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卖的自由”:我到底该相信谁?
回想 2014 年,国内最大火车票订票平台 12306 一度被人们视为最方便的购票渠道。然而,这个安全感被一场数据泄露事件彻底打破。黑客攻破了 12306 的数据库,超过 13 万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账户密码被泄露。
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背后竟然隐藏着足以摧毁个人隐私的风险——许多人在事后接到了诈骗电话,甚至遭遇了账户盗刷。
然而,这只是开始。到了 2018 年,12306 再次陷入数据泄露,这次规模更加骇人。泄露的信息在暗网上被明码标价公开售卖,黑客通过这些数据获利,而无辜用户的隐私却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隐患。
想象你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甚至购票记录被完全掌握,随时可能成为别人的敲诈工具。
如果说 12306 的隐私事件已经让人不安。
那么 2023 年 2 月 12 日晚,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 Telegram 上流传开来——45 亿条快递信息被泄露。机器人公开提供查询渠道,你只需要输入一个手机号,就能获取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甚至包裹的内容。一瞬间,每一个曾经寄送的快递都成为别人窥视你生活的窗口。
快递泄露的背后,是生活隐私的全面暴露。陌生人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轻松拼凑出你的日常轨迹——你买了什么,你住在哪里,你的联系方式是什么。而这些数据一旦落入犯罪分子手中,甚至可能演变成精准诈骗、绑架勒索,乃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从 12306 到快递信息泄露,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数字化的时代,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隐私风险。看似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若没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或许就是一场随时会爆发的危机。
这些隐私泄露的受害者,也许就有你我身边的普通人。
问题是,下一个会是谁?
相较这还算是比较明显的隐私问题,还有一些直接影响行为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平时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每一则点赞,都隐藏着一条无形的利益链条。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用社交媒体维系联系、用电商平台购物、用导航软件规划出行。
然而,你的行为、兴趣和心理模式正被算法洞悉并利用。你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但实际上,你的每一步都在算法的指引下进行。
现代社交媒体和广告平台以“免费”服务为诱饵,吸引用户不断分享个人信息。事实上,这些平台靠贩卖用户数据赚得盆满钵满。
注意力成了资本逐利的工具,他们利用你的注意力牟利,而你却浑然不觉。
每一次搜索、每一条信息流,都在被精密的算法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你的目光。算法不断调整推送内容,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你看到的,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而是最能吸引你眼球的。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所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行为未来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预测人们的行为成了一门生意。”
分享会上一个提问我记得非常清楚:比如,上网的时候,比如我只喜欢猫,算法了解后,总推给我猫的视频,这会让我很开心,而不是那些他随机生成的东西,这不是件好事吗?
在他提出前我也觉得真好,只给我能让我开心的东西,垃圾去掉。
但转念一想多可怕。它造成信息的茧房,行为的操控。
我们被这短暂的快乐控制着,不自觉的拿起了手机,不断的上下刷着,反应过来时,又开始自责和苦恼,而且长此以往,只接触到与你观点一致的内容,让你失去接触不同观点和新事物的机会。
在想想自己的平时,累的时候,起床的时候,多么不自觉,拿着手机上下刷着无聊到极致不用想事的短剧和内容,等回过神来,时间没了,那瞬间真的想抽自己几巴掌,可是下次还是会继续…
“被出卖的自由”正逐步侵蚀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左右我们的思想,将群众训练成符合部分人利益的模样。
在创作内容的方面,“隐私”的另一种形式也在被剥夺。
你用心创作的文章,可能因为一个无意间的“敏感词”被平台算法判定违规,多少人一夜之间被封禁。
之前我很喜欢的一个博客博主 Steve 说,某一天听着听着我就找不到他了,后来才知道全网被封,原因不详,只到 2023 年 6 月 18日 改名再次出来,但确认的是“之前被消失的内容都将无法恢复,所有的内容都只能重新开始”。
还有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深入思考的问题,可能不敌一条轻浮无聊的短视频,因为后者迎合了算法的“口味”。
于是,我们看到,用心雕琢的内容无法传播,反而是那些无营养的噪音赢得了流量的战场。这种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让多少创作者疲惫不堪,也让许多人质疑:在数字平台的生态里,我们的声音还有真正的自由吗?
隐私的意义,不仅是保护我们的数据,更是守护我们的生活选择权和表达权。数字时代需要更高的安全意识,也需要对公平与自由的更深层次思考。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掌控自己的信息、生活和声音,而不是被算法或黑客牵着走。
但令人伤心的是,这些侵犯的过程正在让一些有意识的人,也逐步放弃表达意见。所有这些事情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人们成为僵尸,如果你要闭上嘴巴静静观察,就会发现这不是夸大其词。
怎么样能逃脱呢?
或许 Web3 的技术与自由可以重新定义这一切?
Web3 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和“数据主权”,不仅在理论上让用户重新掌控数据,更有可能重塑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隐私保护可以使得人们变得更幸福——当我们能够过滤掉更多外界的干扰和噪音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清自我需求,回归理性独立的决策。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目前 Web3 领域的资源更多集中在 DeFi 和 Meme 上,隐私项目的关注度仍显不足。这种失衡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呼吁和普及隐私意识来改变这一现状?
从小事做起,普及隐私意识,增加数据控制权。起码先有个意识……
那技术上面呢,可以怎么切入?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让隐私落地
零知识证明(ZK)是一种密码学技术,它允许验证者在不披露任何具体数据的情况下,验证一个声明的真实性。
举例来说,你可以证明自己年龄超过 18 岁,而无需透露实际年龄。这在金融交易、身份认证和供应链溯源等场景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ZK 有望彻底改变隐私保护的格局,尤其是在数字身份和用户数据隐私领域。
还有一个说法“在西方,隐私与资本主义抗衡;在中国,与权威对抗。
“如果我戴上了面具,也许我更敢说真话“;匿名性和隐私保护将赋予人们更多的表达自由,使得公民社会的声音更加多元化。所以针对一些“特别的议题”是否可以采用 ZK 的技术呢,可以多一个的选择。
在发起提案和投票的时候能证明我是谁,属于这里,但又不知道我是谁?
有了后,你会用吗?
去中心化身份 (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重塑数字身份
想象一下,你去酒吧证明自己是成年人时,通常需要出示身份证,而身份证上包含了大量不相关的信息,比如你的全名、家庭住址、甚至证件编号。实际上,酒吧只需要知道你是否超过 18 岁,对其他信息一无所需。
DID 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你可以生成一个去中心化的身份,直接用它来证明“我是成年人”而无需透露更多。更棒的是,这种身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不需要依赖政府、银行或科技巨头来验证。
在更复杂的场景中,比如求职,DID 还可以让你分享学历或资质证明,而不用提交完整的个人履历。
这不仅提高了隐私安全,还赋予用户更大的数据主权。你的身份将不再依附于任何平台,而是由你自己掌控。
隐私区块链:数据的加密堡垒
与传统的透明区块链不同,隐私区块链采用混合加密技术,使得交易内容对外界不可见。通过环签名、混币协议和隐私智能合约等手段,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匿名交易。这些技术正在被应用于 DeFi(去中心化金融)领域,保障用户的资产安全和隐私。
假设你要捐款支持某个公益项目,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捐了多少钱甚至是否捐过。传统的区块链是完全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你的交易记录。隐私区块链通过加密技术,能让你的捐款记录变得对外界不可见,仅你自己和接收方知道。
隐私区块链就像一座加密堡垒,你的数据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外人只能看见你选择公开的部分。
…….
以上是我了解到的一些内容,可能还不够深入,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出一些玉来!👀
不过我也知道说起来简单,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从技术到落度的影响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如果我们可以在做项目的时候有意识加入隐私和这些概念,会更好的推动他的发展,就好像我们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不断浇灌总会发芽的。
同时,技术普及隐私教育和推广开源工具,也是关键步骤。用户需要了解如何利用开源工具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主动选择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和数据存储服务。
在一个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隐私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自由的象征。
为此,还能做些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