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或辯論什麼有價值?經歷過Matters幾次論戰後所領悟的道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 Matters 站上的「論戰」?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討論文出來,而有些比較和平,有些則戰況激烈,在 Matters 或者 Liker.Social「炎上」。而我今天想來分享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突然想寫這篇文呢?原因是在一周之前,因為我發布了《剛開爐的我,來告訴你「圍爐」為什麼會是個失敗的產品!》這篇文章,而有了很多人給予不同的意見,當然有非常多不同的聲音,而我也在這次事件後學習到了非常多,讓我感覺到有一種「進化」的感覺。因此我決定寫篇文章記下這件事,除了是幫助我整理思緒、思考,也將其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 我在經歷過Matters幾次論戰後所領悟的道理
我看過有些人的文章,說明 Matters 時常會有吵架、論戰,而先前有一篇文章,也確實整理了 Matters 從 2020 年一直以來的論戰(關聯)。如果我記得沒有錯的話,平均每一個月半 Matters 就會產生一次的論戰。這邊得先說明我對論戰的定義:「多半有複數的人處於兩個立場中,兩方互相對立,當然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出現。而每個論戰有大小級別,小則只是單篇文章的討論,大則大家各種發文討論,大概一周內站上都處於不太安穩的氣氛中。」
而我必須實話實說,我曾在 Matters 參與過幾次的論戰,絕對可以說是助長這樣的風氣的一人,當然我沒有說這樣是不好的。而依照我剛才對論戰的定義,也許可以說我確實的發起了一次的論戰,就在一個禮拜以前。不過比起先前的根本是小巫見大巫(是這樣比的嗎?)。
再來讓我說說我對這種論戰的經歷吧。
我本身在來到 Matters 之前,可以算是個潛水用戶,就是會上各大論壇看看,但是始終不會留下自己想法的人,就即便真的有些話很想出口。而來到 Matters 我才嘗試開始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了幾次論戰,而也確實見識到言語的力量,常常會受到影響。而也因為幾次的事件,感覺站上幾天內都處於負面情緒中,讓我對這些事有了恐懼的感覺。
但就即便如此,我卻還是發了幾篇類似的文出來。而在這次的事件後,我對這件事情成功釋懷了,不再認為這是件不好的事情,反而轉為認知到這能是件很好的事情,必須重視他。雖然這次的事件確實有影響到我的心情,但沒有這次的事件,我想我不會學習到那麼多,已經證明了這絕對不是毫無建設性、價值的事。因此以下我將要分享我的體悟。
🙋♀️ 什麼樣的溝通是有建設性的,吵架、抱怨難道不行嗎?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必須說我開頭所說的那篇文章便含有抱怨的性質,但我在這之後做了道歉,至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原先我認為,什麼吵架、論戰、抱怨都是沒有作用的,因為這麼做的原因通常只顧及到自己,是為了自身利益去做爭吵,往往不是為了群體,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
但在經歷過上禮拜的事件後,我對這件事有了新的定義、新的認識。「抱怨並非沒有用,它往往是點出問題關鍵的因素」。這個概念很好理解,讓我們再看看以下這句話:「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讓問題自己浮出水面!」
也就是說,我們先不管抱怨的人是出自什麼樣的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平台的所有人著想(我認為往往是前者),抱怨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是讓問題浮出水面,很重要的第一步。
這麼說來,抱怨怎麼會沒有建設性?反而更應該說,抱怨才是有建設性的事情,往往是點出問題很關鍵的因素。
但為何抱怨並不被大都數人所接受?原因很簡單,沒有人想當垃圾桶,也不想被負面情緒感染。即便上述說明了抱怨有時是點出問題的關鍵,是改變的第一步,往往也能很有建設性,但依然無法改變抱怨是負面的這點。因此也不是說不能抱怨,但請你做好會被討厭的心理建設。也因此因為我不希望他人受我所影響,所以才在那篇開頭所說的文章留言道歉喔。
而吵架與抱怨也有點類似,但並不完全一樣。怎麼說呢?吵架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得出一個雙方都接受的結論,不是一個你理解我、我理解你的過程,往往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證明自己比較厲害。因為吵架並不能找到問題的解方,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還無助於整個溝通過程,因此我認為吵架是沒有建設性的。
讓我們為這個段落先做個小小的結尾。總的來說,我認為不能說「抱怨」這樣的行為是沒有建設性的,甚至有些時候正是解決問題關鍵的一步;而「吵架」往往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並且無法讓整個事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是無建設性的。但不管怎麼說,我更認同將抱怨、吵架,轉換為「點出問題」、「溝通」。
🤔 人要飲水思源,批判平台就是不對的?
接續上個段落,我說過抱怨往往是點出問題的關鍵,是讓問題浮出水面的關鍵。但是基於抱怨會傳播負面情緒等因素,我個人確實不太喜歡這種做法。
而在另個層面上,我們就要探討到另一個問題,難道抱怨、批評平台就是不對的嗎?在剛剛我又重複了一遍抱怨的功用,我就是想說明,其實往往抱怨、批評是一種改變的契機,如果說大家都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那麼平台始終就不會真正的改變,甚至永遠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
這麼說起來,這是合理化自己抱怨、批評的事情嗎?其實不是喔,對我來說這是有點矛盾的心態。就單就「說話」的這個層面來看,是先有了 Matters 這個平台,我才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因此不管怎麼說,我所有的批判、發聲都是建立在這個平台給予我的利益之上,而我並沒有付出任何給平台,也因此沒有任何「客訴」之說,批評便會顯得有些奇怪。
雖然自身對平台的某些產品設計、理念有些意見,但基於我是先受益的,確實會產生這樣矛盾的狀態,批判也不是,不批判也不是。
那是我以前的想法,而現在我認為這兩者確實有衝突、矛盾,但只要換個方式,便能破除這樣的障礙。就像我上個段落說的,「我更認同將抱怨、吵架,轉換為『點出問題』、『溝通』」,只要將這兩個表達方式轉換一下,這樣一來就直接解決這個問題了。
怎麼說呢?如果我是點出問題、溝通,那我並不是在批評平台很爛,應該要怎麼改才對,而只是單純發表、分享我自己的想法而已(當然最終目的也可能是希望改變),因此沒有了批評,還能保有原先期望改變的目的,也不會散播太多的負面情緒,豈不是更好嗎?
因此批判、抱怨並沒有不對,有些時候和溝通、點出問題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前者比起後者就是更討人厭,畢竟會散播負面情緒,也讓人感覺你都沒有付出,憑什麼要求東要求西?而事實也是如果你根本沒有付出,就在那邊指指點點,誰能接受?
在這個段落的最後,我必須稱讚那些批判平台的人。因為只是在感謝,絕對不會有進步,那些提出批判、抱怨的人以及平台本身,往往才是推動改變的人。但請注意,這依然不代表能無節制的謾罵、言語攻擊,我同時也認為應該以點出問題、溝通,取代抱怨、吵架。
❓ 五點問與答:贈熱度、封鎖、共識以及犯錯
以下是一些我從中體悟到的道理,無法特別分成一個段落來講解,因此集結成問與答的方式向各位分享。而首先一定要先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人每分每秒都在變」。我上一秒也許還支持某個觀點,覺得很有道理,下一秒就突然變心,認為那個觀點超級荒謬。當中也不乏有認為多個觀點都有合理性的時候,並且往往還是佔了絕大多數的時間。
因此以下的觀點全是我「目前」體悟出來的,隨時可能會變動。而關於認為多個觀點都有合理性的時候,有這種矛盾心態的情況,也會在接下來一一講解。我們開始吧!
- 📌 寫討論文就是贈熱度?
有些人會說,寫這種類型的文都是在贈熱度?
說個很簡單的道理,「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因此我們絕對無法感同身受他人的感覺,也絕對無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想法。最多能做的,也僅只是以自身的經驗、經歷去推測出他人的感受,並嘗試理解。這也是我對「同理心」的定義。
因此他人寫這種類型的文章的目的我們不可能清楚,就算你是出於希望問題能被改善的心態,也沒有攻擊誰,也能被理解為「贈熱度」。而有點類似的主題,要是狀況反過來了,卻不會有這種問題。例如有人寫感謝 Matters 的文章,但不曾有人認為那就是贈熱度吧?
思考了一下,就會發現往往如何判定是否為贈熱度是主觀的,如果你討厭那篇文章,那你極有可能是因為這樣去找出一些能批評的點,才說那是在贈熱度。但如果你喜歡那篇文章,是不是就不會這樣說了呢?(如果你是一致認同為贈熱度的除外)
而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是因為想贈熱度寫文,但是寫出非常具有邏輯性的文章,也點出了很多關鍵的問題,那我認為給他賺點錢也不為過啦。並且就像我上個段落最後說的,那些批判的人往往才是改變的人,因此我認為應該被重視。
綜上所述,我要說的就是贈熱度這件事本身並不是重點,文章本身是否有合理性、能否找到對自我的價值等問題比較重要。因為我們判斷是否為贈熱度的依據往往非常主觀,也時常是因為自己討厭誰才去想出一個批評點,那麼與贈熱度的心態相比又好在哪?(一致認同為贈熱度的例外)更何況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 📌 達不成共識怎麼辦?
在那種論戰文、討論文發出後,往往會發生大家非常熱烈的討論後,但卻始終沒有得出一個很明確的結論。像這樣達不成共識的狀況,大家還是只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始終沒有給出一個一致都認同的「共識」,該怎麼辦呢?
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將「共識」的定義重新檢視,因為只要將其重新定義,問題的答案自然而然會浮出水面。如果你對共識的定義,是全部人都要得出同樣的答案、同樣的結論,那我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說是些什麼小事,那確實有可能得出群體一致認同的情況,類似「普世價值」那樣。
而事實是,今年已經 2022 年了,時代已經不同了,任何二元對立的價值觀都應該被打破,已經不是什麼「對與錯、黑與白、是與非」的世界。如果硬要將其用對與錯來看待,那我相信妳始終不會得出任何答案、結論。
因此我對共識的定義,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得到一樣的共識,而是所有人在同個事件上能互相理解、溝通,即便觀念不同也不互相侵犯,就僅此而已。如果說所有人在同一件事情上都能秉持著不同觀點,而也都沒有實質的傷害到他人,那就是表示那些論點都不是單純的對與錯了。而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沒有必要硬去討論出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共識了,因為那根本就沒有半點作用,應該說打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也不要擔心自己的價值觀、觀念與他人不同,你當然可以試著去理解、學習他人的觀念,因為這正是溝通、辯論、討論的目的。但是你必須有能力去區分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觀點,去學著吸取那些,這才是最重要的。
- 📌 封鎖來封鎖去,封鎖他人就應該被檢討?
封鎖這項工具一直存在著,但在此之前我一直對此感到很懼怕,說不太清楚是什麼原因,也許就是因為個性驅使,認為不應該去封鎖別人。
但我後來意識到,「封鎖只是一種工具」,任何的標籤、情感都是人類賦予的。而工具做來就是要用,如果說這項工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那也絕對不會是工具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者不會使用它、無法駕馭它,也就是不適合。
因此封鎖這項工具就是做來封鎖別人的,無需去在乎封鎖他人背後是什麼原因,那些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因為這個工具而幫助到自己。因此如果你看不爽誰那就封鎖他。而就算被封鎖了也沒什麼好說的,就即便對方是有問題的那方(當然有問題的定義也需要探討),但是封鎖他人就是每個人的自由,他能用,你也能用。
如果說因為這個工具,而導致站上出現了什麼大問題,那麼站方相信不會視而不見的。
- 📌 犯錯的話該怎麼挽回?
在這個議題上,因為我個人就屬於「不成熟型」,所以往往有非常多「無知」的時候,當然也就避不開犯錯這件事。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犯錯了就道歉啊!如果說你一開始提倡的觀點,或者你在溝通的中途說了些什麼,確實有某些攻擊到他人之處,那當然就應該道歉。
當然,要分別對與錯也是件很難的事,所以當今天有人認為你的觀點錯誤了,那麼你應該做的是先好好思考,自己有說了哪些話,是真的不太妥的?如果真的有,那就道歉。
假設只是立場的不同,雙方的價值觀不同,那很顯然你沒有必要道歉,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就貶低自己。但如果是類似確實攻擊到他人等狀況,那我認為確實應該道歉。
而每個人對「犯錯」的定義也不同,像我就認為抱怨、散播負面情緒不是一件好事情,這與我的價值觀有衝突,因此我願意因為這件事而道歉,這對我來說是應該的。但是我依然可以秉持著「抱怨雖然會散播負面情緒,但依然不可否認是解決問題的要素之一」這樣的觀點。
- 📌 被人按倒讚怎麼辦?
Matters 有個倒讚功能。而這個倒讚是匿名制的,也因此大家可以很隨意的按下倒讚,也不用被他人看見。
那些只按到讚,但又不發表自己想法的人,我得很直白的說,他們就是一群不敢把自己想法表達出來,只敢躲在螢幕背後的懦夫。原因是什麼,也許是害怕自己的論點不被支持,無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又或者他也深知根本沒有實際的論證能支持他的論點,因此只好透過按倒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也不是說不能按倒讚,如果那個人已經先攻擊他人在先,那很明顯是那個人的問題。但在那種沒有直接對錯的問題下,只按倒讚不發表自己的想法,無疑只是想讓他人心情不好,因為無法透過有邏輯的溝通方式讓人理解,只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實施「不具名的攻擊」。
因此請不要受倒讚影響,謝謝。
💡 如何發揮去中心化價值?什麼樣的生態適合互相交流?
請問當聽到「去中心化」或者「民主」這兩個詞,你會想到聯想到什麼呢?在上個禮拜的事件中,有人告訴我並不支持我抱怨,認為散播負面情緒不好;而反過來也有人說明一個自栩公共討論的平台,不應該這樣批評抱怨,因為抱怨也極可能是點出問題的關鍵因素。這些問題我們已經在文章的上半部分討論過了。
話說還有經營一年多的爐主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說明雖然 Matters 的專題功能「圍爐」還有些不成熟,但因為「自由沒有政治或其他審查」、「文章能(相對)永久保存」這兩個原因,讓他們依然選擇了 Matters 這個平台的圍爐。
綜上所述,我認為去中心化、民主的其中一個價值,便是能自由的發表言論,不會受任何人所拘束,這正是「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這個議題想必討論許久,我也曾經寫過相關文章,討論言論自由的定義。想必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支持因為有言論自由,因此就能無止盡的謾罵這樣的說詞。但網路上的生態依然充斥著這樣的言論,到底是那些人真的如此可恨、可惡,還是他們對自己的言論會因此傷到人後知後覺?
不管怎麼說,大多數匿名論壇絕對比較容易看到這種謾罵的言論,可想而知與匿名能讓人躲到螢幕背後,毫無節制的發言有關(還是可能被告)。而我認為,「半匿名」的情況,正是最適合討論、辯論、溝通的狀態。
怎麼說呢?像 Matters 這樣的生態,不至於到全匿名,但確實可以讓人塑造出一個與現實中的人大相逕庭的「人設」對吧?但是依然可以像是全匿名一樣阿,為何卻不像那些匿名平台一樣,大家各種倉狂的罵來罵去?我想這與身分地位、名譽便有關連,如果要在一個寫作平台、社會塑造好一個美好的人設,沒有理由肆意的謾罵,來把自己的名聲搞糟吧?
但反過來說,如果要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一個寫作平台,那肯定會希望這裡的生態是美好的,是適合自己待下去的吧?因此有這種意識的人,便會關心、在乎一個生態的「公共事務」,一同參與討論、溝通,目的當然是希望整個生態變好。當然最真實的想法,也可能是很自私的希望自己能好好生存下去,但建立在不危害到他人的前提下,那又何嘗不可呢?
總的來說,想利用每個人心中的「道德」約束行為,肯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每個人對道德的定義都不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會因為自身的成長環境而有所差別,因此是不可能所有人擁有同樣的想法的。
因此也許得透過這種「無形的機制」,巧妙的透過自身的利益,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透過「半匿名」這種「無形的約束」,就能達到「大家不至於完全說不出心裡話,並且在乎公共的議題、熱於討論這樣的事情,同時保有互相尊重的意識,不會無節制的口出狂言」這種狀態。就即便這些行為的背後,也許是為了達成自身的利益而執行,可以說是一種自私的狀態,但也許是件好事也說不定啊?
📢 討論就有價值?呼籲多做「有價值的辯論」
來到文章的最後一段,我想補充兩點。
第一件事,如果一個朋友跟我抱怨生活上有什麼煩心事,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雙方熟識的狀態,也想幫助對方解決問題,而抒發情緒當然也可以。但要是對方成天都在抱怨同一件事,那麼確實就會讓人感到有些心煩了。
因此我想說的,就是抱怨這件事針對一些不是生活上熟識的人,只會讓人受到情緒影響,也無法對這件事有任何包容。而即便你不是以抱怨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成天都在講同一件事,那麼不禁讓人猜想,你的目的到底是真的想透過這次的討論去改變什麼,還是其實另有目的?而也值得思考的,就是為什麼同樣的東西講了那麼久,卻沒有人改變?
第二件事,所有的辯論、討論都有公共價值嗎?這個答案是否的。這邊所指的公共價值,就是那些對於平台未來發展有影響的事,而很顯然很多的討論與這無關。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在這些討論其中獲得啟發,因此對我來說還是有價值的。
因此今天寫了這篇文章,討論了各種面向,我要說一件事,就是我還是會繼續寫這類型的文下去,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只是我會更注重討論文的類型,以「相對客觀」的方式去點出問題,再來主觀的給予自己的想法為主。當然也會花更多時間去檢視、思考自己的論點,並且開始以「分享」的角度來做開頭,不會想去改變任何人。
也不會想抱怨,因為我並不想散播負面情緒,那與我的價值觀有所衝突。
基於本篇文章所有觀點,呼籲大家多多發文,來與 Matters 的眾多作者來一場「有價值的辯論」,當然得尊重每個人的意願。另外,我也很好奇這篇文章將會有怎麼樣的回響能讓我學習,「我很好奇」喔(這是《冰菓》的梗喔,想到京阿尼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