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廖英雁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講風水、史料缺、忙擺拍,從龍門閉鎖陣地看澎湖軍事觀光的問題(上)

廖英雁
·
·
動人的故事,總是吸引遊客駐足。可惜主打「軍事文化體驗」的龍門閉鎖陣地看似萬事俱備,卻少了重點,經常可見自相矛盾、誤解歷史或脫離主題的內容。
龍門閉鎖陣地入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鄭舟集攝影)

2021年,位於離島澎湖的軍事觀光景點「龍門閉鎖陣地」盛大開幕。負責籌畫的澎湖縣政府表示:龍門閉鎖陣地建於日治時期,有綿長的坑道,蘊藏豐富的軍事文化,經過四年的整修規劃後,將以社區經營、專人導覽模式活化,發展主題觀光。

儘管如此,從遊客評論、媒體報導與官方資訊來看,當地政府的美麗願景與使用者實際體驗之間,仍有相當的落差。

風水傳說、資料缺漏、遊玩式體驗:這是軍事文化嗎?

來到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南邊的港畔,在絕美澎湖海景與濤聲中,濱海小山坡「南崁」翠綠的仙人掌叢裡,隱約可見幾座灰色水泥機槍堡的射口。

這是「裡正角加強排閉鎖陣地」,興建於日治時期、國軍接收後又繼續串聯增建,成為更加四通八達的地下掩體。但1990年代國軍撤守後,失去功用的坑道就此封閉,直到2009年由林務局造林人員意外發現,才喚醒了這座沉睡多年的地下陣地。

為了保存軍事建築、開發景點,在幾經磋商之下, 2015年澎防部將裡正角加強排陣地交給澎湖縣政府管理,後者也從隔年開始逐年爭取經費整建,終於在2020年10月完工、2021年以「龍門閉鎖陣地」之名再度向外開放,不但請來當地畫家繪製歷史壁畫,也安放入口意象雕塑,並委由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管理,採線上預約、專人導覽,並可觀賞村民表演砲操,成為居民振興家鄉觀光的典範。

動人的故事,總是吸引遊客駐足。可惜主打「軍事文化體驗」的龍門閉鎖陣地看似萬事俱備,卻少了重點,經常可見自相矛盾、誤解歷史或脫離主題的內容。

自相矛盾的官方網頁訊息。

例如陣地的歷史沿革,官方資訊就相當模糊:官方網站首頁右邊是坑道內壁「陣地誌」的照片,敘明陸軍第1357部隊於民國五十年(1961年)奉蔣中正指示在此構築陣地;左邊的文字卻寫「坑道主體結構為日據時期所建造…...國民政府軍隊接管後,於民國69年澎防部168師再增建機槍堡、57戰防砲堡、地下指揮所及雷達站等設施」。

稍具好奇心的遊客讀到這裡,可能已經生疑:到底這是興建於日治時期,還是1961年國軍構築?陸軍1357部隊跟澎防部168師,究竟有什麼關係?

坑道內的「龍門戰地歷史壁畫」,也值得商榷。其中一幅畫作敘述1895年清日乙未之役、日軍攻澎,日本陸軍混成枝隊由龍門裡正角海灘登陸。問題是龍門閉鎖陣地所在位置,並非1895年3月23日比志島義輝大佐率領步兵上岸的登陸點,而當時日軍在龍門村(時稱良文港社)根本就未遭遇抵抗,而是一路疾馳到其北方4公里外太武村(時稱太武社)的太武山麓,才與清軍爆發遭遇戰。

「歷史壁畫」只有片面的勾勒印象,卻未以輔以解密檔案、照片、文字展示板、摺頁手冊、語音導覽釐清概念,未來恐怕孳生錯誤的印象或傳說。

至於最關鍵的解說導覽部分,遊客更反映,本該是以陣地歷史、內部構造、服役甘苦談為主的40分鐘導覽內容,解說志工卻插敘網路上隨處可得的「龍門出皇帝」風水傳說,敘述當地查坡、查某、香爐、鼓架四個島嶼如何鍾靈毓秀,最後又是怎樣被破壞,造成村落無法降生皇帝。Google評論上甚至有網友以「天馬行空」形容這樣的解說。

風水傳說並不是毒蛇猛獸,但在軍事景點的導覽裡花時間介紹,難免讓解說失焦。圖:澎湖有線電視。

此外,坑道入口處鑲嵌在牆壁內的國軍「裡正角掩蓋交通壕」竣工銘牌,與陣地誌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卻差點被坑道內的管線遮蔽,難免不利了解景點的沿革。

而擺設的沙包、仿真步∕機槍、彈箱、望遠鏡、彈藥、仿製57戰防砲等道具,提供遊客打卡合照,可惜缺乏專業深入的解說資訊,如陣地任務、部隊編制、官兵生活等等,讓參訪過程仍偏向拿道具擺拍的「遊玩式體驗」。在村民熱情賣力的導覽與演出之餘,這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待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