只是孩子,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當他開始在車上搶我的手機,當他學著我拿著電話對著空氣「嗯嗯啊啊」假裝講得很忙時,才意識到這就是縮小版的自己,一個未經雕琢的自己。
孩子是最誠實的存在,他們用行動模仿出父母真實的樣子,而非父母想要塑造的樣子。
他學我的語氣,模仿我的動作,有時候甚至連講話的口氣都像極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到底是怎樣的人。他們的觀察力和模仿能力強,孩子並不是按照我說的去做,而是按照我做的去學。
我會提醒自己,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孩子未來的參照。而回到一開始的時間分配話題,既然是面對自己,那身為家長有甚麼好對教養失去耐心的呢?
5. 社群的力量,但不要比較
「需要一個村莊,才能養育一個孩子。」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
我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單獨應對一切,但後來發現,身邊的親朋好友、鄰居、甚至是線上的社群,他們的建議和經驗,都是我的寶貴資源。然而,參考別人,並不等於比較自己。我很常看到教養大神的溫柔正向對話引導孩子越來越好,或是廚藝高超的食譜貼文,但這都不是我能達到的高度。
每個家庭有不一樣的節奏、孩子的成長步調都不一樣,學會了欣賞自己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家庭裡大人或孩子再小的成就,也值得慶祝。
6. 擔心是詛咒
在公園裡,我常常看到很激動的媽媽,向教練一樣大聲指導小孩子玩,從「小心不要摔!」到「別這樣做!」每一句話都充滿了焦慮和擔憂。這些高分貝、高頻率的聲音總是很激動,讓我不禁從書堆裡抬頭關心到底發生甚麼事。
相比之下,我好像有點太淡定了,摔倒了就爬起來,髒了就洗乾淨。因為我知道,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面對挑戰,而不是每一步都由父母安排好。
有人說:擔心是詛咒。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枷鎖。我能做的,就是站在一旁,觀察他們如何成長,如何學會自己面對困難。這種放手,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成長。
「也許吧,我不知道,但我猜的啦。」小子說出這句也是在學我。
育兒讓我改變的,並不是對孩子的喜惡,而是我看待時間、責任、邊界、信任的方式。
成長,從來不只是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