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是什麼?能吃嗎?
聽說最近因為108課綱的關係,很多人在問什麼是「素養」。雖然我沒有看過課綱的內容,但是身為一個曾經〝刻意〞培養自己人文素養的人,也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我想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
老實說我天生就是一個對「人」比較遲鈍的類型。我的觀察力很差,不會注意到誰今天戴了新飾品、甚至是剪了頭髮。因此也理所當然不會注意到別人今天心情如何,他的狀態看起來怎麼樣。更慘的是,我不知道正在跟我談話的人他的感覺如何,我的話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所以我就是一個目中無人、沒有同理心的可惡份子。
如果我只打算獨善其身地過日子,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對我來說並不會造成困擾(因為困擾的是別人)。但我學的是資訊、做的是軟體,而軟體是給「人」使用的。所以我在學校時就意識到一個問題:我不懂人,要怎麼開發給人使用的軟體?也許對於那些天生察顏觀色能力就很好的人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對我來說真是個大問題,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幸運地是,我大學在一所充滿人文氣息的台南師範學校就讀。既然想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就把自己浸泡在這樣的環境中吧。我感覺自己抓到了什麼,但是我需要更多的時間,所以至始至終我都沒有換學校,因為我知道我想要的東西就在這裡。如今,雖然沒有一個量表或指標可以評斷我的人文素養到那裡,但我知道自己和過去是差非常多的。因為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我依然是那個可惡份子,我知道原始的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決策,但我選擇成為更符合自己心中理想的人。
所以素養到底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自己是如何培養素養的。也許從如何培養來推理,比較容易理解素養到底是什麼。如果像我這樣的木頭都可以變成人類,那麼素養絕對是可以培養的。而培養素養最重要的基底、最基本的關鍵就是「知識」。沒錯,就是這麼基本卻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用「素養」作為關鍵字到維基百科上搜尋會發現,所有的素養都會冠上一個領域名稱,例如資訊素養、公民素養。也就是說,每一種素養都是有範圍的。為什麼它會有範圍?因為它背後相關的知識是有範圍的,所以當人們在討論素養的時候,也同樣會界定一個範圍。
那麼,以資訊素養為例,它包含的知識是什麼?有知識就等於有素養嗎?先說說為什麼不會有個列表告訴你:培養某某素養必須學會那些知識。因為很多知識是很微小不易察覺的,你甚至不會覺得它是知識。例如如何使用Google搜尋?對數位原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老一輩的長者來說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然而無論容易與否,都不影響它是知識的本質。此時就會發現另一個問題,知識變化的速度可能很快,還沒整理完舊知識又會有新的知識跑出來。所以為什麼百科上的解釋永遠只能是概括性的描述,因為一個素養所需要的知識,常常會因為時間、時代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差異,永遠無法列舉完。
培養素養之所以困難,因為它不止要理解、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廣泛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要能夠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年頭會用電腦的人相信都知道如何使用Google,但是真正遇到問題時會去搜尋的人有多少?這就是為什麼會有LMGTFY(Let me Google that for you)這麼嘲諷的服務產生,因為就是有人不會去搜尋,而這些人的資訊素養肯定是不夠的。有趣的是,有些人遇到A類型的問題時會去搜尋,遇到B類型的問題時就不會去搜尋。所以你說這些人有沒有資訊素養呢?素養這東西肯定不是像開關一樣有或沒有,而是一個類似光譜的存在,而且這個光譜還會隨著時間移動或變大…
所以我對於自己人文素養的培育方式很簡單。首先就是吸收相關的知識,因為我唸的是偏教育的科系,所以會學到許多與教育相關的人文知識。接著就是要將學到的知識作大量的運用。除了考試、做報告、做研究之外,與別人面對面的交流、撰寫部落格等等,都是我的應用範圍。所以我總是會問自己: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是這個,過去學到的知識有那些是可以利用的(該麼辦呢)?雖然我常常處於一個腦袋空空事情想很慢的狀態,但是當我這次想到了,下次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而且知識的使用是會越來越熟練的,就像有些人搜尋資料又快又正確,有些人卻無法達到這種境界。
當我把知識充份運用在生活上時,漸漸發現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可能跟別人不太一樣。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跟別人不同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是我能夠回答的是:基於什麼樣的知識或理論所以我會有這樣的看法,而不是因為我覺得如此。也就是說,知識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對事情的看法,而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又會影響我們的處事態度。當一個團體裡多數人擁有相同的態度時,就會形成一種文化。
我們以公民素養來舉例。要提升人民的公民素養,首先大家必須要先學習生命、人權、環境、科技、教育、道德…等等眾多的知識,並且把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並不是選舉到了去投個票就是有公民素養的表現,而是在待人接物與處事上要有公共精神、遵守法律、尊重生命、重視環境…等等一連串的東西加總起來,才形成所謂的公民素養。所以有些人覺得減塑不重要、方便最重要。因為他可能不具備相關的知識,不知道環境汙染干我何事。面對這樣的人就算你說破嘴也是沒有用的,即使證據擺在眼前也可以視而不見,除非他為此付出過代價。
雖然不知道教育部課綱的素養指的是什麼,但若是要我來說的話,我會把它定義成:培養素養的能力。因此總結上面的觀察過程,這些能力應該包括:
- 願意持續學習與吸收各種知識。
- 設法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
- 保持開放的心態能接受新知。
- 不要害怕改變。
- 提升對資訊的判斷力。
有些領域並沒有專門的名稱來稱呼其素養,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例如金融領域是現在新創熱門的項目,也產生很多過去沒有的新知,但是並沒有什麼金錢素養之類的名詞出現。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教育部只用了「素養」這個詞,因為光是現有的名詞是不夠的,專家學者們還來不及定義就進入下個時代。名詞沒有出來大家就不重視,可是人們不重視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重要。舉例來說,簽帳金融卡和信用卡有什麼不同?刷卡的時候誰的風險比較高?答案是簽帳金融卡的風險比較高。因為當你被盜刷的時候,銀行可以不賠你簽帳金融卡刷的錢(看他夠不夠彿心),但是卻不能不賠你信用卡刷的錢。像這樣與我們生活相關,應該成為常識的知識,卻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即使在人們不知道素養是什麼,可能不願意支持的情況下,教育部仍然將它列入課綱當中。我想教育部應該認為這是「為了教育不得不做」的事吧。對我來說是正面看待這件事情的,所以分享一些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mok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