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聊天室第二期:疫情後的「新」世界,會讓人期待嗎?
3月19日一覺醒來,看到義大利因COVID-19死亡人數已超中國官方公佈的數字。這一週,歐美多國的病例正以幾何級數每 2 至 4 天倍增,截至今天發文時,全球確診人數已近27.4萬人。英美此前公佈採用的緩疫政策,亦難避免醫療系統因擠提而崩潰的可能,民眾身陷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恐慌狀態,唯有大罵政府和醫療系統不作為。防疫措施發佈後幾天,英國美國又開始採用更嚴厲的遏制 (suppression) 措施——包括病人連同家庭的隔離、全民保持社交距離、全面停課。
2020年春天,恰似1918年橫掃世界各個角落的大流感,從爆發到蔓延,疫情讓人更依賴國家和體制,然而各國政府種種體制上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不同國家的防疫措施有著相當的差別,這些措施折射出各國政治生態,社會文化,公民心態等各個層面,宏觀或微妙的情景。此前我和朋友聊天時說到這場疫情催生出極為豐富的「身份」問題,當時我們說的是香港,台灣,和中國。如今從海外情形看來,尤其在中美媒體戰的情況下,「身份」正變得非常複雜。Matters 上書寫各國/各地疫情觀察(日記)的朋友漸多,讀這些日記,能看到疫症對個人生活或強或重的衝擊;華人身份與所在國公民,政府之間的關係被重新審視。從這場疫症引發的各個方面來看,都是全球化脈絡中重要的一課。
第二期「一覺醒來」線上聊天室,我邀請到8位身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寫作者一起,希望在這場幾乎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下,在傾吐彼此的擔憂和恐慌之餘,能對各國的疫情進行真實的描述和坦誠的討論。很巧的是,這次邀請的朋友都居住在人口密集,結構多元的big city,這種複雜也就意味著,周遭的個體所屬的生存狀態極為不同,憑藉他們對當地社會肌理和文化的了解,我們來討論,疫症之下,不同群體有什麼樣的反應,民間在做什麼樣的行動,以及我們的反思。
討論者之一,免疫學專業的@浅縹 在寫給我的信裏說:「我們在疫情日記中寫了太多不安的狀態,但思考到「各國民間組織在抗疫中的行動」仍然會有希望感,希望討論會有一些正向的產出。」
假如我們都能認真地去反思,疫情後的「新」世界,也是讓人期待的。
討論夥伴為:身處倫敦的 @浅縹 @熱朱古力;柏林的@Yidi;巴黎的 @Lucile;愛丁堡的 @thucydides;紐約的 @赵智沉;東京的 @立云;台灣的 @映昕
此次討論將會於3月22日(週日),東八區時間晚上8點開始,仍在zoom進行。活動之後,我將轉給每一位討論人 500 LikeCoin。
我們會討論哪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
- 居家隔離的態度:個人工作,學業是否受到影響;面對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周圍民眾(華人群體/本國人/不同社會專業群體)的防疫意識和反應。
- 為預防歧視升級,華人有哪些行動或自我保護的措施。
- 如何看待所在國推行的防疫政策:信息污染對公眾判斷力的影響;公共衛生醫療系統現時的狀況,隔離強度;當地政治體制應對的不足。
- 各國民間組織在抗疫中的行動:弱勢社群,老人會否得到照顧;志願者工作如何開展;小企業的財政支援;社會企業在抗疫中的態度;科技方面如何支援。
- 疫症之下的個人反思。
這次討論具有廣泛的公共性,因此我會接受在Matters發過一篇(及以上)文章的朋友報名旁聽,會留出提問給講者的環節。若有意參與,請你發郵件到 xydawn@protonmail.com 獲取zoom聊天室號碼。
活動後,我會整理出討論內容文字版本,視具體效果剪輯音頻。討論人將共享文稿和音頻的版權,鼓勵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