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ryVentur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书评•评书 |《永久记录》

MaryVentura
·
·

《字縛》征文范例一

昨天读完了Snowden的《永久记录》(English Version)。三百多页的一本书,并不难读,即便对于我这样对互联网、电脑懂得不多的门外汉,也是深入浅出,很棒。

读的是Snowden在Twitter上发布的简体版本。由于大陆地区的审查制度,Snowden的译者把被删除的地方还原,并用下划线标出。

简体版且出版社也在大陆,应该是原删节版的出版社。对Snowden的译者们标示出被删节的地方心怀谢意。即便自己也清楚什么地方会被删节,看到标注及Snowden的免费下载链接还是觉得心里的一个力量被激发出来了。下面是这本书触动我,并让我觉得值得推荐的几处。


  1. 父母、出身


Snowden开篇提到自己的家世。几乎是从“五月花”讲起。父母工作都在政府机构汇集的地区,这让Snowden也逐渐步入了父母工作的行列。

这是不是决定性的?Snowden并没有清楚地写出来。然而,简体版的读者也许会懂,以“出身、身世”开头,对我们意蕴深长——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

这些数不胜数的例子即便是有学养的家庭也能倒着背诵,了然于心,仅仅是源于“那个时代”。

然而,真正决定的时刻,Snowden针对的是自己的良心;面对选择时,也明白会对父母、爱人产生伤痛,但他的决定并未建立在先考虑亲族门楣上,反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时间才会自然而然地淘洗出理解与称颂。

相反,太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情绪都太多地与父母、亲族挂钩,弄得我们似乎必须权衡,然,要是挣开这一切,是不是便看到了真正的自由?权衡时,究竟谁重,谁轻?良心,还是父母、亲族?

难以想出Snowden面对的压力,决定选择时的痛楚,但正是此般坚定于自己的心,让世界上所有有能力、有心获悉的人获得了他们应有的权利。

由此也想到了上星期NetFlix才出的Taylor Swift的Miss Americana。杂志New Yorker评论的时候把Taylor Swift面对对面一众年长白人男性及父亲对她不要发表“涉政”Tweet的阻止写成了几乎印在观众脑海的场面。Taylor泪水涟涟,一再表达她这样选择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肯定的价值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便最终她基于自己巨大的粉丝数量表达了参与投票的重要性,她的挣扎是每个人都看到的。

New Yorker写村上春树时提到,“Symbols don’t age”。Taylor Swift与母亲坐在沙发上面对着她父亲及来自几乎代表了父权既得利益者的白人男性的规劝也好似Symbol一般刻在我的脑海里。即便是她,也会面对这样的时刻,也必须这样柔弱又坚韧地、似刚出生的小鹿学着立起来一般摇摇晃晃地守住自己脚下的土地。Snowden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标志,他也代表着那股精神,他们都不会变老。


2. 极权


Snowden对极权与民主社会的分析到位且不冗长,仅用了一页书便简明地比对出了二者的优劣,比方这样——

极权社会“领导要求民众服从自己”并打压异见者;自由民主的社会则“几乎完全”依仗“每个公民自愿去承担责任”。

当然,前提是有较完全的系统作为依托。Snowden更道出很普遍的情势,并用很简单的方式阐明了:很多人没有兴趣读书,则觉得审查制度不重要;不关心地球上的其它,则觉得其它都不重要……

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却藏着严密的推导,而这些全被审查制度删掉了。

我想,每一个读到这个版本划线处的读者都会思考,而思考也能是行动的第一步。没有思考、反省,重新审视过去及现在,谈什么未来?

世界需要的是,不再把China当作极权制度下、无民主制度下经济腾飞的例外,而是一个需要将民生、民主、民权纳入考虑的政体(政权)。


3. Whistle Blower


Snowden在全书贯穿性地提到父辈是水手的实情。在提到自己是Whistle Blower的时候,他追溯了自1777年起的第一批Whistle Blower们,也从水手的角度道出了为什么把这些人称作是whistle blower的理由。原来,这最初是水手发现最早舟体浸水时发出的“求救声”,以求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几世代过去了,年轻的Snowden成了互联网时代的Whistle Blower。

在这些章节(p207),Snowden从不一样的角度道出了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一位whistle blower的理由。篇目自此也关注了其他与Snowden一样的Whistle Blower。他们(她们)的勇气激励着Snowden完成此项工作,即便已有一位whistle blower为此获得了三十五年的刑期。

New Yorker杂志也在此书刚出版的时候发表文章,不仅评论这本书,也讨论了美国whistle blowing的文化及产生的立法。

自然而然地,读者会联想到当前新冠肺炎时期死去的那位眼科医生,他也被称为Whistle Blower。人们纪念他,毕竟,在很多人心里,他不应该死去。Snowden带来的是我们获悉美方大规模的监控计划,从而引起了政府方面即便是不情愿的改变。但眼科李医生的去世却让很多关注民生、民主、民权的人士们彻骨地失望,甚至绝望。

Snowden讨论了泄密与whistle blowing的不一样之处,认为泄密多是为了一己私利,而whistle blowing的目的是更广大的公众利益。在新冠肺炎里,更引起争议的是对whistle blower李医生“传谣”的“惩戒”。李医生的“传谣”并不是泄密,也不是为了私人目的,他仅仅是希望读到的人注意起这个病毒来。三个简单的字——“能”、“明白”——承载着无以表达的重压,这重压五行山般,已经压了我们太久。

有不少人质疑,WeChat班级讨论里的东西怎么那么快会被派出所读到?这是明摆着的监控!其实,这便是2013年起Snowden显示出的重要性了。读者要是那时并未注意,这本书便更重要了。任一政府对其民众施行的监控都是对人民在未完全注意到时便让渡出的权利的滥用。在这一层面,时间自会证明Snowden是世界互联网时代的Whistle Blower。

他是幸运的,而李医生却付出了所有。


4. 香港


Snowden对于在什么地方与记者见面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排除了欧洲、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剩下一个地方:香港。选择香港的理由在书里被删除,但却是针对自2019年6月起则一直不断的香港抗争的极好分析及应用。我能理解他先选择香港的理由,几乎能从他的描述里看到Snowden坐在房间里焦灼地等待。

有意思之处是记者以为Snowden是一个即将掐算自己入土为安日子的老人。难道人良心发现都那么晚?在此,我想起Taylor Swift的曲子——“Only the Young”。也是从香港的抗争里看到的,即便有银发族的支持等等,年轻人与时代相符的脚步及精神追求赋予了社会更大、更美好的激励和期许。拥有公义及公德心的年轻人是希望,是一股很有力的洪流,他们有理想,有诉求,而还未成为庸庸无为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是已然被社会残忍抛弃的边缘化人们,正是他们希望未来在世界上的立脚之地更公开、公平、更对得起良心。


5. 我们相符的人生


读Snowden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出生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的小孩儿们的童年是多么的相似。即便是远在山区间的北方城市也几乎经历过一样的时间线——当电子计算机出现在家里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世界的相处方式也变了。我们正是伴随着这时时被运行得热乎乎的机子长大的。也许我们没有Snowden那样玩很多电子游戏,输入自己编写的指令,但我们也经历了手写朝打字进化的那些年。他完成了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监控的Whistle Blower,那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