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與納博科夫
最初對納博科夫這本《洛麗塔》感興趣源自於對「洛麗塔」這個名詞的無知,當整個網絡世界鋪天蓋地都是洛麗塔的時候,我卻發現卻很少有人能夠對這個名詞除了著裝與戀童癖之外作出更多的解釋。好奇心與求知欲激勵我去閱讀這本書。
閱讀《洛麗塔》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剛開始讀起來進度很快,這主要歸功於納博科夫語言的獨特吸引力,然而很快我就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乏味與無聊(意識流小說帶給我的感受大多如此),只好耐著性子一點一點讀,看了一陣又放棄了,這時我覺得這是本乏味無聊又變態的三流小說。直到最近在kindle中再次看到,抱著再試一試的心態來讀,卻沒想到完全被納博科夫折服,一口氣讀完。究竟是什麽讓我的感受發生了如此的變化?我想可以從很多方面來探討。
首當其沖大概就是作者納博科夫自身對我的強烈吸引力。納博科夫身上完全體現了我所推崇的一種人格——博學而又多元,這與他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出生於俄國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據他所言,他有著「完美的童年」,並且同時學會了俄語與英語兩種語言。此後他又在歐洲生活學習了很久,在這裏他學會了法語。並最終定居美國。多樣化的生活經歷帶給納博科夫的是一種兼容並包的性格與多元化的知識體系。當閱讀讀納博科夫時,讀者會發現很難對他的作品進行歸類。而這樣一種獨特的體驗是閱讀其他作品少見的。
其次是這本書頗為絮叨而又癲狂的語言。納博科夫對於語言的使用真是令人著迷。博學多才,精通三國語言,豐富的生活經歷使得他能夠很輕易地把握語言與詞匯之間的細微區別,並且能夠隨手引用各種各樣的典故來為自己服務,制造一種獨特微妙的閱讀體驗。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他對於各種口誤的精妙使用,簡直讓我懷疑他是不是研究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指出:「口誤往往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它往往能夠揭示人們深層的潛意識世界。」納博科夫在本書中就利用了各種各樣的口誤筆誤結合豐富的典故,讓我們得以壹窺主人公亨伯特的內心世界,更不用提整本書都是以亨伯特的第壹視角來展開。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透過亨伯特的視角,讀者就好像戴上了有色眼鏡,透過這副眼鏡向外看,整個世界都沾滿了亨伯特的色彩,變得扭曲而又癲狂。又如王國維所言:“壹切景語皆情語”,“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裏顯然就是“有我之境”。對於語言的使用,納博科夫當屬爐火純青。
最後當然就是這個故事本身的豐富的解讀空間。我本身不贊同對於這個故事的過度闡釋。比如類似於故事是「古老的歐洲誘奸了年輕的美國」的隱喻。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曾寫過文章要求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忌穿鑿,忌附會」。對此,納博科夫本人也在《關於一本題名「洛麗塔」的書》這篇文章中指出:「他著手寫一本書的時候,並無特定的意圖」。雖然「穿鑿」不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本書就沒有解讀的空間。其中的很多細節都具有深刻的內涵。本書的主人公亨伯特年輕時熱戀的十多歲的女友的突然逝世給他帶來的沈重的打擊,從此對於十幾歲的少女有異乎尋常的興趣。主人公本人可以說一直沈浸痛苦之中,由此導致他對於洛麗塔的控制與變態的愛戀。在這裏提供了許多心理學分析視角。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這個故事中的「反派」奎爾蒂,他「誘騙」(準確地說並不能叫做誘騙,畢竟你情我願,但又確實從亨伯特的視角是一種「誘騙」)洛麗塔離開了亨伯特,並且邀請洛麗塔參加裸體表演,由此導致洛麗塔離開了他。表面上他是個成功的劇作家,但是實際上是一個性變態,直到結尾才讀者們才知道他實際上是「陽痿」,這樣一種無能也帶給了他精神上的無力與痛苦,並最終導致了變態行為。值得註意的是,在本書中,對於奎爾寧的描述事實上和亨伯特有相當的重疊,比如他們智識相當,都同時會說法語,並且同樣是博學的知識分子,都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並導致變態行為。這就給人一種強烈的暗示奎爾寧與亨伯特其實是一體兩面。(我記得書中也有明確的暗示但是我忘了在哪兒了),最後亨伯特殺害了奎爾寧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亨伯特對於自身某些特質的一種摒棄。而他們對於洛麗塔的影響又各有不同,正如洛麗塔所言,奎爾寧只是傷害了她而已,但亨伯特把她的一生都置於痛苦之中。從更高的角度來分析,本書的三個主人公,亨伯特,洛麗塔,奎爾寧事實上都處於一種命運的無盡勞役中,拼命想要反抗掙脫而不可得。按照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中的觀點,這三者事實上都處於一種無處不在的“荒誕感”之中,他們的命運是荒誕的,他們的人生也是荒誕的。但他們卻積極地抵抗這樣一種荒誕的命運(盡管可能並沒有什麽用),這就賦予了他們的人生以積極的價值。當然這樣的解讀又是另外一篇冗長的分析了,在此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洛麗塔》這部看似簡單的小說,事實上卻內涵豐富,從多個角度都可以有豐富的解讀與分析,具有很強的張力,同時帶有作者納博科夫強烈的個人色彩。俗人會沖著色情成分對這本書推崇備至,而文學愛好者又會對這本書豐富的內涵津津樂道,可謂雅俗共賞。而這大概就是這部小說之所以經久不衰受並且受人們歡迎的原因吧。