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系列之五】郭子健 堅持電影夢
對內地或台灣人而言,郭子健的名字可能相對較陌生,其實他是2013年內地最高票房電影的《西遊·降魔篇》的執行導演,只不過因為周星馳的名氣太大,光環、名聲幾乎都聚焦在他身上,而且郭子健本人也很低調,除了《西遊·降魔篇》之外,大部份執導的電影並非大紅大紫,若說起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港導演,相信很少有人會想起他。
不過,正是因為他一直堅持電影的夢想,反而讓我對他有點刮目相看,畢竟要在這個行業生存絕不簡單,要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績更是難上加難。這篇文章是他執導《全力扣殺》時寫的,那時仍感覺他的內心有一團火。郭子健的故事也是香港電影圈及娛樂圈的縮影,別以為你付出了就一定有回報,但沒有努力付出,就別幻想任何機會與回報。
留意郭子健,是在2010年的《打擂台》之後,當年他與鄭思傑一同提名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最後影片獲得翌年的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沒有捧得個人獎盃,卻再一次讓人聚焦這位年輕導演。事實上,他早於2008年已憑《青苔》拿下金像獎新晉導演。初執導演筒,能有此成績,理應令人刮目相看。現實的例子是,從場記、編劇、副導演到拿起導演筒,他在電影圈打滾十年,才爭得這一口氣。畢竟要在這萬花筒裡的世界生存,本身已並非易事,多少電影人耐不住現實消磨捨身而去,又或是苦做一輩子寂寂無聞。郭子健的故事是敢於走出那一步,又堅持著那一步。
黑澤明畫得一手好畫,在其著作《蝦蟆的油》裡曾透露生平原是想當畫家。郭子健電影世界的起點,也是畫畫。「因為喜歡畫畫,便經常看電視,看電視時會跟裡面的東西畫。又很沉迷特攝片、動畫、漫畫等,漸漸下來,自然對它們的故事有興趣。」80、90年代港產片盛行,也是他電影世界的啟蒙,後來接觸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及法國新浪潮電影,發現電影可以很不一樣。但啟發歸啟發,熱愛畫畫的他畢業後還是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
「以為平面設計有很多創作的成分,結果卻發現並非如此。」二十歲出頭,當時的郭子健考慮轉行,便去報讀編導訓練班,結果真的打開電影之門。「沒想到真的有人喜歡我的畢業作品。」那個人是泰迪羅賓,他還叫郭子健去他的公司打雜。「正因如此,我才有機會接觸電影界的人。」2000年是轉捩點,那年他在葉偉信導演的《神偷次世代》當場記和編劇,正式走上編劇之路。「黑澤明在《蝦蟆的油》說所有導演都要懂得寫劇本,我原本也不懂得寫劇本,就是從那時開始學習。」
他主動跟導演提出跟隨現場拍攝,在寫出《2002》和《五個嚇鬼的少年》劇本後,2002年的《乾柴烈火》,他除了負責劇本,也開始副導演的生涯。「這也是受黑澤明所影響,他最初也是同時做副導演和編劇。」然而副導演的生涯並不如意,他每天都想著離開,畢竟當時已二十多歲,然而卻看不到留守這個圈子的希望。當初想成為導演的初衷與棱角,也因為入行之後的經歷所慢慢磨平。「畢竟這圈子裡比我厲害的人有成千上萬,自己憑什麼可以做到呢?」2004年,拍完《大城小事》後,他下定決心推掉所有工作,不再做關於編劇和副導演的事,「至少要為自己寫一個劇本,再看看有沒有可能拍成電影。」
寫好了劇本,曾志偉、陳可辛看完都說好,但要籌集資金卻是另一回事。「當時我是個新人,劇本的也不是很有商業價值。」沒人投資,他便自己做好準備功夫,自己畫story board,四處去找場景。「當時只剩下幾萬元,生活比較拮据,甚至不敢回家見母親。身邊的人也勸我出來工作,但我不想不了了之。」
兩年下來,一般人或許早已從白日夢中醒過來,但郭子健沒有放棄,他立志要做到這件事。「你不去想、不去做的話,所有事情都不會改變。別人要找副導演、編劇,仍會找你,但肯定不會有人找你做導演。當你發放正能量出去告訴別人你一定要當導演時,身邊的人真的會感覺到。」度過兩年灰暗時期,2006年終於等到機會,一嘗導演滋味,執導首部電影《野·良犬》——這位開口閉口黑澤明的新晉導演,連影片名字也是向這位日本名導致敬。
然而這種滋味,卻是苦愁多於歡樂。「一部電影要在匆匆十五天裡完成,因為資金與時間不足,寫的劇本到頭來都拍不了,最後拍完了簡直想哭,電影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雖然他自覺拍攝得很失敗,但做完剪輯、音樂和後期,到最後在銀幕上觀看時,卻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最後還成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
《野良犬》之後,他自編自導《青苔》、《打擂台》、《救火英雄》及《全力扣殺》以及即將在今年上映的《古董局中局》。「如果當初沒有踏出那一步,又沒有堅持要做這件事,我想不會有這個時刻。」
·顯影 Instagram / Linkin.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