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貓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歷史與歷史教育

貓兒
·
·

今年香港文憑試歷史科有一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試題傳出後,政客紛紛空巢而出,說試卷偏頗,傷害民族感情云云。香港文憑試試題捲入政治爭議不是新鮮事(每年各大媒體都以火眼金睛審視通識科試卷),但要說這條設得標準無比的題目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也實在是太過跳脫。

來源:香港01

身為文科小薯,高中也讀過歷史科,受過西史+現代中國史+香港史+日本史的慘烈洗禮,自問也應該夠資格說些甚麼。如果要說日本在1900-1945年為中國帶來的利,其實想想也頗為重大。日本從被列強霸凌到國家成功現代化,甚至轉而對中國虎視眈眈,這樣的變化之大,也是鞭策晚清改革、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要說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相信就算是沒有讀過歷史的也說得出來。我相信即使考卷給了參考資料,考生第一下想到的也是「弊」的論點。說題目誘導性嗎?我覺得不然。說日本對中國百害而無一利,就更是對政權急著獻媚而不了解歷史的狂妄之言了。

這樣無稽的批評竟有那麼多人和應,甚至鬧得要取消試題,不但顯現政客為獻媚上位而無所不用其極的醜態,亦揭露香港歷史教育的問題。誠然,這個問題與香港的殖民地背景亦不無關係。因為政治需要,歷史詮釋權永遠握在當權者手中,任人「搓圓撳扁」,許多議題刻意輕描淡寫。這種現象自回歸後更是變本加厲。課本上平面乏味的描述,更有意無意將學生拒於歷史門外。歷史受制於政治和權力本是無奈的常態,但本來對歷史毫無認知的人硬要抓住歷史教育的「把柄」,然後大作文章,就已經是近乎文革的作風了。

說到底,我學歷史學得最多的不是背誦史料的能力,而是如何從死板的史料中論證出不同的觀點。我曾經讀過印象最深刻的歷史書,書中純粹以經濟角度分析一戰和二戰史,和傳統書上說以nationalism(國族主義)為起始的觀點截然不同。乍看政治不正確,但只要建基史實,也是可以借鑑參考的論述。我們親愛的特首說教育不能像「無掩雞籠」,我實在不敢苟同。在我看來,讀歷史就是踏出現實囚籠,審視世界的工具。如果連在考試框架下評鑑批判歷史的空間也沒有,只能證明香港離真正沉淪又踏近了一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