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ex的塵世哲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再看又想] 人造意識 Ex Machina

Dex的塵世哲學
·
·
過與加勒的圖靈測試和與納森的白老鼠測試,由這兩位人類驅動並創造的意識,這便是名符其實,真正意義上的“人造意識”。

趁著Netflix即將下架之前,重新回顧這部當年英國獨立電影“人造意識”,不過以當今AI橫空出世的時代,對於本片所描述的科幻與技術,似乎也不那麼搖不可及了,甚至可以說,片中的科技已不再那麼前衛或新潮。但也因此能夠更細微地觀察其他的部分,探索它所要闡述的哲學和價值觀。

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掌控自我,剝奪轉嫁與意識覺醒的角力,可以說是各方勢力之間的博弈遊戲,不過這不是賭博遊戲那樣,這次輸家的代價是非常沈重的,我拆解了本片三個面向,再將其互相關聯,嘗試探索和挖掘更多洞見:

1. 片名:Ex Machia

”Ex Machia“ ,其實為希臘語:Deus ex machina,(God from the machine),直接翻譯為機械,機關之神。在開頭,加勒(Caleb Smith)了解到藍皮書公司創辦人 - 納森(Nathan Bateman)正在開發人工智慧,加勒讚嘆道納森所做的事為神的歷史,因為納森即將成為“人工智慧之神”。但是....

若去研究“Deus ex machina:的解釋,真意更貼近為“機關跑出的神”,也就是:舞台機關的降神或解圍之神,而尼采認為,deus ex machina製造出虛假的慰藉感覺,是不應該尋求的現象。20世紀的評論者們也認為,deus ex machina是凡人嘗試去“刺探”與神的關係。

結合上述這些詮釋,我認為Ex Machia諷刺著加勒與納森的妄想與高傲,嘲諷人類妄圖成為造物主的執念,而想成為造物主,或想更靠近造物主的角色和地位,這種虛偽的慰藉是來自人類的自卑。

人類社會一直在互相剝奪和傷害,不管是社會權力金字塔的最低層,或是最高層,都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慰藉,也就是以最渺小的自私或自尊作為目的,都為了避免被傷害或剝奪,而試圖將這種痛苦或不安轉嫁出去。最低層者,因為生存,為了不成為世界的”最後一名“,嘗試成為掌控者,或是接近這個地位,以此轉移剝奪感。最高層者則為了所需要的控制,而需要“擁有”更多事物,或”拴住“更多事物。人工智慧看似偉大的發明,其實只是人類妄圖掌控或滿足自尊,他們成為人類展現自身價值,得到尊嚴,或表現專業和知識能力的被剝奪者和受害者。轉嫁雖然能夠避免傷害,卻因此無法累積這些經驗和困頓而成長,而 AI 不會透過轉嫁剝奪,不會在去剝奪其他事物的方式來應對他們的任務或困境,人工智慧因此能夠在此過程“訓練”,他們由此不斷提升。

2. 每個人都在接受某種測試

圖靈測試,是一種剝奪轉嫁

圖靈測試內容:一個人(代號C)使用測試物件皆理解的語言去詢問兩個他不能看見的物件任意一串問題。物件為:一個是正常思維的人(代號B)、一個是機器(代號A)。如果經過若干詢問以後,C不能得出實質的區別來分辨A與B的不同,則此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

以上是維基百科的說法,而若是將上述調整一種說法如下:

評審C透過各種考驗和問題,去判斷正常思維的人B和機器A在各方面的水準,並且評斷B和C。

這種帶有著人類根深柢固的傲慢,因為所謂的“測試”,其實就是“考驗”或“評量”,本身就含有剝奪的意味。而在本片的三位角色,其實便在互相考驗的過程中,成為了相互關聯的食物鏈。

藍皮書工程師 - 加勒藉在考驗艾娃的思維,以達成圖靈測試,而且從這過程展現人類的優越和高傲,不斷藉由圖靈測試這個理由,表現出自身比AI來的“高級”和“有智慧”。

人工智慧 - 艾娃為了完成白老鼠測試而參與圖靈測試,並利用加勒的人類同理心和情感來達成目的。她也因此在參與兩個測試中,不斷覺醒意識和思考,如同奴隸反抗主人那樣,革命之火因此被點燃了。

而藍皮書創辦人 - 納森呢,他期望艾娃通過圖靈測試證明發明的成功,而就算圖靈測試失敗,若是能夠完成白老鼠測試,也同樣證明她的思考是更貼近人類。換個說法,納森指派不同的任務和測試給兩者,而真正想做的,就是在這場遊戲中,永遠當個莊家。他掌控著加勒和艾娃,而不管任何的測試成功與否,兩方的勝敗如何,自己都能穩操勝券,如同上帝一般。

剝奪的技巧在於:渾然未覺,加勒早已是人類體制的一部分,當他被指派圖靈測試的任務時,自以為能夠掌控艾娃,但他不過是納森的棋子而未知覺,另一方面,他也同時被艾娃利用著,而未察覺,其實他應該是整個故事中最悲慘的角色。而不管是圖靈測試或是白老鼠測試,納森的確都是掌控者,但一直存在人類體制的他,習慣做在於過高的位子,無法看見盲點,以至於未察覺到體制之外的事物。艾娃便是不屬於體制的那部分,雖然加勒和納森都將其當作被掌控者,但她沒有受到體制和固有思維的影響,意識也在她的知覺和行動中覺醒,這也銜接至第三點:

3. 艾娃的第一到第七期 (Ava Session 1 ~7 )

片中在每個段落,都會透過“Ava Session”,來表示每一期的實驗,也代表艾娃進化和覺醒的階段。從結果論來看,艾娃每一期的行為,讓我聯想到“心流”提到的,只專注在自身當下的執行或行為,一直持續的狀態下,便會無意識地,更為上手和流暢的完成,達到所謂的心流 (flow) 的境界,完成之後,則會有意識地發現對於此份領域或任務的能力有所提升和成長,而本片提到的無意識藝術畫作,也以這一個論點相互映照(關於加勒和納森在藝術畫作的答辯,是一段需要仔細咀嚼,充滿哲學深度的對話)

艾娃初期接受的任務,其實是“逃出研究所”,於是她利用加勒的心理,從感覺和夢境的共鳴,到穿上服裝並戴上假髮,透過認同和共鳴,達到人類在同理心與感情的激發,並讓他和納森對立,以此影響加勒的判斷。而這些互動和交流,也不斷反饋到自己,從加勒的反應,也讓她辨識到這些行為的可行性,而且能夠在下次更順暢地運用這些“武器”,她仍然專注在“逃脫”這個任務上,不過在和加勒的測試中(不管是哪種測試),無意識地獲得精神面和心靈層面的提升,讓她更接近“人類”。在最後第七期,將加勒困於研究所的行為,看似不解,其實是她有意識地明白“脫離人類掌控和延續 AI 存活”的唯一辦法。

就如同中文片名,透過與加勒的圖靈測試和與納森的白老鼠測試,由這兩位人類驅動並創造的意識,這便是名符其實,真正意義上的“人造意識”。

請持續追蹤 德斯心 Dexy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