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鄒崇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生代·《七人樂隊》:盤點香港的今昔未來

鄒崇銘
·
·
對於這群香港中生代來說,1950、60年代少不更事,大概是他們最懷緬的時光;1980、1990年代經歷了種種起伏跌宕,不同人的抉擇際遇差天共地;踏入2000年後,眼前浮華轉眼間如煙雲聚散,人生匆匆已經來到黃昏時刻……

《七人樂隊》的七位導演,皆是來自嬰孩潮的香港中生代,曾經歷過港產片的黃金年代。其中年紀最大的袁和平,生於1945年,早於1970年代便以《醉拳》、《蛇形刁手》等作品著稱,1990年代後更在荷里活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年紀最小的杜琪峰生於1955年,亦早於1980年代初開始拍電影,在1996年創立銀河映像後取得巨大成就。


難得的是,《七人樂隊》並沒有觸及他們的發跡傳奇,而是相當謙卑平實地,記錄了他們曾經的香港歷史點滴。


第一和第二篇是洪金寶《練功》和許鞍華《校長》,寫的是1950、1960年代。兩者皆從徒弟或學生的角度,懷緬她/他們對上的戰前一代。那是香港仍相對落後和貧乏的年代,師博(洪天明)和校長(吳鎮宇)皆很傳統甚至帶點守舊,但在各自的領域卻甚具風範和功架,大概亦奠定了日後嬰孩潮成功的基礎。第四篇袁和平《回歸》中的爺爺(元華),亦是大同小異的上一代人物。


來到第三和第四篇譚家明《別夜》和袁和平《回歸》,已轉眼去到1980、1990年代,嬰孩潮黃金一代正式走到歷史舞台的中央,但旋即要面對九七和去留的抉擇。《別夜》和《回歸》一悲一喜,皆集中講移民、離別和重逢,香港早已變得更加富裕和現代化,那代人亦顯得特別崇洋和國際化,但卻彷彿都失去了根。《七人樂隊》製作於2019年之前,結果要等到2022年才公映,此際香港人看在眼裡,實在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真正對同代人作出批判和反思的,則是《七人樂隊》的最後三篇。杜琪峰的《遍地黃金》借2000年科網泡沫、2003年的沙士和淘大花園事件,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寫香港人面對股市樓市巨潮的貪婪和瘋狂。獨沽一味的茶餐廳場景,亦予人分外親切貼地的感覺,可說是七篇之中最具現實諷喻的一篇。


林嶺東的《迷路》也講移民,但焦點落在2010年代從英國回流的新界人(任達華)。這時嬰兒潮一代已開始步入中老年,驚歎香港這座城市已面目全非,新界土地亦漸被地產霸權所吞噬。《七人樂隊》中唯一出現的香港新生代,是飾演任達華兒子的林宇軒——林嶺東找來了自己的兒子,亦是他生前唯一父子合作的作品——但亦大有瞧不起新生代的意味。


對於這群香港中生代來說,1950、60年代少不更事,大概是他們最懷緬的時光;1980、1990年代經歷了種種起伏跌宕,不同人的抉擇際遇差天共地;踏入2000年後,眼前浮華轉眼間如煙雲聚散,人生匆匆已經來到黃昏時刻……


至於作為終結篇徐克的《深刻對話》,時間點設定在未來的香港,風格也和其他各篇大異其趣。劇中四人(張達明、張錦程、劉國昌和林雪)皆已步入中老年,困守在精神病院的密室處境中。但到底誰是醫生?誰是病人?誰是正常?誰是不正常?誰在監控其他人?誰在被監控?觀眾看完還是摸不著頭腦。


經歷了火劫後的精神病院,到底由誰在掌握話語權?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到底誰在主宰?由徐克操刀的終結篇,正好為大家提供了開濶的想像空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